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
2017-09-15焦健
焦 健
(安徽财经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
焦 健
(安徽财经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出发,利用全国和31个省2005-2015年的省级经验数据,通过面板模型,从全国和分区域的层面分析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发现:民生性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且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因此,政府在稳步增加民生性财政支出规模的基础上,更应关注支出结构的优化和投入的地区均衡,充分发挥民生性财政在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中的作用。
民生;财政支出;消费差距
一、引言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对我国经济转型及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消费需求内涵着城乡全体居民的需求,城乡消费需求的失衡必然对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但长期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注重效率优先而忽视公平,直接后果就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所导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这种差距最终必然体现在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上。从表1的对比中可以发现,从2011年起,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比已开始下降,由2010年的3.46下降到2015年的2.81,这是一个积极的现象,体现了政府在缩小城乡消费支出差距上所做出的努力,但从表中数据发现当前的差距依然巨大,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绝对差距由2005年的7048.56元增加到2015年的17457.92元①。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严重失衡已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及社会的和谐。
注:资料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各地统计局网站。
一般经验认为,居民消费差距主要是由收入差距所导致的,但正如诸多学者的研究指出,民生保障机制方面的缺失和不到位(储德银,2010)[1]以及公共服务在城乡和区域间供给的严重失衡(纪江明,2012)[2]是导致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因此,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的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近年来,全国政府财政支出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规模和比重是不断提高的,由2007年的14559.4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7243.7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由29.25%上升到32.54%②。这与我国政府近些年致力于构建“公共财政”和“民生财政”的目标是一致的。然而“民生财政”的构建不能只是停留在各项民生支出的总额和比例上,而是要以此为基础,使社会公众都可以切实、公平地享受到诸如基本医疗、基础教育、养老保险等基本公共服务,以进一步发挥民生性财政支出在城乡居民消费中作用和影响。
当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既有收入差距的因素,也有来自于财政支出结构方面及地区差异的影响。基于此,笔者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从全国和地区的层面,分析民生性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为政府提高民生性财政支出在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中的效率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公共财政支出是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学术界对于公共财政支出如何影响居民消费、影响的程度和影响的机制一直争论不休,但并没有形成共识观点,而以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为主的民生性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必然对居民消费支出产生重要影响。
分析当前的研究可以看出,虽然观点存在分歧,但基本观点主要是以新古典模型为代表的挤出效应和以新凯恩斯模型为代表的挤入效应。前者观点认为政府支出增加需要更多的收入,收入增加必然来自于居民,从而导致私人收入的减少,并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私人本来想要进行的消费,因此又被称为替代效应关系;后者观点认为政府支出的增加会促进社会产出的增加,不但不会导致私人消费的减少,还会刺激私人消费增加,因此又被称为互补效应关系。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这两种效应可能同时存在。随后西方诸多学者利用不同国家的经验数据对两者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Tsung-wuho(2001)[3]基于面板协整和动态OLS 模型对OECD国家的经验数据进行了分析,证明了财政支出与私人消费两者间具有明显替代关系。Alfredo Schclarek(2007)[4]选择了19个工业化国家及21个发展中国家1970-2000年度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证明政府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有抑制性。Coran and Hjelm(2002)[5]对OECD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证明了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并指出在积极财政时期居民消费增长相对于紧缩财政时期的要低。Althanasios Tagkalakis(2008)[6]通过对19个OECD国家1970-2002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证明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支出刺激居民消费的作用明显大于经济繁荣时期,两者呈现明显的互补关系。Gali(2007)[7]利用新凯恩斯模型模型的方法,证明了财政支出有促进和刺激居民消费的效果。
