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约束视角下的环境管理机制研究
——以工业企业节能减排为例
2017-09-15徐雅青上海格林曼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上海200001
徐雅青(上海格林曼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上海200001)
激励约束视角下的环境管理机制研究
——以工业企业节能减排为例
徐雅青
(上海格林曼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上海200001)
本文运用激励约束理论,结合我国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及激励约束现状和域外经验,以工业企业节能减排为例,探讨了激励约束视角下环境管理机制对策,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有益借鉴。
环境管理;激励约束;工业企业节能减排
引言
我国是第一制造业大国,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40%左右,工业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70%以上,工业发展在给人类创造巨大财富价值、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资源。当前,我国工业发展形势概括为:一方面,发展任务繁重,工业发展支撑着“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分别占排放总量的90%、70%和85%,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了极限[1]。近年来,政府加大了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新修订了《环境保护法》,下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就环境管理作出了顶层设计和安排,进一步完善了环境管理机制。工业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只能在工业的发展中加以解决[2]。工业节能减排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五大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做好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完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3],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和约束机制,提高广大工业企业经营者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激励约束及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激励约束内涵
1.1 激励约束
激励约束,是主体根据组织目标,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客体动力,使其产生内在要求,朝着激励主体所期望的目标不断前进的过程。激励与约束是有机联系且相互补充的两种管理活动,它以完整、统一的形式存在于管理活动的实践中。激励是在一个组织系统中,主体通过合理的运用各种资源,去激发客体动力,用来实现组织目标;约束是在一个组织系统中,主体通过合理的运用各种资源,规范客体行为,防止其做出偏离组织目标的行为。
图1 激励约束机制构成
激励与约束是相辅相成的。激励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激励,而约束又是建立在激励基础上的约束。如果没有约束,即没有一定的秩序和规则,客体各行其是,为所欲为,也就谈不上激励。但如果仅有约束而没有激励就会束缚客体发展,也就失去了约束应有的作用。
1.2 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激励约束
激励约束主体、客体、方法、目标构成了激励约束机制的四个基本要素,即,谁去激励约束、对谁激励约束、怎样激励约束、向什么方向激励约束。因此,准确把握激励约束机制内涵,对于丰富和完善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制度设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2.1 激励约束主体
即具体激励约束机制的制定者和执行监督者。在我国,涉及工业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执行主体主要包括各级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工业企业主管部门、司法部门,以及市场监管部门等等。
1.2.2 激励约束客体
即激励约束的对象,激励约束对象积极性发挥的程度以及行为规范的程度,是直接反应激励约束机制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的一个重要指标。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激励约束的客体主要包括工业企业,以及与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具有一定利益关系的群体。
1.2.3 激励约束方法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激励约束的方法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例如:物质激励主要有现金补偿、补贴、税收减免等等;精神激励则主要单位的声誉激励、表彰激励、政策激励。而约束的方法则主要有企业的内部约束、市场约束、舆论约束、责任约束、法律法规约束等等。
1.2.4 激励约束目标
即主体在特定时间段里通过相关的激励措施和约束方法,施加给激励约束客体,以期达到某种结果。激励约束目标一方面为激励约束的主体指明的行为的重点,也为激励约束客体的行为指明了方向。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激励约束的目标是通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干预,实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
2 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及激励约束现状分析
2.1 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现状
“十二五”时期,我国的节能减排取得了一定成效,碳强度累计下降20%,单位GDP能耗累计完成节能降耗19.71%,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工业废水排放总量逐年减少,但现阶段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依然巨大。2015年全国246个大、中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9.1亿吨,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2801.8万吨,其中,工业危险废物增加了365.1万吨。2014-2016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从42.6亿吨标准煤上升到了43.6亿吨标准煤,增长了2.35%。2016年12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就“十三五”期间我国的节能减排总体要求和目标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加强工业节能”作为8个“加强重点领域节能”被放在了首要位置。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承担了主要任务,在45项节能减排工作任务中,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参与或牵头的节能减排任务就多达42项。
综上,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呈缓慢上升态势,工业“三废”排放量依然巨大,这与我国目前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够完善有着较大关系。
2.2 工业企业激励约束现状分析。
2.2.1 激励约束主体职责缺位
主要表现在各项政策体系不够完善,不能有效满足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例如,激励约束主体在关于工业企业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开发和引进,以及落后产能的淘汰等方面政策制定不够具体和完善,尤其是有利于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和金融等经济政策还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基于市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了激励约束客体的内生动力不足,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2.2.2 激励约束客体意识淡薄
企业实现节能减排最需要的是自身观念的改变。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企业大多把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作为其发展壮大的主要目标,对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关注不够,企业的节能减排意识淡薄,表现在节能减排主动性不强,节能减排人、财、物的投入难以满足现实发展需要。
2.2.3 激励约束方法有待完善
