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学校—病房系统化健康教育对母乳喂养的影响分析
2017-09-14李钦凤孙淑香
李钦凤+孙淑香
【摘要】 目的 探讨孕妇学校-病房系统化健康教育对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 240例初产妇作为观察对象, 以是否接受孕妇学校-病房系统化健康教育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各12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产科护理, 未接受孕妇学校-病房系统化健康教育;观察组在给予常规产科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孕妇学校-病房系统化健康教育。记录两组产妇产后72 h对母乳喂养知识的知晓度、纯母乳喂养率及产妇独立哺乳率, 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母乳喂养知识知晓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72 h纯母乳喂养率及独立哺乳率分别为62.5%、68.3%,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7%、5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孕产妇进行孕妇学校-病房系统化健康教育能提高纯母乳喂养率、产妇母乳喂养知识的知晓度及独立哺乳率, 有利于促进母乳喂养的成功。
【关键词】 孕妇学校-病房系统化健康教育;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4.103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作为卫生工作的重要环节, 母乳喂养对母婴健康均有益[1]。爱婴医院也将母乳喂养作为临床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母乳喂养虽然是最自然的喂养方式, 但达到成功的母乳喂养也并不容易, 对于新手妈妈来说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 母乳喂养不仅需要信心、丈夫和家属的支持, 更需要爱婴医院的帮助[2]。而孕期健康教育可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母乳喂养的健康教育应从孕期开始[3]。本院母乳喂养健康教育采用孕妇学校-病房系统化健康教育模式, 对提高产后72 h产妇母乳喂养知识知晓度、纯母乳喂养率及产妇独自哺乳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产科病房2016年7~8月分娩的240例健康初产妇作为观察对象。产妇均初中以上学历, 孕期无并发症及合并症, 无母乳喂养禁忌证。新生儿均为足月正常新生儿, 阿氏评分7~10分/1~5 min, 体重2500~4000 g, 将产妇以是否在本院接受孕妇学校-病房系统化健康教育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各120例。观察组年龄22~36岁, 平均年龄(26.7±4.6)岁;对照组年龄21~38岁, 平均年龄(26.4±4.5)岁。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产科护理, 未接受孕妇学校-病房系统化健康教育;观察组在给予常规产科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孕妇学校-病房系统化健康教育, 孕妇学校-病房系统化健康教育内容具体如下。
1. 2. 1 健康教育模式 孕妇学校每周开设1次母乳喂养课, 时间1 h, 4次/月, 内容不重复, 授课形式多样化, 有PPT授课、图片、视频演示及利用模型实践模拟等。在本院查体孕妇常规发放听课证, 要求学完4节课内容, 入院后所有孕妇无论是否在孕妇学校接受孕期母乳喂养宣教, 24 h内均再次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叫宣教, 内容相同。分娩后顺产产妇转回病房30 min内、剖宫产产妇术后6 h, 再次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宣教并协助婴儿吸吮成功。住院期间随时指导母乳喂养并协助解决问题。