在国内,学界对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间的关系同样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争议。当然观点的分歧主要还是围绕着两者间是“挤出效应”还是“挤入效应”。相对于国外研究该问题的视角主要基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国内的研究有很多是基于制度的不确定性。许多学者从社保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教育制度等视角,认为我国在诸多民生方面制度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了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较强,削弱了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应有的刺激作用。胡书东(2002)[8]、李广众(2005)[9]、李永友(2006)[10]、储德银(2009)[11]等运用不同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均认为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支出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谢建国(2002)[12]、郭杰(2004)[13]、楚尔鸣和鲁旭(2007)[14]等学者的基本观点是财政支出在短期对居民消费具有刺激作用,但在长期效果不明显;陈太明(2007)[15]、石柱鲜(2005)[16]等认为,无论基于长期还是短期,我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都没有显著性影响;黄耀军(2005)[17]、苑德宇(2010)[18]、朱青 (2008)[19]等认为,研究财政支出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应从财政支出分类入手,具体的财政支出类别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具有差异性。
综上所述,由于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复杂性,同时基于学者们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及数据样本和模型构建的差异,学界对于财政支出(含民生支出)与消费支出的关系并未形成一致的观点。笔者尝试从全国及分区域的角度,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利用中国2005-2015年31个省份的经验数据来构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与民生性财政支出关系的模型,重点分析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三项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的地区差异性,以期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民生性财政支出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关系。
三、研究设计
1. 变量的选择与面板模型的设定
面板模型的解释变量为民生性财政支出,根据实际研究的意义,最终选择人均教育、人均医疗卫生、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等三项指标代表民生性财政支出。根据消费理论,居民当期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支出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模型中添加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差作为控制变量,以准确分析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的程度。
面板模型的基本形式设定为:
lnGAP=c+αi+δt+β1·lnRJYit+β2·lnRSBit+β3·lnRYWit+β4·lnINCit+εit
模型中各变量及符号的说明如表2所示:
表2 模型符号及代表意义说明
注:其中变量下标i代表省份、t代表时间。
2. 数据来源与处理
笔者收集了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及全国2005年至2015年的连续数据,分别为:全国及31个省份的人均教育支出、人均社会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所有变量均包括各地区历年的数据,总样本数达到341个。主要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和部分省份统计数据。为消除2007年收支分类改革的影响,保持数据的平稳性,2005、2006两年的社保支出包括社会福利救济费和抚恤、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和社会保障补助这三项,2007-2015年的社保支出数据就指社会保障和就业这一项。为统一数据口径,以上数据均以2005年的不变价格进行了调整,另外,为确保变量的平稳性,模型两边取对数进行处理。
面板模型的选择关系到估计结果与模拟的经济现实的联系程度,在Eviews中,可根据F检验选择变异系数和变截距模型,检验结果选择个体变截距模型,用Redundant Fixed Effects 和Hausman两种检验结果,以及调整后的 R2和 D.W统计量,确定面板模型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最终对中部地区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东部和西部地区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于全国的数据分析,总体数和样本一样,可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四、实证分析
1. 民生性财政支出地区间均等化水平分析
公共服务均等化意味着人均民生性财政支出在不同地区间应该具有较小的差异。在此笔者以人均教育支出、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和人均社保支出来衡量居民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情况。
(1)我国教育支出地区间的差异分析
利用“人均教育财政支出”指标来分析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在不同省份的均等变化水平,具体数值如表3所示:
表3 我国地区间人均教育财政支出对比 (单位:元)
注: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财政统计年鉴所收集数据整理得出。
可以看到,我国地区间人均教育支出平均值由2005年的362.22增长到2015年3206.76元,11年增长了近10倍,平均每年增长幅度达23.80%,说明我国各地区财政对教育支持的力度是逐年加大的。进一步分析期间的人均教育支出的变异系数可知,不同省份间人均教育支出差距是逐渐缩小的。2005年-2015年变异系数由0.69下降到0.27,极值比也由2005年8.27下降到2.04,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反映了我国各省份间人均教育支出差距在逐步缩小,不同地区间提供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程度逐渐提高。变异系数的逐渐减小说明了我国人均教育支出在省份间的差距在缩小,但从原始数据中可以发现目前仍然有20个省份未达到均值水平,因此人均教育支出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由少数省份人均教育水平的提高所拉动的,绝大部分省份依然处于平均水平之下。所以近年来政府对基础教育、农村教育的支持是起到了一定效果的,使教育在全国范围的均等化程度得以加强,但地区间的差异度仍然较大。
(2)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地区间的差异分析
利用人均财政社保支出、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两项指标各自的平均值、极大值和变异系数来反映说明社会保障支出均等化水平在地区间的差异,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2005-2015年社会保障支出的区域间差距
注: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财政统计年鉴所收集数据整理得出。
