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7-09-15童桂恒金华市第四中学浙江金华321000

中学教研(数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证法平分线变式

●童桂恒 (金华市第四中学,浙江 金华 321000)

优化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童桂恒
(金华市第四中学,浙江 金华 321000)

数学复习课是数学教学中一类基本的也是十分重要的课型.一堂高效的复习课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反思当前数学复习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低效乃至无效的教学行为,复习课要从“选、讲、练”这3个维度去平衡把握,通过“精选问题、分层施教、变式拓展”等方法,真正实现减负增效之目的.

复习教学;变式教学;分层教学;教学反思

数学复习课是数学教学中一类基本的也是十分重要的课型,要从“选、讲、练”这3个维度去平衡把握,要关注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掌握数学的解题方法,同时也要注意纠正两种倾向:一是要避免“重思路引导,轻有效的巩固训练”;二是要避免“重策略探讨,轻必要的纠错过关”.一节课的内容不要贪多,复习时既要重视每年必考的重点内容和相关典型问题,强化主干知识的训练[1],又要把握好重点内容与双基内容的复习时间与力度,反复训练,力求全面掌握,教后还要有跟进的题目加以巩固.

1 精选例题,方法变式

一道典型的例题,不仅具有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更有优化思维品质的功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方法变式,在掌握通性通法的基础上,深刻分析命题条件的特殊性,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对命题条件有本质的认识,从而达到会解一类题目的目的.

图1

例1[2]如图1所示,在△ABC中,AB=AC,P为BC上的一动点,过点P作PD⊥AB,PE⊥AC,垂足分别为D,E,CF为AB边上的高线.求证:PD+PE=CF.

分析 该例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典型问题,一般采用常规解法,即截长补短法.但是,通过详细分析发现,题设条件中包含着等腰三角形以及垂线段等特殊条件,因此,我们不禁要问:通过这些条件能否使证法更加简单呢?

证法1[2](截长法)如图2所示,过点P作PH⊥FC于点H,易证四边形DPHF为矩形.因此,PD=FH.

同理,易证Rt△PEC≌Rt△CHP,从而PE=CH,进一步得

PD+PE=FH+CH=CF.

图2 图3

证法2[2](截长法)如图3所示,过点D作DK∥BC交CF于点K,则四边形DPCK是平行四边形.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知,PD=CK,DK=PC.因为DK∥BC,所以

∠FDK=∠B=∠PCE.

又因为∠DFK=∠CEP=90°,所以

Rt△DFK≌Rt△CEP,

因此,FK=PE,进一步有

PD+PE=CK+FK=CF.

证法3 (补短法)如图4所示,过点C作CG⊥DP,交DP的延长线于点G,则四边形DGCF是矩形,从而FC=DG=PD+PG.进一步有∠PCG=∠B=∠ACP,因此,Rt△PGC≌Rt△PEC,从而PG=PE,于是FC=PD+PE.

图4 图5

证法4 (面积割补法)如图5所示,联结AP.因为

而且S△PAB+S△PAC=S△ABC,所以

又因为AB=AC,所以PD+PE=CF.

证法5 (三角函数法)如图1所示,因为△PBD,△PCE和△BCF均为直角三角形,所以

PD=PBsinB,PE=PCsinC,FC=BCsinB.

又因为AB=AC,所以∠B=∠C,sinB=sinC,因此

PD+PE=PBsinB+PCsinC=

(PB+PC)sinB=

BCsinB=FC.

证法6[2](比例化归法)如图1所示,容易证明Rt△PBD∽Rt△CBF,从而

(1)

因为AB=AC,所以∠B=∠ACB,从而Rt△PCE≌Rt△CBF,因此

(2)

式(1)+式(2),得

因此

PD+PE=CF.

反思 证法1~3采用的是通法,即求证“一条线段等于另外两条线段的和”问题,是解决该问题的基本策略[2];证法4~6则通过挖掘其特殊性,在解题过程中有机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例如:由高线想到“面积割补法”(证法4);由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两底角相等想到“三角函数法”(证法5);由3个相似三角形想到比例化归法(证法6).在方法的变式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在证法的反思中,学生的能力分层得到了体现,教学的效果自然就得到了优化.

2 横联纵拓,题目变式

在初三复习教学中,根据问题的特点,设置题目变式,横向通过类比联想,纵向通过拓展延伸,“充分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3],从而建构起新的知识、方法网络.

图6

例2[4]如图6所示,在△ABC中,分别作它的内角平分线CE和外角平分线CF,求∠ECF的度数.

这是浙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1.2节“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第11页作业题第4题.当学生完成此题的解答后,教师可以通过横联纵拓、问题分层,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可以通过横向类比联想,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画出图形,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最后得到3种不同类型的图形(如图7~9),它们所体现的数学问题分别是[4]:

问题1 三角形不在同一顶点处的内角平分线和外角平分线的夹角问题(如图7).

问题2 三角形两条内角平分线的夹角问题(如图8).

问题3 三角形两条外角平分线的夹角问题(如图9).

图7 图8 图9

对于上述3个问题,教师可根据图形继续提出问题:“在图7~9中的∠CPB与∠A之间,分别有着怎样的关系?”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发.

