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创新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2017-09-15赵燕霞
◎赵燕霞
京津冀协同创新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赵燕霞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协同创新。本文通过对当前京津冀三地协同创新理论和实践进行梳理,指出其面临创新资源分布不均、创新合作平台多而分散、创新政策不统一且衔接不畅以及创新生态体系存在较大落差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对策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根本动力在于协同创新。强化创新驱动,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对于支撑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助力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京津冀三地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很高,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面临的突出问题
1.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区域协同创新层次低、合作不紧密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创新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但分布很不均衡,北京集聚的各类创新资源集聚程度远远超过天津和河北(见表)。由于京津冀三省市创新资源布局存在较大落差,使得在区域创新合作实践中形成了北京开展科技研发活动、津冀承接北京科技成果转化的布局。受市场化创新协作需求有限、产学研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京津冀区域的创新合作程度不高,尚未构建起“研发创新-技术转移-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创新合作链条,首都创新资源优势也没有得到充分释放。近年来,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交易比重呈现下降趋势,2015年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外省市的5.93%,比2010年减少8.55个百分点。
表 2015年京津冀三省市创新资源分布单位:%
2.创新合作平台多而分散,不利于集群化承接首都创新辐射
当前京津冀三省市正积极通过打造创新合作平台推动跨区域协同创新。目前已共建科技园区25个,创新基地27家,创新平台157个。但是由于创新合作平台过多,几乎津冀每个县市区都有一个甚至多个平台,而这些平台大多尚不具备承接北京创新资源转移的条件,建设成效并不明显。部分平台是依托各地开发区和高新区建设的,提出以承接北京创新成果产业化转移为主。但是由于这些园区仍处于产业项目集聚发展阶段,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较少,且项目间呈现“割裂化、孤岛式”发展状态,未能形成产业链相互关联的集群化发展格局,所以,对北京特色领域的科技型企业和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的吸引力不强。加之园区间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竞争现象,使得北京的创新资源疏解转移过度分散,难以形成集群效应。
3.创新政策不统一且衔接不畅,影响成效
京津冀三省市创新政策存在一定差异。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先行先试政策探索;天津享受国家自创区和自贸区双重政策,各项政策正在落地实施;河北虽获批“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赋予开展政策先行先试的职能,但尚待取得实质性进展。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中提出在京津冀区域推动自创区、自贸区等政策共享,也尚未真正落地。京津两地形成明显的“政策高地”,对周边创新资源产生“虹吸效应”。
同时,区域政策衔接不畅也影响到创新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如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人才流动面临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互认、职称互认等方面的制度约束。再如京津冀三省市分别出台了支持创新创业的地方政策,但据调研,不少企业认为北京的政策更灵活好用。以科技创新券为例河北科技创新券申请限额低于首都科技创新券,使用时要求按照1∶1匹配自筹经费,而首都科技创新券首次申请不超过5万元则不需要匹配自筹经费。
4.创新生态体系存在较大落差,阻碍创新资源跨区域配置
创新生态体系对集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具有重要作用。由领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才、科技金融、创业服务体系及特色创业文化等六大要素构成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已成为中关村的核心竞争力。与北京相比,天津、河北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存在较大落差,是阻碍创新资源跨区域配置的重要原因。如近年来津冀地区建立起一批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但多数还停留在“硬件”层面,运营者难以提供融资、辅导和推介等高附加值的创业服务,满足不了创业者的多层次需求。
正是由于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落差,使得津冀地区对创新机构和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加之京津冀三地公共服务落差较大,特别是河北由于缺乏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不能满足高层次人才的高品质生活需求,造成高端创新人才严重流失。据调研,近年来北京一些科技型企业在将生产环节转移的同时,也尝试将研发环节同步转移至周边区域,但高层次研发人员纷纷跳槽,使得企业不得不将研发中心又迁回北京。
对策建议
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是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未来要立足京津冀区域整体功能定位要求,以破解现实瓶颈约束为突破口,着力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加速全球高端创新要素集聚,提升区域整体自主创新能力,有力支撑具有创新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1.以创新要素集聚与高效配置为核心,加快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
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关键是引导创新资源跨区域合理配置和高效流动。当前,京津冀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就是要深化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破除政策瓶颈,创造条件,更好地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引导创新资源跨区域高效配置。
(1)加快完善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工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协同创新路线图,科学谋划京津冀创新链、园区链和产业链的空间布局,引导各类创新合作平台有序发展。完善三省市协同创新的对接协调机制,发挥地方政府在创新环境建设方面的作用,加大对各类创新合作平台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支持力度,增强创新平台对各类创新要素的吸引力。
(2)着力构建京津冀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缩小政策落差。积极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区等先行先试政策在共建合作平台开展政策共享试点,并逐步拓展到京津冀全域;围绕人才流动的政策瓶颈,加快推动各类专业技术职称跨区域互认,加快落实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兼职兼薪等人才政策,探索推动京津冀社会保障政策一体化;强化京津冀三地创新创业政策的有效衔接。
2.以雄安新区建设为契机,重构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有助于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而且对于打造河北创新发展的新引擎、优化京津冀协同创新格局也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应抓住雄安新区建设这一重大契机,充分发挥战略层级高、规划建设标准高、政策制度优势突出等优势,着力营造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积极承接北京的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等创新主体疏解,加快全球高端创新资源集聚。通过雄安新区建设,进一步优化京津冀创新资源配置,重塑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即进一步强化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世界知名科学中心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将雄安新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科技新城,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新引擎;依托天津滨海新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张承地区和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增强协同创新和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落地能力;建设若干个产业特色突出、综合承载能力强劲的创新合作平台,共同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链条。
3.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跨区域创新集群
京津冀协同创新,必须立足国家创新战略,服务京津冀乃至全国经济转型升级,聚焦关系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关键核心领域,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推动创新链、园区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跨区域创新集群。
(1)依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布局,打造跨区域协同创新链。京津冀三省市应转变以行政区划为单元的创新组织模式,探索跨区域创新组织模式,整合区域内的各类创新资源,协同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突破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如可以借鉴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组织模式,以基础较好的州为核心,整合全国创新资源共建创新中心。
(2)以重点创新合作平台为依托,打造跨区域园区链和产业链。针对京津冀协同创新对接平台多、资源分散化的问题,探索打破区域“平衡”,聚焦重点,围绕大数据、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积极支持中关村与津冀区域共建若干个特色领域的创新基地、创新社区和共建园区,构建资源开放共享、创新环节高效衔接、产业上下游集群联动的园区链。以园区链引导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集群式、组团式落地转化,形成具有强劲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和跨区域产业链。
4.以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优化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引导创新资源跨区域配置,关键是要完善区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缩小区域落差,增强对创新资源的吸引力。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既需要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环境营造,也需要借助外部资源。因此,应充分发挥北京创新创业服务资源集聚的优势,通过平台建设,将北京优质的创新创业服务移植、扩散并辐射到周边区域,打造类北京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1)构筑科研设施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当前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已集成北京地区801个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4.33万台(套)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可依托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进一步整合京津冀地区的科研仪器设施资源,构建大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向区域开放共享。
(2)构筑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各环节,集成北京及津冀地区的各类孵化器、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等,打造专业化服务体系。
(3)构筑科技金融一体化服务平台。促进三地金融服务体系有机衔接,推动成立京津冀天使投资联盟、创业投资协会等,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支持京津冀协同创新。建立“京津冀信用联盟”,探索信用联动机制,营造良好信用环境。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编号:2015MZD04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TU984
A
10.13561/j.cnki.zggqgl.2017.09.004 ■ 编辑: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