从结果中可以发现,人均社保支出的均值由2005年的325.26元增长到2015年的1506.78元,期间增长了近5倍,平均增幅为20.76%。但与教育支出相比,社保支出的区间差异波动幅度较大,最高的两个年份为2007年和2008年,变异系数分别为0.72和0.67,极值比也分别高达17.35和9.12,说明在这些年份地区间财政社保支出差距在扩大;2010年以后变异系数和极值比又开始下降,说明总体差距在波动的过程中是呈现下降趋势的,但总体下降幅度并不大。可见,社保支出的区域间差异还是较大,社保支出对不同地区的支持力度应有所侧重。从表中结果的对比还可以发现,人均社保支出的极值比和变异系数一直以来大于社保占财政支出比例的变异系数和极值比。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政府对社保支出的偏好,前者大于后者的原因主要还是来源于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所导致的政府间财力和支付能力的不平衡。鉴于此,为提高社保的均等化水平,政府应继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社保支出力度。
(3)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地区间差异的分析
通过泰尔指数③的对比可以较为直观地反映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差异。如图1所示,从2007年开始,全国医疗卫生支出的泰尔指数呈下降趋势,且下降速度较快,到2011年逐渐平稳,这说明了近些年我国地区间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差距在总体上是呈现缩小趋势的。这与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支持是分不开的。进一步分析三大区域的泰尔指数可发现,除了东部地区在2007年有所上升以外,其余各区域(东部地区2007除外)的指数均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与全国总体情况基本吻合,说明了在省际间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差距从总体上是在逐渐缩小的。图中指数还反映了一个与常规预期不大吻合的现象,一般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医疗等服务的均等化程度也应越高,但事实上,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指数却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说明东部地区卫生资源的分布与东部省份的人口数还欠缺匹配性,导致差异度较大。而中西部地区虽然相对落后,在总体上医疗卫生投入水平也低于东部,但均等化程度却明显远高于东部地区。
图1 2005-2015年全国及地区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的泰尔指数
2. 民生性财政支出的实证结果分析
依据上面设定的面板模型,运用Eviews对全国及分区域数据进行回归,得出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全国及中、东、西部地区回归结果
注:标注*、**、***的值分别代表相应统计系数在10%、5%、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括号内数值为t统计值。
从回归的结果来看,全国及三大地区的面板数据很好地拟合了模型,调整的拟合优度R2值都在96%以上,经过联合显著性F检验,拒绝了系数均为0的假设,可以认为设定模型的总体线性回归关系是有显著性的,各解释变量有较好的经济解释性。根据回归结果发现,教育、社保、医疗卫生三项支出对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差距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对这些不同影响作以下具体分析:
(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
从表5可以看出,不论是全国还是分区域,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都有显著影响,弹性系数分别为0.87413、0.68267、1.04826、0.84713,均通过1%显著性检验,这与理论预期是吻合的。财政支出是通过作用居民收入进而影响居民消费的,他们间存在着这样一种传导机制:财政支出→居民收入→居民消费。因此,首先通过社保支出和财政补贴等直接性转移支付方式增加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体的收入,以提高其消费能力;其次通过加大支持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事业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增加这些关系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来改善居民消费水平。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二元结构的约束下,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政策一直以来是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倾斜的,多种带有“人为”性制度因素造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
(2)人均教育支出
从表5可以看出,人均教育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的影响方向在全国和区域层面上是相同的。在全国总体层面上,政府增加财政教育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差距有明显缩小作用。具体而言,每增加人均教育支出1%,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之差可缩小11.41%。且各地区的系数也均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但对比三个区域的教育弹性系数可以发现,东部地区的弹性系数绝对值最大,其次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最小,系数分别为-0.1565、-0.1183和-0.1178。这种区域差距的主要原因是财政教育支出的地区不均衡所致。虽然近些年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增加对教育投入,但城市特别是东部城市依然是最大的受益者。这种教育投入的偏向政策带动了东部地区和城镇教育的发展,也使得在这些地区形成人力资本的积累,所以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消费水平得以较大幅度的提升。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一些落后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在师资、基础设施、教学条件等方面投入尚欠缺,西部地区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无法缩小至其他地区的均等程度,财政教育支出对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的贡献也小于东部地区。
(3)人均社保支出
从表5可以看出,在全国层面,总体效应是缩小了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差距,弹性系数为-0.01954,即人均社保支出增加1%,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之差缩小1.95%。而从区域来看,除了西部地区人均社保支出缩小了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弹性系数为-0.01754,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均社保支出不仅没有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差距,还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差距,虽然影响程度不是很明显。总体说明,人均社保支出对消费差距的影响不大,而且地区间的影响也存在较明显差异。究其原因是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偏低,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在11%左右徘徊。这样的支出水平与国际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并且我国财政社保支出除了总量规模较小外,其支出结构也存着欠公平性和不合理性,当前财政社保资金大多投向城市,城市已建立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一套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而由于二元结构的约束,农村长期以来社会保障基本是严重不足和欠缺的,在新农合及新农保指导意见颁发前,农村的医疗和养老基本上处于一种自我和家庭保障的阶段。可见,这种影响的差异主要还是来自于当前我国城乡社保制度的不公平。
