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批量“生产” 企业家,靠谱吗
2017-09-15支点肖丽琼
《支点》记者 肖丽琼
前沿
高校批量“生产” 企业家,靠谱吗
《支点》记者 肖丽琼
目前国内高校的教育体系,以培养雇员型人才为主,而雇主培养体系是缺失的。
8月4日,在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园的办公室里,该校创业学院副院长吴小春,正在对工商管理(创业管理方向)本科培养方案2017版做最后的完善和修改。
这个占地7000平方米的创业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坐落在繁华的街道口商圈内。目前,园区内100多位企业负责人,都是在校或者毕业五年以内的大学生。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商圈里创业,第一年的办公租金是零。
尽管创业园成立才4年,但已从园区走出了一批小有名气的创业企业。
该校材料学博士彭凡,2013年创办了武汉励合化学新材料有限公司,专门研发、销售高端手性化合物关键中间体。去年,公司营收突破5000万元,今年又获得了3500万元A轮融资。
23岁的王寒,大二时创办君珀珠宝公司,将3D技术运用于珠宝设计。在成功研发AR虚拟珠宝试穿系统、VR人机交互虚拟珠宝展示系统后,又开展线上线下销售,年营业额已达到1200多万元。
如今已在各小区、写字楼里普及的快递自助投递柜,不少是由武汉智码开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这家成立于2013年的公司,由武汉理工大学材料专业博士程鑫和李自力创办。
“最快再过两个月,这里又将诞生一批新的创业企业。”吴小春满怀憧憬地告诉《支点》记者。
执着于培养创业者
今年9月,武汉理工大学首批创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即将入学,由此武汉理工大学也成为了全国首批招收创业专业本科生的院校。
他们究竟是谁,目前尚不可知。因为,他们将从该校2017级9000多名新生中“竞争”产生,名额仅36个。
这已不是武汉理工大学第一次在“培养创业者”方面动脑筋了。该校对于培养创业型大学生的想法始于12年前。
2005年,武汉理工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中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教研室”,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
3年后,一批民营企业家走进武汉理工大学,担任该校的大学生创业辅导员。
2009年,该校获批“基于职业发展教育的全程化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实验区”,开始为学生创业团队免费提供创业场所,成为创业孵化基地的雏形。
该校为什么对大学生创业如此执着?吴小春表示,大学生毕业后无非两种身份,雇员或雇主。“目前国内高校的培养体系,以培养雇员型人才为主,而雇主培养体系是缺失的。”
2012年,该校开设工商管理(创业管理)专业的第二学位实验班,面向武汉的七所部属高校招生。前两届的学生全部来自本校,但自去年第三届开始,已有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等外校的本科生报名。
三届实验班的“实验”,让创业学院对首个本科创业专业的培养体系非常有信心。
去年10月,武汉理工大学在全国高校首开创业学院,宣布开设创业专业,并将其纳入学校自主招生范围,从今年起面向全国高考学生招收“具有强烈创业意愿和显著创业特质”的学生。
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学院授牌仪式。
可能是最残酷的竞争
今年,首届创业专业学生的招生方式,跟以往的实验班有所不同,改为校内二次选拔产生,专业名称定为工商管理(创业管理方向)。今年该校每位入学新生,都已收到这个“最年轻”学院的特殊招生通知。
只是,学校该如何鉴别和衡量“强烈的创业意愿和显著的创业特质”呢?
“主动报名就视同有‘创业意愿’,但创业意愿的强烈与否和创业特质的高低,则要通过一系列测评、考试完成,靠数据说话。”吴小春对《支点》记者表示。
要竞争这36个名额,来自创业学院的测评,可能是他们进入大学校园以后最残酷的一场考试了。
创业学院已为他们定制了一套创业潜质测评系统。考生要在100种创业者需具备的素质中,选择10种自己所具备的,并举例说明。
吴小春坦言,他们找过一些成功的创业者试答,能够获得50分的成绩已属不易。
“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吴小春表示,创新、创业训练、自主创业组成了一个金字塔,要选拔的正是金字塔塔尖的那部分人,他们要具备创业思维,包括领导思维、创新思维、互联网思维、商业模式思维、共享经济思维、商业伦理思维等。
闯过这一关的优胜者,在接受简单的辅导培训后,将进行一场创业沙盘的模拟考试。毫无管理学基础的大学新生,要模拟一家企业从无到有的过程,包括怎么创建企业、如何管理运营、作出何种决策等。
整整一天的商战推演,对没有创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残酷和严苛的。在前期的模拟测试中,仅有不到20%的人能坚持完成全程。
另类有趣的课程
但是,一旦成为那幸运的“1/36 ”,接下来的学习就“脑洞大开”了。
课程的设置,独具一格。
在该专业的教学计划表上,有许多看似另类却又有趣的课程。比如,问题哲学、国学智慧与创业、领导力养成、执行力训练、情商训练、创业融资、财富管理等。
即使是公共基础课也透着个性:高等数学开设小班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
“我们的体育课,必须教学生学会两种‘小球’。”吴小春说,与其他专业的体育课相比,高尔夫球和羽毛球作为社交体育列入课程。当别的学生在操场玩篮球时,这些准创客们正在山水间挥杆击球。
这样的课程安排,是在访问了数百位成功创业者后专门设置的,主要是想在四年时间里把学生培养出一种创业者气质——不但具备创业的基础知识,掌握创业所需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熟悉有关创业的方针、政策与法规,还要了解创业管理的惯例和规则;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和组织管理能力、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同时,还要能识别创业风险,总结创业规律,洞察商业机会,寻找创业路径。
伴随课程变化而来的,是新鲜的师资力量。
今年,该学院新增30个教师岗位编制,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些新开设的专业课教师,要求既有教学经验,又有企业实战经验。
吴小春透露,部分创业导师来教学可能做的是“亏本生意”,因为不但要求他们带着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同时还要提供创业资金支持,做天使投资人。
学校是第一位天使投资人
创业学院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是颠覆性的。
《支点》记者注意到,在创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表上,创业实训将贯穿整个大学四年,占据三分之一的学分。
“我们鼓励学生入学后就创业,要挣到实践课的学分,就必须让你的企业活下来。”吴小春说。
这意味着,四年的大学生涯结束时,这批学生中可能会诞生36名企业家。
将企业做大做强,无疑是学业的加分项。
创业,肯定需要资金,但钱从哪里来?
