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7-09-15蒋蒙蒙
蒋蒙蒙,谢 虹
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蒋蒙蒙,谢 虹
[目的]了解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和影响因素,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提供实践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采用当代大学生主要积极品质重要性评价问卷、心理弹性量表、健全人格取向心理健康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对安徽省某医学院校1 179名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分为(4.37±0.36)分,总体情况良好;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认知主要受年级、年龄、兴趣爱好、身体健康和参与活动的影响。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级、身体健康状况、年龄、心理健康总分及其情绪调控和勇于挑战维度能解释积极心理品质认知12.8%的变量。[结论]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认知总体较好,医学院校应关注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从而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
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影响因素;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情绪调控;心理弹性
积极心理品质指个体在先天潜能和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1]。有研究指出: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依赖于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有利于增强主观幸福感、健全“三观”,提高大学生抗压能力[2]。也有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品质与学习适应性呈正相关,即积极心理品质越好,个体学习适应性越好[3]。人对生活的积极方面增加,相应的也可能增加他们抵御逆境的能力[4]。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自我管理维度得分较低[5-7]。因此,加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关注和培养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良好的认知对于大学生储备新知识、学习新技能有促进作用[8]。三元交互决定论是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由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它是个体的认知、环境和行为构成的两两相互决定的体系,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决定、互为因果[9]。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对个体认知与行为的关系研究实际上包含个体从知到行的转化[10]。因此,个体的认知良好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行为。医学生将成为今后医疗行业治病救人的支柱力量,医学生认知程度及人格水平甚至会影响日后的医疗水平。医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也需要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医德,才能肩负起不同文化背景下医患关系的调节和有效沟通的重任[11]。因此,本研究根据以往研究选取心理弹性、心理健康、人格等心理学变量,综合分析影响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安徽省某医学院校医学生,共发放问卷1 266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收回有效问卷1 179份,有效回收率为93.1%。除去部分缺失数据,其中男360人(30.5%),女819人(69.5%);家庭居住地:城市272人(23.1%),农村907人(76.9%);家庭经济状况:好20人(1.7%),中等833人(70.7%),较差326人(27.7%);独生子女235人(19.9%),非独生子女944人(80.1%);年龄18岁以下56人(4.7%),18岁~19岁542人(46.0%),20岁~21岁525人(44.5%),22岁及以上56人(4.7%);年级:大学一年级574人(48.7%),大学二年级471人(39.9%),大学三年级134人(11.4%);学科分类:护理688人(58.4%),检验106人(9.0%),生物157人(13.3%),卫生管理69人(5.9%),精神医学159人(13.5%);性格:非常外向56人(4.7%),较外向597人(50.6%),说不准326人(27.7%),较内向195人(16.5%),非常内向5人(0.4%);身体健康状况:多病3人(0.3%),易生病82人(7.0%),一般358人(30.4%),较好537人(45.5%),很好199人(16.9%);体育锻炼:很少118人(10.0%),偶尔448人(38.0%),说不准333人(28.2%),经常245人(20.8%),每天35人(3.0%)人;参与活动:从不8人(0.7%),较少308人(26.1%),一般586人(49.7%),较多237人(20.1%),多40人(3.4%);兴趣爱好:没有13人(1.1%),较少248人(21.0%),一般653人(55.4%),多265人(22.5%);担任班干部的学生428人(36.3%),没有担任班干部的751人(63.7%)。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及测试方法 ①李自维[5]编制的当代大学生主要积极品质问卷调查表:共72题,包括6个维度分别是智能与知识、正直与勇气、人性与爱、正义与合作、自我管理与谦逊、灵性与超越。问卷采用5点计分法,从“根本不重要”到“非常重要”依次计1分~5分,得分越高表示积极心理品质越好。同质性信度为0.978,分半信度为0.960。②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SA)中文版:共33题,由杨立状等[12]翻译。量表包括自我效能(F1)、组织风格(F2)、社交能力(F3)、家庭凝聚力(F4)和社会资源(F5)5个维度。采用7级评分法,得分越高心理弹性越好。各维度信度系数在0.7左右,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③健全人格取向的心理健康量表:由程科[13]编制,包括6个维度,依次为幸福体验(F1)、积极乐学(F2)、人际和谐(F3)、情绪调控(F4)、目标追求(F5)、勇于挑战(F6)。采用5点计分法,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7,分半信度系数为0.889。④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共48个条目,由钱铭怡等[14]经艾森克教授许可修订,分为4个分量表:精神质(P)、外向(E)、神经质(N)、掩饰性(L)。采用“是”“否”计分,其中“是”计1分,“否”计0分。除了精神质量表信度为0.51~0.60外,其他量表信度均大于0.70。量表测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测试前统一宣读指导语,当场回收问卷。
2 结果
2.1 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状况及其他心理状况 结果显示: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状况良好。6个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正直与勇气、人性与爱、正义与合作、灵性与超越、智能与知识、自我管理与谦逊。见表1。医学生其他心理学变量得分见表2~表4。
表1 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认知总分及各维度评分 分
表2 医学生心理弹性总分和各维度评分 分
表3 医学生心理健康总分和各维度评分 分
表4 医学生艾森克人格总分和各维度评分 分
2.2 影响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认知的因素分析
2.2.1 影响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认知的单因素分析(见表5)
2.2.2 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认知与心理弹性、心理健康和人格评分的相关性(见表6)
表5 影响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认知的单因素分析(n=1 179)
表6 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认知与心理弹性、心理健康和人格评分的相关分析(r值)
2.2.3 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认知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积极心理品质总分为应变量,以一般资料中年级、年龄、兴趣爱好、身体健康、参与活动、心理弹性中家庭凝聚力、心理健康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和人格问卷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进入回归方程的有年级、身体健康状况、年龄、心理健康总分、情绪调控和勇于挑战维度可共同解释积极心理品质12.8%的变量。见表7。
表7 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认知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认知的总体情况 本研究表明: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认知总体水平较高,这与李自维等[5-6]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自我管理和谦逊维度得分比较低,说明医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自制力和谦虚品质欠缺,原因可能为“90后”大学生无法正确认清自己的优劣势及周围环境[15]。