(4)人均医疗卫生支出
从实证结果来看,在全国层面,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起到了扩大作用,弹性系数为0.0918,并通过5%显著性检验。从地区看,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与全国一样,均扩大了城乡消费差距,且分别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弹性系数分别为0.8387和0.14976;西部地区也表现出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的作用,但统计系数不显著。对比人均教育、人均社保支出的弹性系数,人均医疗卫生支出的系数符号并不符合传统的理论预期,全国和地区间都没有起到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作用,反而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拉大具有不同程度的刺激性作用。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投入水平偏低,在三项民生支出中一直比重最低,加之受制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使得偏低的医疗卫生资源在配置上又长期倾向于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以保障城市医疗卫生的优先发展,因此城市与农村的医疗卫生不均等程度越来越大。农村医疗卫生支出占医疗卫生总支出的比例也持续下降,从2001年的44%下降到2010年的21%④。因此,城市较之于农村拥有更为成熟和便捷的就医环境,使得城镇居民能够更多地享受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所带来的服务,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城镇居民的消费。
五、政策建议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受地区性差异影响,不同的民生性财政支出项目对不同区域的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产生的效应是不同的。因此,政府在利用财政支出手段以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时,要充分考虑到区域和城乡间的均衡发展,继续稳定民生性财政支出的增长趋势,同时结合区域性差异,注重支出结构的优化。逐渐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异,使民生性财政支出更好地发挥其在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政策效应。
1. 稳步财政对教育支出的增长趋势,优化支出结构
实证结果表明,人均教育支出是三项民生性财政支出中对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效果最为显著的一项,但在区域间、城乡间分配也是不均衡的,导致西部地区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作用较小。因此,在保证教育支出规模稳步增长的基础上,财政教育支出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基础教育投入和教育支出的转移支付力度,优化教育资源在区域和城乡的配置,以提高教育支出在地区间的均等化水平。
2. 增加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力度,调整财政投入结构
当前我国的人均社保支出对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作用不大,甚至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表现为拉大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差距。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社会保障支出调节作用的不足与财政对社保的投入不足和城乡分配不合理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对社保财政投入结构要优化,改变一直以来以城市为重心的做法,加大向中西部地区和城乡中低收入群体倾斜,提高欠发达和农村地区低收入者的基本社会保障水平,逐渐实现全国一体化的社保制度。
3.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提高区域间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的均衡性
实证结果表明,人均医疗财政卫生支出扩大了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差距。因此,在继续维持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的基础上,要尽快改变当前我国的医疗卫生支出方式和结构。基于当前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现实,在短期内应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和条件的改进,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长期内应构建一套可以覆盖城乡的一体化、单一制的医疗卫生保障机制。
4. 注重地区间均衡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短期内是不可避免的,更非简单财政相关手段可以快速起到效果。但政府应充分发挥财政对于资源配置的基本职能,通过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使其在熨平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上起到更积极的作用,政府在制定相关财政政策时应适当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政策的倾斜,在民生性财政支出中应完善相关支出项目的制度建设,特别是专项性支出,使居民可以切实享受民生性财政支出所带来的福利,促进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逐渐提高,达到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差距,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的目标。
【注 释】
① 城乡居民人居消费支出差距=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农村家庭人均年消费支出,数据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② 选取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医疗卫生支出三项来核算民生性支出;数据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经笔者整理后计算得出。
③ 基于人口为权重的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泰尔指数,利用各省人口及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数据,分别测算出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的泰尔指数。
④ 数据来源于《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2)》。