“学校将是学生们的第一位天使投资人。”吴小春说,第一届二学位实验班的22名毕业生,共获得学校25万元的无偿资助,这还不包括免费入驻创业园的支持。
目前,该校每年共拿出1000万元用于本科生、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资助。此外,他们还能获得使用学校的实验设备、科研平台等优惠条件。
不是所有的计划书都能获得“学校天使轮”的投资,如果拿着开淘宝店、奶茶店的计划书来敲门,一般都会被婉拒。
“这是学生最容易走进的误区。”吴小春说,有的学生将“我要赚钱”等同于创业。赚钱是当老板,但不一定能成为企业家,企业家要有一定的情怀与担当。四年的专业学习,并不鼓励低层次的创业,创业项目须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与创新性。
在2017年版本科创业管理培养计划中,这一点被列在个性化课程中体现出来: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创业实践,跨专业选修全校其他专业的课程,修满14学分。
也有学生的动机不是为了创业。从2012年至今,两届实验班共计40余人,拿到学位的约占80%。他们中的大多数,因考上研究生或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放弃创业。
值得注意的是,在修业年限上,学院明确规定“可休学创业”,学习年限为4-6年。这是否会被视为鼓励学生休学创业?
“一个优秀的创业者,应该能正确处理好学业和创业之间的关系。”吴小春说,创业中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休学可给予学生更充裕的时间进行创业实践,但这并非创业的必需品。同时,创业项目要尽可能与自身专业相关,这将激励学生对所学专业进行拓展和延伸,主动完成自己的学业。
今年28岁的杨晓峰,是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2007级学生,休学两年后转入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09级就读,现为校导网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如果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我不会选择休学创业。”杨晓峰在受访时表示,创业之路并非那么平坦。由于对互联网缺乏了解,他投资的项目相继失败,把借来的8万元钱全部赔光了。“大部分人都是头脑一热就休学创业,其实这时候缺乏资金、人脉和经验,创业成功的几率很小。”
争议:创业更需实战磨炼
对于开创先河的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学院,业界一直存在争议。
“从个人经验来说,创业除了需要理论和书本经验以外,更需要实战磨炼。”海外U公司CEO王剑渤,是位年轻的“90后”海归老板。16岁出国,18岁创业,先后创立过金融、地产、零售等多个公司。
王剑渤认为,从课程设置上看,武汉理工大学的创业专业是比较先进的,国外大学也没有这样的专业。“但想要创业的话,更多的还是靠自己摸索。”
作为一名“创业先锋”,王剑渤特别强调创业实践的重要性,“没有任何一场沙盘推演、模拟创业,可比拟真实商战的残酷。”王剑渤目前就读的长江商学院,要求学生必须具备8年以上的管理工作经验,商学院能帮创业者解决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创业实战贯穿创业学习全程很有必要,仅凭一个测评系统难以选拔出具有创业素质的学生。”武汉市创业天使导师、联想之星·星云加速器(武汉)CEO卢建为,经常与大学生创业团队接触,他感觉在大学生创业团队中,比赛型的创业者居多,能实际解决市场真实需求、发现行业机会的人非常少,这可能与大学生创业者缺乏行业和市场认知有关。
在卢建为看来,一些思想独立、学习能力强、意志力强的创业团队或许离成功更近。他建议,大学生在选择创业项目时,应发现真正的机会点和市场需求,以推进社会发展和进步、解决人们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
卢建为同时建议,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可以更开放一些,与投资机构、政府、科研、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建立协同平台,在更广泛、更专业、更深度的基础上,发现并培养优秀大学生创业团队,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同时为科研成果产业化探索一条更切合实际的途径。
对此,吴小春回应称,目前该校开发的创业素质测评系统,是基于大量文献研究,对数百名成功创业者的访谈总结和调研基础上自主研发的。不过,他同时表示,未来这套测评体系还将不断更新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