通过对问题1~3的变式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能力,以及他们的创新意识.如果以上述问题为背景,在原图形的基础上对问题结论的规律作进一步的探究(即纵向拓展延伸),那么学生不仅会一题,而且会一类,从而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4 如图10,在△ABC中,∠A=α,∠ABC的平分线与∠ACD的平分线交于点A1;∠A1BC的平分线与∠A1CD的平分线交于点A2;…;∠A2 010BC的平分线与∠A2 010CD的平分线交于点A2 011,则∠A2 011为______.

图10 图11

问题5 如图11,在△ABC中,A1B,A1C分别平分∠ABC和∠ACB,A2B,A2C分别平分∠A1BC和∠A1CB,…,A2 011B,A2 011C分别平分∠A2 010BC和∠A2 010CB,则∠A3和∠A有何关系?你能探究出∠A2 011和∠A的关系吗?继续下去,若AnB,AnC分别平分∠An-1BC和∠An-1CB,你能用∠A表示出∠An吗?

图12

问题6 如图12,在△ABC中,A1B,A1C分别平分△ABC的外角∠DBC和∠ECB,A2B,A2C分别平分∠A1BC和∠A1CB,…,A2 011B,A2 011C分别平分∠A2 010BC和∠A2 010CB,则∠A3和∠A有何关系?你能探究出∠A2 011和∠A的关系吗?继续下去,若AnB,AnC分别平分∠An-1BC和∠An-1CB,你能用∠A表示出∠An吗?

3 精讲精练,过程变式

过程性变式是指在数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有层次的推进,使学生在分步解决问题中,积累多种活动经验、发展学生智力、提高运用知识能力的教学活动.复习课要做到精讲精练是不容易的,“精讲”不能理解为“少讲”,而是该讲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要讲深、讲透;“精练”也不等于“少练”,而是该练的精编或精选题要练足、练全.

1)求点A,B,C的坐标;

2)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

3)若坐标平面内的点M,使得以点M和点A,B,C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求点M的坐标(直接写出点的坐标,不必写求解过程).

这是一道集代数(二次函数、二次方程)、几何(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重点知识于一体的中考试题.如何在讲授完该题之后,进一步拉长“知识链”,提出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问题,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解题经验,这需要教师课前进行精心预设.

通过变式1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有些图形的对称性问题不一定需要通过图形去求解,而是可以通过挖掘出题目中隐含的规律,运用新的解题方法来解决.线由点组成,线的对称可以转化为点的对称,因此,关于x轴对称,即将y用-y替换,x不变;关于y轴对称,即将x用-x替换,y不变;关于原点对称,即将x用-x替换,将y用-y替换即可[5].

变式2 求△ABC的外接圆半径和内切圆半径.

变式3 点G为直角坐标平面内的一点,若以点A,B,C,G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矩形,求点G的坐标.

变式2和变式3是基础题,初三课堂教学要有一种保底意识,通过问题的分层,使一些暂时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学有所获,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也能进一步打好知识基础.

变式4 在△ABC内部能否截出面积最大的矩形DEFG(顶点D,E,F,G在△ABC各边上)?若能,求出在边AB上的矩形顶点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变式5 将△AOC沿y轴对折后,再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CFE(点A与点E对应),判断点E是否在抛物线上,并说明理由.

变式6 设过点E的直线交边AB于点P,交边BC于点Q,使直线PQ分△ABC的面积为1∶3两部分?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变式7 在已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找一点P,使得△APC的周长最小,求点P的坐标及△APC的最小周长.

评注 课堂教学要抓中间促两头,变式4~7为中档题,这是复习教学中要下力气重点抓好的一档题,使一些暂时基础较差的学生“跳一跳也能摘得到”,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这也是需要认真去做的问题.

变式8 若一个动点M自点P(0,1)出发,先到达对称轴上某点(设为点F),最后运动到点C.试确定使点M运动的总路径最短的点E和点F的位置,并求出这个最短路程的长[6].

变式9 若一个动点M自点P(0,1)出发,先到达x轴上的某点(设为点E),再到达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某点(设为点F),最后运动到点C.试确定使点M运动的总路径最短的点E和点F的位置,并求出这个最短路程的长[6].

变式10 若点Q是抛物线对称轴上的一个动点,点R是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使得以A,B,Q,R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求点R的坐标.

变式11 联结BC,点D是直线BC上方的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问:当点D运动到什么位置时,△BCD的面积最大?求此时点D的坐标和△BCD的最大面积.变式12 若平行于x轴的直线与该抛物线交于点H,K,且以HK为直径的圆与x轴相切,求此时圆的半径.

评注 变式8~12为稍难题,涉及最值问题、动点问题、分类讨论问题、转化思想、方程思想等,都是初中数学中最为重要的数学问题、数学思想.课堂要有灵动,需要对各层次学生的尊重,教学中既要有“保底”意识,也要有“探究”的勇气.教师要善于对已有的问题进行加工、变式、改造、整合,不断利用已有经验对问题进行变通推广、探索引申、提炼升华,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数学复习课教学的优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课堂的有效、高效是我们坚持不懈的追求.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中的经典问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新颖别致的中考试题为切入点,充分挖掘典型问题的教学价值,通过变式教学、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得到体现.虽然在目前班级授课制下,要真正做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合理有效地进行变式教学难度较大,但仍值得我们继续去研究和探索.

