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017-09-14王明生
王明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强调:“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重要论断,为全党开拓理论视野,开创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来思考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这一科学的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实事求是的观点、联系发展的观点、辩证统一的观点来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提出重视这一科学方法论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多维思考视角,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历史、辨清是非,认识社会、把握未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进行思考。要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历史不应该是记忆的负担,而应该是现实的启迪。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教训,为现实的发展阶段精准定位;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既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虚无历史。历史就是历史,不能随意选择。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避免在现实中重蹈覆辙。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道路,是我们党96年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和人民的选择。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思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就必须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要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扬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总结,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与不变,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任何科学理论和制度都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当前则要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新征程中,以更宽广的胸怀和更深邃的眼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不断推进全党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新认识和新概括,防止对我国社会的阶段性特征,作出错误的判断。
从国内和国际的结合上进行思考。科学把握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正确处理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从容面对和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带来的挑战,自觉跟上时代前进步伐,不能身体进入21世纪,而脑袋却停留在过去。在当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中,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因为国际风云的变幻而动摇自己的发展意志,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沿着我们党确定的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发展规划、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
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角度对我国所处历史方位作出的科学判断。这个判断让我们清醒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前我国最大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不能超越与误判。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才能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牢牢把握和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党上世纪80年代从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上對我国国情所作的全局性、总体性判断。这一判断涵盖的时间范围根据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而变化,仍然是当前把握我国发展历史方位的出发点。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作了两个方面的界定: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辩证统一,是从社会的制度性质及其发展程度两个方面,对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时代坐标的准确界定,构成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因此,进入新的世纪,党的十八大对我国的国情作出了“三个没有变”的基本判断,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是一个长期动态的发展过程。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特点。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生产力不能再称之为“落后的社会生产”,而是能够基本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较为先进的社会生产,我国的社会生产水平取得了历史性巨大发展和飞跃,在很多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现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初级阶段的发展格局、发展方式和发展水平等有很大的不同。今天的中国,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城镇化率超过50%。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2万公里,占世界高铁里程的60%以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1.2万公里、互联网宽带用户超过7.8亿户。同时,中国在航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讯、智能制造、超级计算等尖端科技领域,一批引领世界的科技前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不仅如此,中国还是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服务贸易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这都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和变化特点。可以说,当今中国已经处于初级阶段与现代化的衔接过渡期,处于走出初级阶段的酝酿加速期,处于初级阶段的质量水平提高期,处于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跃升期。因此,我们必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发展变化的特点和新的发展特征进行新概括。endprint
從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来思考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党和国家事业的不断发展、不断前进,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持续奋斗。经过几代人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仍然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的难题。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需要我们党面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大胆探索,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党和国家的事业进入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向世界和全党宣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发展阶段的显著特征是我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这个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发展阶段,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国家已经富裕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自觉承担起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他说:“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了使国家强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牢记责任重于泰山,兢兢业业,夙夜在公,在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正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是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这个历史阶段成为现实。
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面临新的风险和新的挑战。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使我们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面对诸多矛盾叠加、各种风险隐患交汇的挑战。我们党执政面临的社会环境和现实条件也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思想观念多样化使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难度加大,利益多元化使协调利益关系、解决利益矛盾难度加大,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多样化使加强党员队伍管理难度加大,新媒体日新月异使加强对思想舆论阵地管理难度加大,敌对势力加紧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和意识形态渗透使维护国家安全特别是政治安全难度加大。这些风险和挑战也是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的重要特征。面对这些风险和挑战,全党同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勇于担当,善于创新,不忘初心和使命,牢记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坚定不移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坚定不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增强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再高的山,再长的路,只要我们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艰苦努力,就会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只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戮力同心、接力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系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