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与声音的美妙碰撞
——美术与音乐相融合的艺术课程探索
2017-09-15曹弘颖执笔张林啸王丹
曹弘颖(执笔)、张林啸、王丹
色彩与声音的美妙碰撞
——美术与音乐相融合的艺术课程探索
曹弘颖(执笔)、张林啸、王丹
在机关三幼这一座充满自然、乐趣与爱心的创想乐园里,生活着一群“聪慧娃”。这里的老师们也在不断创新,积极挖掘出有益于儿童的教学课程与教学方法。为此,在美术活动课程中,我们有意识地尝试运用音乐元素,把音乐与绘画相结合,让孩子用艺术的眼睛来感知这个奇妙的世界。
音乐是流动的色彩,而美术是凝固的旋律。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常常能感受到音乐中呈现的画面感和绘画中描绘的节奏感。正如我们常说:“这首乐曲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景象!”“这幅画简直像乐曲一样跌宕起伏,让人久久不能平复!”在艺术活动中,无论是绘画还是音乐都是作者心灵与情感的写照,每个人都可以对其产生独特的理解和看法,并给自己带来某种情感上的满足。音乐通过音符刺激人们的听觉感官,美术则通过线条和色彩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官,这种艺术感受使音乐与美术产生了某种微妙的联系。例如,音乐中的哆瑞米发嗦啦西与美术中的红橙黄绿青蓝紫;欢快的音调与明亮的色彩,等等。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如何分析、选择和运用音乐?怎样才能将音乐与美术有机融合,让音乐元素在美术活动中价值最大化?为此,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观察“章鱼宝宝”
观察是想象和创造的基础,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能够从艺术的角度观察事物和生活对儿童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深入细致的观察,就难以建立丰富的想象力,也就难以创造理想而有深度的作品,只有让孩子们具有观察美的能力,才能提高孩子感受美的能力,让孩子们用艺术的眼光寻找生活中独特的景色。
在“章鱼宝宝”美术活动中,孩子们随着一段轻快的音乐和教师一起扮演章鱼,随音乐表现章鱼的外形及在海中游动的情境,模仿章鱼圆圆的蘑菇头,模仿它们舞动着长长的、柔软的足在海水里向左、向右、向上、向下游动,或是吸附在岩石上……教师会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动作,请孩子们再次定格,大家一起来观察章鱼的动态及身体各部位,特别是头和足的动态结构,帮助孩子们理解章鱼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环境,让孩子们充分理解并深刻记忆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再进行创作练习。我们会在孩子的画中看到各种线条,这些线条组成的章鱼姿态丰富,稚拙而生动,充满了童趣。教师引导由表及里、由浅渐深,孩子在学的过程中也感到轻松、愉悦,将自己观察到的静态的章鱼变成了动态的章鱼,用音乐引导学生观察,本活动教学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感受“雕塑人”
儿童活泼好动,是天生的音乐家。相较而言,儿童对于音乐的理解比成年人更加直接、敏感,大部分儿童都喜欢在音乐中游戏、活动和学习。因此,音乐在幼儿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有着很大的优势。音乐极具感染力,能够迅速吸引孩子的注意,当他们听到生动的乐曲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在“对话贾科梅蒂——雕塑人”美术活动中,贾科梅蒂雕塑的典型特征是孤瘦、单薄、高贵及颤动的诗意气质,这种特征儿童不易理解,所以,我们只需要学生能够感受到“雕塑人”最基本的特征,即雕塑人是不能动的,从而引起儿童对艺术的兴趣。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雕塑人”的特征,我们特别设计了“木头人”这个游戏环节。此环节中,我们选择了一首动感但节奏稳定的曲子,重复播放四次,在每一次音乐播放的中途,都会有一次5秒的停顿。儿童和老师一起先跟随音乐的节奏踏步,音乐停止前倒数3秒,教师会做手势提示孩子定型摆pose,音乐声戛然而止的同时儿童必须马上变成“木头人”。这个环节增添了活动的趣味,唤醒了孩子的天性;利用相同节奏的音乐作为预令,提高孩子对活动的专注力;音乐的指示作用避免了教师重复的语言提示;人物的定格,便于孩子对人体不同动态的观察;游戏的情景,也让孩子感受到了“雕塑人不能动”的基本特征。