[1] 林丹群,庄静云,陈清华.2011年“华约”自主招生笔试试卷评析暨2012年备考建议[J].福建中学数学,2011(11):6-11.

[2] 董玉峰.深化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ED/OL].https://wenku.baidu.com/view/562bd566caaedd3383c4d3b7.html,2012-11-27.

[3] 张国富.精制精导,点燃学生心智——浅谈一道源于课本的考题及其变式[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3(7):40.

[4] 龙普云.从几道中考题说开[ED/OL].http://www.docin.com,2012-11-13.

[5] 邢成云.题组引领 梯度推进——例谈题组梯度复习法[J].中国数学教育,2010(Z2):34-37.

[6] 黄小芹.“线段之和最短问题”初探[J].中学数学,2012(8):66-67.

1 直觉性思维——反思的萌芽

图1

一般利用重心在向量中的表示形式来解决.

S△AOE=S△AOD=S△DOE.

易知S△AOD=2S△AOB,S△AOE=3S△AOC,S△DOE=6S△BOC,于是

就题目而言,我们已经解决,但如果能再仔细观察一下,发现答案3∶2∶1和题干中3个向量的系数比是一样的,这是巧合还是一般性结论,直觉告诉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答案,而应对此作进一步的反思和研究.

2 直觉到一般——反思的产生

通过直觉,笔者猜想如下的定理:

图2

证明 延长AO交BC边于点D.因为

所以

于是

上面证明了点O在△ABC内的情况,进一步反思:如果点O在△ABC外,是否还有同样的结论呢?仿照上面的推理过程,不难得到如下结论:

定理2 设O是△ABC外任意一点,△OBC,△OAC,△OAB的面积分别为S1,S2,S3.

1)当点O与点A在BC的异侧时,若S△OBC∶S△OAC∶S△OAB=λ∶u∶v,则

2)当点O与点B在AC的异侧时,若S△OBC∶S△OAC∶S△OAB=λ∶u∶v,则

3)当点O与点C在AB的异侧时,若S△OBC∶S△OAC∶S△OAB=λ∶u∶v,则

笔者从一个基本题目出发,通过反思发现了一般性的结论,在教学中反思能更有效地巩固基础,提高知识和方法的认识水平,通过有意识地反思,明确题目所覆盖的知识点,思考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3 一般性的延伸——反思的深化

此时,似乎已经完美地寻求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案,爱思考的学生往往会对问题作进一步的反思.很多涉及到三角形的四心(重心、内心、外心、垂心)和向量结合的问题,能否利用上面的结论来建立一个统一形式?沿着这个思路继续思考问题,得到如下的定理:

1)若点O为△ABC的重心,则

λ1∶λ2∶λ3=1∶1∶1;

2)若点O为△ABC的外心,则

λ1∶λ2∶λ3=sin 2A∶sin 2B∶sin 2C;

3)若点O为△ABC的内心,则

λ1∶λ2∶λ3=a∶b∶c;

4)若点O为△ABC的垂心,则

λ1∶λ2∶λ3=tanA∶tanB∶tanC.

前面3个结论比较容易得到,下面对第4)个结论进行证明.

证明 如图3,因为H是△ABC的垂心,所以

图3

又因为四边形AEHF的顶点A,E,H,F共圆,所以

∠A+∠BHC=π,

同理可得 ∠B+∠AHC=π,

故S△BHC∶S△CHA∶S△AHB=tanA∶tanB∶tanC.

利用化归的思想,通过一步一步反思,把这些看起来互不相关的问题都统一到一个形式上.罗增儒老师把解题后缺乏反思的现象比喻为“进宝山而空手返”.通过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具有批判性地思考,进一步来探讨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从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完善知识体系.

4 成果应用——反思的再认识

通过以上的反思,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也更加深刻,下面我们把这些反思的成果应用到日常的解题中.

解 根据定理3,因为G为△ABC的重心,所以

56a=40b=35c,

代入余弦定理,得

整理得

m∶n∶(1-m-n)=5∶5∶6,

解得

(2016年山东省高中数学联考试题第5题)

解 因为P为△ABC的外心,所以

根据已知条件,得

sin 2A=sin 2B,

又∠C=120°,从而

于是

故λ=-1.

笔者以一道常见数学题目为例,阐述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反思问题以达到不断优化的目的.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教学,解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解题教学过程“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反思”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若平时在教学过程中能经常渗透这种意识,则学生会不断地实践并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数学素养和数学品质也定能得到相应提升.

2017-06-30

童桂恒(1963-),男,浙江开化人,浙江省特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O123.1

A

1003-6407(2017)09-01-04

猜你喜欢

证法平分线变式
玩转角的平分线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角平分线形成的角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一道数列不等式题的多种证法
R.Steriner定理的三角证法
多用角的平分线证题
折叠莫忘角平分线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三个猜想的另证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