1. 2. 2 母乳喂养理论宣教内容 ①母乳喂养的好处。母乳喂养不仅对婴儿生长发育有利, 还能促进母亲子宫收缩, 有利于产后形体恢复, 并且经济适用, 有助于培养母子感情。母乳各类营养素的含量、比例及与婴儿的适应性。②乳房的基本结构。③母乳的分泌特点。母乳的分泌准备, 孕期已经开始, 产后泌乳是一个自然过程。母乳分初乳、过度乳、成熟乳3种变化, 初乳量少, 含有丰富的蛋白、免疫物质, 并且母乳的量及成分是随着婴儿的成长而变化的, 可完全满足6个月内嬰儿生长发育需要。④母亲上班后的母乳喂养问题。母亲可与上班前1个月开始准备贮存母乳, 将婴儿吃不完的乳汁挤入储奶袋或其他容器内, 贮存于冰箱-18℃保存, 母亲不在时, 将母乳室温解冻后加热至37~38℃给婴儿饮用, 上班时, 携带吸奶器及奶瓶, 乳胀时随时挤奶置冰箱保存。⑤心理护理宣教。授课时孕妇及家属均可参与, 鼓励家属支持产后母乳喂养, 并对孕妇进行母亲角色教育, 阐明用乳汁喂哺婴儿是每个母亲的天职, 也是婴儿的权利。⑥病房内母乳喂养支持特点。入院后医务人员继续进行母乳喂养宣教, 产后半小时内开始母婴皮肤接触, 婴儿吸吮乳头等, 实行母婴同室, 母亲与婴儿24 h待在一起, 医护人员随时指导母乳喂养。⑦促进母乳分泌的方法。产后婴儿早开奶, 多吸吮, 产妇保持心情愉快, 饮食营养均衡。
1. 2. 3 母乳喂养技巧培训内容 ①孕妇学校备有硅胶乳房、模拟娃娃、吸奶器等模型。②由专业医护人员示范坐位、侧卧位、环抱式等多种哺乳体位及方法, 包括顺产及剖宫产。③示范后指导孕妇实时模拟, 采用情景演示模拟互动, 孕妇模拟母亲给婴儿哺乳, 直至孕妇能完全掌握。④示范母乳喂养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如乳头皲裂、吸吮疼痛、乳胀等, 利用硅胶乳房示范挤奶方法, 然后指导孕妇实践练习, 直至手法正确。观察硅胶乳房模型, 婴儿吸吮时应含入乳头及大部分乳晕, 不正确的含接是导致吸吮疼痛、乳头皲裂的主要原因。⑤筛选乳头平坦、凹陷孕妇, 示范用吸奶器及手法牵拉纠正乳头, 子宫敏感孕妇于产后开始牵拉纠正。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母乳喂养知识知晓度评价:产后72 h, 选择母乳喂养常用问题10个提问孕妇, 能回答8个及以上视为掌握, 5个及以上视为熟悉, 4个及以下视为了解, 10个问题包括一个操作技巧(挤奶)。②记录纯母乳喂养率, 对两组产妇产后72 h纯母乳喂养率进行比较。③记录两组产妇独立哺乳率并比较, 产后72 h, 产妇不需他人协助, 以正确的姿势给婴儿哺乳, 婴儿含接乳头正确, 母婴体位舒适, 视为能独立哺乳。endprint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統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Ridi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产妇产后72 h母乳喂养知识知晓度比较 观察组母乳喂养知识知晓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产妇产后72 h纯母乳喂养率及独立哺乳率比较 观察组产妇产后72 h纯母乳喂养率及独立哺乳率分别为62.5%、68.3%,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7%、5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 1 孕妇学校-病房系统化母乳喂养健康教育可促进孕产妇树立母乳喂养信心 母乳喂养是一种对促进母婴健康有重要作用的喂养方式, 产妇在产前对分娩知识、母乳喂养知识的了解对纯母乳喂养率有重要影响[4]。孕期时间充盈, 孕妇对新生儿充满希望期待, 有充足的时间及热情学习接受母乳喂养知识, 有助于树立母乳喂养信心。而入院待产后才开始接触母乳喂养知识, 则效果相对较差。入院待产后孕妇及家属更关心产程是否顺利, 分娩的疼痛能否耐受及住院费用等问题。而无论是顺产还是剖宫产, 分娩的痛苦都影响孕产妇学习、接受母乳喂养知识, 其母乳喂养相应受影响。孕妇学校—病房系统化健康教育能有效避免这些问题, 病房作为孕妇学校健康教育的延伸及强化, 效果更佳。