表现“野蜂飞舞”
音乐是多样的,他们具有不同情绪。我们开发了一系列动作画课程,是为了让孩子们跟随音乐自由表现,释放他们天性,让他们沉浸在学习的海洋之中。就像我们看到美国抽象画大师波洛克的画时,我们常常会思考、探索他是用什么动作进行创作的,他的作画理念和作画方式非常贴合动作画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乐曲《野蜂飞舞》是一首音乐形象鲜明的曲子,它能够传达出紧张、激动、急促、不稳定、想要攻击等迥然不同的情绪,我们围绕此乐曲设计了美术活动“野蜂飞舞”。此活动是抽象画与音乐密切结合的一种尝试,孩子的潜意识中能发现音乐与线条的共通性。首先,我们需要带领孩子们仔细倾听音乐,体会音乐所要表达的一种情绪;然后,我们将抽象的乐曲具体到现实的事物——蜜蜂上,再一次聚焦,任由孩子们天马行空地想象蜜蜂飞行的过程、飞舞的姿态、飞行的环境与天气……最后,将孩子们的动作回归到美术活动中,让孩子们用痕迹画也就是抽象画的形式来表现他们想象的画面。孩子作画过程中一直放着乐曲,保持乐曲对情绪的刺激,让孩子们在绘画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反复斟酌,从而很好地把握音乐的主线和绘画的精髓。在孩子的绘画作品中,画了曲折线的,我们可以理解为蜜蜂在发抖、害怕;画了螺旋线的,表示蜜蜂飞行的速度很快,像龙卷风一样;也有个别孩子画斜线,表现蜜蜂从坡上滑下来,速度很快坡很陡……孩子们的想象没有具体形象的禁锢,而是通过音乐调动各种感官刺激,这给予孩子们一个充分的、多元的想象空间。“画”音乐的方式培养了孩子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也受到了儿童极大的喜爱。
创作“格子画”
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富有感性色彩的音乐,极大地丰富着孩子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双重的情感冲击。乐曲能够让人产生多种多样的情绪,例如,愉悦、忧伤、舒缓、焦急、烦躁、害怕……让孩子们对于色彩情绪的理解和选择,也具有独特性。感受艺术的魅力、表达其真挚的情感,创造有灵魂的作品,这是我们教育需要做到的。
在“相遇蒙德里安——格子画”的美术活动设计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画家蒙德里安就是听着“百老汇的爵士乐”画出了名作《百老汇的爵士乐》格子画。因此,我们让音乐与作品相契合,运用了百老汇的爵士音乐,让孩子经历画家创作的历程,利用音乐激发孩子内心的美术创作灵感和情感,从而营造出儿童想用画笔在纸上表达自己想法的环境。同时,我们还播放了视频。在视频中呈现了很多不同色彩、不同组合形式的格子图案。孩子们听着欢快的爵士乐,欣赏着跳跃的画面,全身心地投入并跟随音乐扭动,学会运用绘画释放、记录自己的心情和生活。整个活动下来,孩子们对于音乐的不同感受,让他们的作品在色块关系、线条排列、画面构图等方面都截然不同,不同的格子布局表现了孩子不同的想象,也反映出孩子对音乐和画面不同的感悟和理解。
美术课程活动中,音乐的选择非常重要。音乐的指向性必须明确,我们不需要为了音乐而音乐,也不要让音乐成为活动中完全意义上的背景;音乐是一个引子,它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培养孩子的艺术底蕴,实现美术课程的有效性,对孩子的绘画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合理利用音乐与美术在艺术上的异同,将其有机整合,巧妙地设计于美术课程中,有利于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将两者进行迁移与转化,也有利于孩子在单独学习音乐或美术的时候,同时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提升审美能力,赋予孩子多元化表达美的方法,从而达到“1+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