3.2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比较 有研究结果显示:医学生人性与爱维度得分高于非医学生,原因可能是医学院校注重“医者仁心”的理念,加上医学伦理课的教育,医学生比其他领域的大学生对“仁爱”的理解更深刻。
3.3 影响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单因素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影响因素为年级、年龄、兴趣爱好、身体健康状况和参与活动。年级方面:大学一年级学生刚入校,对于大学生活充满向往,各方面学习动力较强,因此得分较高;大学二年级学生逐渐适应大学生活,有些学生开始觉得迷茫无聊,因此得分较低;大学三年级学生开始涉及专业课和实践课的学习,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更深的理解,因此学习动力回升。年龄:年龄18岁以下学生得分最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得分越来越高,原因可能是我国高中“填鸭式”教育方式,学生思维不开阔,大学教育方式灵活、形式多样,学生综合素质逐步提高;20岁~21岁得分下降原因可归结为大学期间出现的迷茫期。兴趣爱好方面:兴趣爱好越多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认知情况越好,原因可归纳为兴趣爱好越多的学生业余生活及经历相对丰富,视野相对开阔,对于新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可能相对较好。有学者提出兴趣爱好的培养对了解自己的价值取向及耐心等特质、发现自己的潜力与局限有重要意义[16]。身体健康方面:身体越健康的医学生认知越好,原因归结为身体健康是实现学习和社交活动的基础,身体健康状况差会影响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参与活动方面:参与活动越多得分越高,原因为大学生参与各类活动有利于提高认知水平。有研究显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重要意义[17]。也有研究提出: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于塑造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发挥重要作用[18]。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级、身体健康状况、年龄、心理健康总分、情绪调控和勇于挑战维度进入回归模型。
4 小结
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认知总体水平良好,主要影响因素为年级、身体健康状况、年龄、心理健康总分、情绪调控和勇于挑战维度。在今后的积极心理品质研究中应进一步关注医学生弱项品质,有利于针对性的培养。提示医学院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品质融合,综合制定干预方案,以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
[1] 王新波.中国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数据库建设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10(3):90-94.
[2] 胡佳新,蒋明宏.积极人格特质:当代大学生逆境生存的“抗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2):36-38.
[3] 毛晋平,杨丽.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及其与学习适应的关系[J].大学教育科学,2012(4):38-42.
[4] Macleod AK.Well-being,positivity and mental health: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J].Clinical Sychology & Psychotherapy,2012,19(4):279-282.
[5] 李自维.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应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19-24.
[6] 张小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16-21.
[7] 龚平.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社会支持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14-15.
[8] 蓝永生,赵敬国,蒋艳杰,等.太极拳运动提高大学生认知功能的研究——来自P300的证据[J].中国体育科技,2015,51(4):93-96;133.
[9] 邱馨.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与微博的“暴力流感”[J].新闻界,2015(10):30-36.
[10] 蔡耀杰.论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转化的困境与对策[D].上海:复旦大学,2011:7-8.
[11] 王献蜜,薛蒙,邱霏,等.医患沟通现状及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空间[J].医学与哲学,2014,35(12A):54-58.
[12] 杨立状,吕兖周.《成人心理弹性量表》的心理测量学分析[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8,1(11):1-13.
[13] 程科.健全人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D].重庆:西南大学,2009:27-31.
[14] 钱铭怡,武国城.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J].心理学报,2000,32(3):317-323.
[15] 李艳庆,张艳琼.九零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现状及其对策[J].临沂大学学报,2011(6):50-52.
[16] 吴坤雄.当代中国大学生可持续爱好缺失的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3:2.
[17] 邓卓明,姜华.社会实践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11):99-102.
[18] 杨国辉.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评论,2014(2):34-36.
(本文编辑范秋霞)
Study on status quo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edical students
Jiang Mengmeng,Xie Hong
(Bengbu Medical College,Anhui 233030 China)
Objective:To probe into the status quo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edical students,and to provide practical basis for interven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Methods:A total of 1 179 medical students in a medical college in Anhui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main positive quality questionnaire resilience scale,Healthy Personality Orientation of mental health scale and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China version by cluster sampling method.Results:The total score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was(4.37±0.36),and the overall situation was good;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was mainly influenced by grades,age,hobbies,physical health and participation activities.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grade,physical health,age,total score of mental health,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challenge could explain 12.8%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Conclusions:The general level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was better.Medical colleg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and then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medical students;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influencing factors;mental health;physical health;emotional regulation;resilience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项目,编号:SK2013A113;安徽省思政振兴计划项目,编号:Szzgjh3-12;蚌埠医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编号:Byycx1528。
蒋蒙蒙,硕士研究生,单位:233030,蚌埠医学院;谢虹(通讯作者)单位:233030,蚌埠医学院。
信息 蒋蒙蒙,谢虹.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2017,31(26):3264-3267.
G642
A
10.3969/j.issn.1009-6493.2017.26.014
1009-6493(2017)26-3264-04
2017-01-14;
2017-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