突出表现在资金支持和法律法规制定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目前我国金融领域有关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较为薄弱,关注较少,工业企业在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方面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支持。有关企业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较少,缺少完整的、严格意义上具有强制性的行业标准和产品能耗标准。例如,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计量、统计系统建设滞后。此外,工业企业节能减排落实的监督管理体系仍需完善,监测、监察能力亟待增强,执法的力度有待提升[4]。此外,节能减排宣传力度有待加强,节能减排的社会共识根基尚不牢靠。
2.3 域外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
国外发达工业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国家,在财政、税收、法律以及舆论宣传等方面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方面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在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2.3.1 美国
鼓励企业探索高新技术,改变能源结构;联邦政府推出“联邦能源管理计划”,为工业企业提供能源管理专项拨款;制定较为完善的行业生产节能标准和产品能耗标准;税收方面优惠力度较大,消费节能产品获得相应的抵税优惠政策。
2.3.2 英国
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节能减排方面的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法》、《废弃物管理法》、《污染预防法》等;严格管控工业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建立新的废弃物管理系统;鼓励工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增加了环境税;工业企业生产者要承担初始责任。
2.3.3 澳大利亚
对工业企业征收环境费和环境税;对落实节能减排的工业企业实施经济补贴和税收减免;采取押金返回制度;提供无息贷款;大力推进清洁生产,设立“清洁生产奖”等。
2.3.4 德国
在《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总纲领下,制定了不同行业垃圾再生利用法规;实施产品责任制;制定抵押金制度。
综上,在节能减排方面,国外发达工业国家有其各具特色的具体实践:其中,美国制定十分严格的行业标准和产品能耗标准。英国建立了十分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澳大利亚设立明确的奖惩政策和税收政策。德国则采取产品责任制等。
3 激励约束视角下环境管理机制对策——以工业企业节能减排为例
基于当前节能减排现状分析,结合域外发达工业国家在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内涵等,应着重从财政、税收、金融和舆论宣传等方面构建激励机制,从行政、法律、税收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建立约束机制,引导工业企业将节能减排付诸于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提升节能减排意识,增强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1 激励机制
(1)完善财政支持机制。工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新的节能减排生产设备的采购、节能减排专业人才的引进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政府及金融机构要给予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给予政策和信贷支持,尝试设立国家、省、市、县级“清洁生产奖”,对受到奖励的企业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并在扩大生产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支持。鼓励工业企业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开发无污染、绿色环保替代产品,尤其是对废物再生利用的工业企业给予政策支持。(2)完善税收支持机制。积极发挥税收在工业企业节能减排中的调节作用,给予提高资源利用率、产品生产技术创新、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方面的工业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激励企业自觉做好节能减排。就要完善所得税减免政策,制定详细的节能减排产品/技术/设备目录,对开发、采购和使用目录中的产品或技术给予抵减或免除企业所得税;完善增值税减免,目前我国已经对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废旧物资给予了增值税减免政策,进一步扩大增值税减免适用范围,对关键性、效益异常显著且价格等因素制约其推广的重大设备和产品,实行一定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或先征后退政策。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项目费用抵扣优惠政策,允许工业企业在推广、宣传节能减排技术方面产生的费用采取税收抵扣等。发挥即将开征的环境保护税在工业企业节能减排中的调节作用,在经济结构偏重(污染强度较高)的行业,提升环境保护税率,引导工业企业绿色生产。(3)完善金融支持机制。《“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中指出要“健全绿色金融体系”来支持和保障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目前,要重点从银行信贷和风险投资等方面给予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方面更多支持和激励。其中,银行信贷方面,放宽工业企业节能减排项目的贷款条件,采取政府贴息或无息贷款等方式支持企业发展,加大国家政策性银行的金融支持力度,尤其是对落实节能减排力度较大的工业企业给予更多的信贷支持。利用风险投资来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鼓励工业企业生产节能环保产品。(4)完善其他支持机制。除了上述财政、税收和金融支持激励外,还需要政府加大节能减排的舆论引导力度,在全社会树立节能减排意识,教育和影响广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倡导消费节能环保型产品。尤其是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在政府采购时优先选择节能环保理念的绿色产品,在政府性投资或大型公共建设方面,要带头使用新产品、新材料,通过宣传和自身行为来激励和引导工业企业行为。
3.2 约束机制
激励与约束是相辅相成的,促进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离不开相关约束行为的支持和保障。(1)完善行政约束机制。严格限制市场准入门槛,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加大重点企业的监管力度,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国家节能减排各项规章制度。(2)完善法律约束体系。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体系要与国家的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相配套,明确工业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应承担的法定义务。建立产品可追溯制度和产品回收制度,把节能减排理念落实到开发、生产、加工、经营的每个环节。尝试建立“绿色会计制度”,把环境成本纳入到企业的核算成本中,实现环境成本内在化。(3)完善税收约束机制。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提高资源税征收标准,积极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提高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出口税率,减少市场紧缺且污染环境消耗资源的产品出口,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增加新的税种,参照国外先进经验,实时开征生态税、能源税等。(4)完善其他约束机制。加强舆论监督,通过网络、电视、微信、微博等媒体对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污染、浪费行为进行曝光,通过传导舆论压力约束企业行为。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鼓励购买绿色环保产品,间接约束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
结语
工业企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通过激励约束机制的应用探讨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实现路径,为环境管理机制建设拓宽了研究思路和方法,将激励约束理论应用到环境管理中,提升环境管理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尝试。
[1]重霾从哪里来:高污染高排放的重化工业占半壁河山[N]人民日报,2016/1/9
[2]潘理权,李姚矿.我国工业发展与环境问题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6):4-5
[3]张爱美,李文瑜,吴卫红.等.我国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3(12):107-110
[4]周叔莲.产业政策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7
徐雅青(1987.11-),女,汉族,硕士,湖北宜昌人,初级职称,注册环评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