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2017-09-15王发玉
王发玉
(宜昌市第五人民医院,湖北 宜昌 443007)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王发玉
(宜昌市第五人民医院,湖北 宜昌 443007)
目的 探讨治疗慢性溃性结肠炎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2月采用中药内服加保留灌肠治疗组和普通治疗法对照组的相关资料。结果 治疗组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组近期治愈78.9%,对照组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内服药的服法,保留灌肠治疗的体位,灌肠液的温度、量、插管深度,操作手法等的正确选用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健。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药内服;保留灌肠;护理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活动期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等[1]。目前尚缺乏特异治疗手段。笔者为寻求一种较为理想的中药治疗方法,采用内服健脾利湿清热化瘀中药加清热解毒、收敛生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8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2月宜昌市第五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收治的患者62例,采用中药内服加保留灌肠治疗组和普通治疗法对照组,男36例,女26例,年龄17~59岁。两组间病程、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结合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持续或反复发作性腹痛腹泻和粘液脓血便,并参照西医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符合诊断标准且属于西医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分期为活动期;中医久痢:证型为大肠湿热证。
1.2 方法
治疗组:内服健脾利湿清热化瘀中药加清热解毒、收敛生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其中内服基本方采用六君子汤合白头翁汤化裁,如腹胀、便血、腹痛或久泻不止则再随症加减。日一剂,水煎服,2周为一疗程,连用2个疗程。灌肠方采用苦参、黄柏各30 g,生地榆15~30 g,五倍子6~9 g,白及、田七粉各3~6 g煎汤浓缩至100 ml,每晚睡前排空大、小便后,床上最好一次性中单,以防药水流湿床上单。灌肠器的开关关上,将适宜温度的药水装入药袋,将肛管连接好输灌肠器,打开开关。排尽气体(见药水流出来),再关闭开关。取左侧卧位,使臀部移近床沿,协助患者适当抬高臀部,肛管末端涂上少量润滑油,缓慢的从肛门插入直肠15~20 cm,打开开关,(可调节流量)将药液缓慢滴入。药液温度以39℃~41℃为宜,压力要低,液面距肛门不得超过30 cm,待液体灌结束之前,将导管末端抬高并将药袋内加15~20 ml温生理盐水冲洗导管,以利药物完全到达肠腔;灌完后嘱患者尽量卧床休息,并告知次日早上上厕所药物会吸收更好;每晚1次,连续两周为一疗程。
对照组:常规激素治疗,药物减量或停止时用柳氮磺吡啶(SASP),4 g/d,分4次口服维持治疗,辅以支持对症治疗,连续运用4周,共2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及结肠镜检制定疗效标准。近期治愈:临床症状改善,结肠镜检查肠粘膜基本愈合,无异常;有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改善,结肠镜检查粘膜表面可见少许炎性改变或假息肉形成;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内镜及病理检查明显异常。
2 结 果
治疗组近期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3 讨 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国内外研究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病可能和免疫、炎症、遗传因素及感染等因素有关,目前治疗本病的西药主要有柳氮磺吡啶(SASP)、肾上腺素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等。上述药物虽可控制病情,但副作用较大,患者不易耐受。UC在中医学中属泄泻、肠风、脏毒、便血等范畴,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急性活动期以健脾利湿、清热化瘀加清热解毒、收敛生肌治疗。健脾益气中药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活血化淤药不仅能直接改善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和组织修复,而且还能通过免疫系统而起到增强抗炎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2]。多种中药联合运用,起到抗炎、抑制免疫反应、止血、改善微循环及促进溃疡组织修复的作用。而灌肠治疗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从而改善患者脓血便、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本观察结果表明内服中药配合灌肠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单纯SASP组。
规范保留灌肠并指导患者配合药物长时间保留是取得好疗效的重要保证。在给患者行保留灌肠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因疗程长,且每次灌肠后需要将药物保留时间长,故选择每晚睡前灌肠,应向患者耐心解释,取得患者配合;灌肠前应嘱患者排便,肠道排空有利于药物吸收;使用一次性灌肠器、连接肛管或使用12~16号一次性导尿管代肛管,对患者刺激小并可避免交叉感染;灌肠每晚一次,灌肠中药温度39~41℃为宜,温度过低对肠道刺激性大,温度过高易烫伤肠粘膜;插管前抬高臀部约10 cm,并确保插管的深度,防止药液外溢[3];插管操作时动作应轻柔,遇有阻力不能强行插入,适当转动导管缓慢插入以免损伤肠粘膜而致肠穿孔;灌肠中药宜将渣滤出后慢滴,以免药渣堵塞或对肠道刺激,同时也应避免药液滴快后增加腹压使药液外溢;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保留灌肠的方法,使其正确配合治疗。
[1] 李淑迦,巩玉秀,国家执业医师、护士“三基”训练丛书(护理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68.
[2] 姜春华.活血化淤研究新编[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0,444-445.
[3]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21.
本文编辑:吴宏艳
R574.62
B
ISSN.2096-2479.2017.22.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