3. 2 孕妇学校-病房系统化母乳喂养健康教育可减轻孕妇入院后焦虑 经孕妇学校全程母乳喂养知识学习, 孕妇对婴儿喂哺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及技巧准备。而未接受孕妇学校全程母乳喂养知识学习, 入院后医护人员大量讲解母乳喂养知识, 多数孕妇在2~3 d内分娩, 短时间内完全掌握存在在一定困难, 由于缺乏心理及技巧准备, 喂哺婴儿存在心理压力, 担心母乳不足, 不能顺利喂哺等, 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3. 3 孕妇学校-病房系统化母乳喂养健康教育有利于孕妇-母亲角色转变 孕妇学校健康教育使孕妇对母亲角色有了更多的理解及准备, 理解产后泌乳是一个自然过程, 婴儿吸吮是一种本能, 较少担心乳汁不足, 婴儿拒绝哺乳等。分娩后产妇自然开始母乳喂养, 角色转换更快、更平稳。
3. 4 孕妇学校-病房系统化母乳喂养健康教育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及独自喂哺率 通过系统化母乳喂养健康教育孕妇较好地掌握了母乳喂养知识, 通过讲述泌乳过程可以加强孕妈妈们对早接触、早吸吮以及24 h母婴同室按需哺乳重要性的认识, 并且新生儿出生后24 h觅食反射强烈, 她们会在产后及时给予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和按需哺乳, 这样不仅能增进母子感情, 还能刺激乳头及早建立泌乳反射[5-7]。
产后婴儿吸吮次数更多、能正确的含接奶头及母亲正确的挤奶, 都促进了乳汁的分泌, 增加了母亲母乳喂养的信心, 提高纯母乳喂养率[8-10]。乳汁分泌增多, 哺乳技巧的掌握, 婴儿较少因饥饿导致哭闹, 婴儿更易护理, 产妇在喂养婴儿过程中得心应手, 自身效能显著提高, 产妇独自喂哺率亦相应提高。
3. 5 孕妇学校-病房系统化母乳喂养健康教育使孕产妇对母乳喂养中的问题有心理及技能准备并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孕妇在孕期掌握了诸如乳汁不足、乳胀、乳头疼痛、皲裂等问题的解决方法, 知晓婴儿饥饿及吃饱的表现, 同时在实际喂养过程中, 经医护人员床旁指导帮助, 可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解决问题更有效。
3. 6 孕妇学校-病房系统化母乳喂养健康教育可促进家庭和谐 系统化母乳喂养健康教育鼓励家属参与母乳喂养, 孕妇能有效得到家庭的支持、帮助;同时, 孕产妇本身也掌握了一定的哺乳技能, 在新生儿喂养方面遇到困难相对较少, 减少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总之, 孕妇学校-病房系统化母乳喂养健康教育是一种有效的促进母乳喂养的宣教方式, 减缓了社会、家庭及爱婴医院母乳喂养的压力, 有利于社会普及母乳喂养知识, 提高了纯母乳喂养率及产妇独立哺乳能力。
参考文献
[1] 谢幸, 苟文丽. 妇产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225.
[2] 戴姜, 贾黎英, 李晓雅, 等. 孕妇学校多样化互动式健康教育对母乳喂养的影响. 河北医药, 2016, 38(20):3194-3196.
[3] 王惠明, 贾娟娟. 我国母乳喂养产前健康教育研究进展. 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21):44-46.
[4] 杨靖, 赵睿, 谭玲. 系统化护理对改善产妇自我效能及纯母乳喂养率的效果.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94):317.
[5] 刘燕. 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的影响. 解放军护理杂志, 1999(3):16-17.
[6] 刘梅芳, 史建英. 孕妇学校健康教育对母乳喂养的影响. 大家健康(旬刊), 2016, 10(10):273-274.
[7] 谭玉萍. 孕妇学校健康教育效果调查与分析. 当代护士(旬刊), 2015(7):24-26.
[8] 毕景芹. 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配合乳房穴位按摩对母乳喂养的影响. 河北医学, 2015(8):1536-1538.
[9] 关渐明, 汤艳霞, 梁柳华. 设立专职健康教育护士提高母乳喂养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A02):1408.
[10] 周秀英. 产后奶胀的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当代医药, 2015(11):74-75.
[收稿日期:2017-04-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