APP下载

改良排气方法在静脉输液中的效果观察

2017-09-15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输液管滴管调节器

年 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改良排气方法在静脉输液中的效果观察

年 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目的 分析在静脉输液中采取改良排气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门诊静脉输液的16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82例采取传统的排气法,研究组85例采取改良排气法,并对比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对照组和研究组一次性成功排气率分别为74.4%、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268,P<0.05);对照组平均排气时间为(17.1±3.5)s,研究组平均排气时间为(12.8±1.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68,P<0.05)。结论 改良排气方法应用于静脉输液中,提高了一次性成功排气率,缩短了排气时间,可以推广应用。

改良排气方法;静脉输液;效果

静脉排气是静脉输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对顺利操作十分重要[1]。相关研究显示,因为静脉输液穿刺的输液器管经常残留小气泡,因此需要弹击才能顺利的排气,但是如果气泡过小,则容易排气失败,导致患者出现恐惧,进而容易引发各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2]。为探究在静脉输液中采取改良排气方法的应用效果,选取167例门诊行静脉输液的患者分组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门诊静脉输液的16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挂号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82例,男46例,女36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6.8±3.1)岁,研究组85例,男48例,女37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47.1±2.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在操作方面,两组患者均采取无菌技术的原则,输液器为同一厂家,规格、型号等均相同,两种操作均由同一护士完成。两组患者的排气时间由两个人采取秒表进行测量,取其平均值,并将最后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的两位。输液架均为普通配套床头输液架,距离地面的距离在1.5 m,输液调节器的最初状态在茂菲滴管的最远端。对照组采取传统排气方法,研究组采取改良后排气方法。对照组:护理人员将滴管(茂菲氏)倒置后,将输液调节器打开,然后使其达到滴管液面处的1/3~2/3左右,对输液管根部处的滴管进行折叠,然后立即转正滴管,将折叠处松开,并上提滴管下端的输液管,让液面可以缓慢的下降,一直到导管和针头内的空气完全的排进,然后将调节器关闭,该次排气完成。研究组:将滴管(茂菲氏)倒置,将滴管的根部进行折叠,护理人员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将茂菲滴管挤捏,次数为1~2次,等到茂菲滴管液面达到1/3~2/3,立即将滴管转正,保证针头、过滤器的链接处处于拧紧的状态,然后将其倾斜约45°,然后将其放在左手小指、无名指指缝中,使右手可以控制输液调节器,打开输液调节,使茂菲滴管的液体缓慢流下,当其距离输液管一定距离后,可以将调节器全部的打开,直到液体下降到过滤器乳头,关闭输液调节器,直到输液管、针头内的空气完全的排进后,再将输液调节器完全的关闭,则此次排气结束。

1.3 判定标准

一次性排气成功判定标准:在输液的管壁上没有残留的小气泡,或者看不到气泡附着在终端过滤器上,不需要再次排气[3]。排气时间判定:从将滴管倒置开始计时,滴管下端输液管壁无肉眼可见小气泡停止计时[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次性成功排气率

对照组一次性成功排气率为74.4%,研究组一次性成功排气率为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268,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次性成功排气率(n,%)

2.2 平均排气时间

对照组平均排气时间为(17.1±3.5)s,研究组平均排气时间为(12.8±1.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68,P<0.05)。

3 讨 论

传统排气方法在将滴管倒置后,输液调节管处于完全的开放状态,因此,输液袋内的液体流速过快,下降的液体会撞击滴管液面,产生冲击力,带入大量的气体。而改良后的排气方法在排气的过程中,将输液调节器充分的利用,在开始阶段,将调节器保持关闭的状态,当滴管转正后,在再将输液调节器调节,当输液瓶内液体下降后,下降的液体流速较慢,撞击产生的冲击力小,防止气体被带入,进而一次性成功排气率低。相关研究显示,改良后的排气法在进行排气中,对输液调节器予以充分的利用,利于小气泡排出,有效的降低了患者的排气时间,效果明显,本次研究与该结果基本相近[5]。

综上所述,改良排气法应用于静脉输液中,具有一次排气成功率高、排气时间短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赵秀玲,胡永霞.静脉输液液面下降至茂菲氏壶以下时不同排气方法的效果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3,01:171-172.

[2] 高锦华,蔡丽勤,石 慧.改良排气方法在静脉输液中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3,11:112-114.

[3] 黄四干.改良静脉输液排气方法的效果观察[J].大众科技,2014,11:114,118-119.

[4] 万香莲,陈 锐,张 利,查太香,张 颖.塑制瓶静脉输液快速排气方法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06:21-22.

[5] 刘喜凤.改良排气法在静脉输液操作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04:600-601.

本文编辑:张 钰

R472

B

ISSN.2096-2479.2017.12.185.02

猜你喜欢

输液管滴管调节器
滴灌浇花器
一次性防脱落输液管针头的设计
牙签变星星
输液管插入法治疗牛非泡沫性瘤胃胀气
能自动过滤气泡的医用输液管
基于Superbuck拓扑的高效蓄电池充电调节器研究
一种新颖的单PI调节器消除双向有源桥无功功率的方法
基于抗积分饱和速度调节器的TSMC-PMSM矢量控制
Delphi公司的新型电动凸轮轴相位调节器
输液管内空气排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