[1]储德银,吕 伟.财政支出的民生化进程与城乡居民消费—基于1995-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11-13.
[2]纪江明,张乐天,蒋青云.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差异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1(1):46-47.
[3]Tsung-WuHo. The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Private Consumption:A Panel Integration Analysi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1(28) :874-896.
[4]Alfredo Schclarek. Fiscal policy and private consumption in industrial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J]. Journal of Macreconomics, 2007(29):912-939.
[5]Coran,Hjelm. Is private consumption growth higher(lower) during periods of fiscal contraction(expansion)?[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02(3):18-21.
[6]Althanasios Tagkalakis. The effects of fiscal policy on consumption in recessions and expansion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8(92):1486-1508.
[7]Gali.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spending on consumption[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7(1):227-270.
[8]胡书东.中国财政支出和民间消费之间的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2002(6):26-32.
[9]李广众.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替补还是互补[J].世界经济,2005(5):38-45.
[10]李永友,丛书海.居民消费和中国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基于居民最优消费决策行为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6(5):54-64.
[11]储德银,吕 伟.地方政府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基于1998-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统计研究,2009(8):38-44.
[12]谢建国,陈漓高.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一个基于跨期替代模型的中国经验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2(6):34-40.
[13]郭 杰.乘数效应、挤出效应与支出结构调整[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4):27-31.
[14]楚尔鸣,鲁 旭.基于面板协整的地方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检验[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6):5-10.
[15]陈太明.中国的政府支出与居民的消费:挤出还是挤入[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6):3-7.
[16]石柱鲜.我国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分析[J].学习与探索,2005(6):249-252.
[17]黄耀军.不同类型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实证分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17-19.
[18]苑德宇.居民消费、财政支出与区域效应差异——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经验分析[J].统计研究,2010(2):11-14.
[19]朱 青.关注民生: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方向与途径[J].财贸经济,2008(7):24-27.
(编辑:周亮;校对:余华)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Expenditure for People's Livelihood on Consumption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JIAO Jian
(SchoolofFinanceandPublicManagement,Anhui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BengbuAnhui233030)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 this paper uses empirical date of our country and 31 provinces from 2005 to 2015 years to build the panel model;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people's livelihood expenditure o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from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lev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fluence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financial expenditure structure on the consumption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s different, and there are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eadily increased the scale of fiscal expenditure on people's livelihood, and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structure of expenditure and the balance of investment, in order to further develop the role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finance in narrowing the consumption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people's livelihood; financial expenditure; consumption gap
10.16546/j.cnki.cn43-1510/f.2017.04.006
2017-02-21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安徽省精准扶贫的模式及成效研究”(项目编号:2016CX037)
焦 健(1982- ),男,安徽芜湖人,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税收政策与效应
F812.4
A
2095-1361(2017)04-004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