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治疗仪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干预老年脑出血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分析
2017-09-14罗冬升
罗冬升
【摘要】 目的 分析气压治疗仪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干预老年脑出血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84例老年脑出血患者,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传统组, 各42例。传统组进行普通护理, 并用医用弹力袜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研究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给予气压治疗仪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干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76%, 明显低于传统组的19.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血浆粘度、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优于传统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下肢周徑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传统组治疗后下肢周径大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周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压治疗仪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干预老年脑出血患者效果确切, 可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动力学, 预防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值得推广。
【关键词】 老年脑出血;气压治疗仪;早期康复训练;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4.028
老年脑出血患者术后因长期卧床、脱水药物应用、昏迷等影响, 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1]。本研究分析了气压治疗仪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干预老年脑出血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84例老年脑出血患者,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传统组, 各42例。研究组患者男27例, 女15例;年龄65~85岁, 平均年龄(72.34±4.22)岁。传统组患者男28例, 女14例;年龄64~85岁, 平均年龄(72.31±4.2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传统组进行普通护理, 并用医用弹力袜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给予气压治疗仪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干预。每次气压治疗仪治疗0.5 h, 2次/d。术后2 h协助患者进行双足被动内外翻运动, 15~20次/min, 并对股四头肌、腓肠肌和股二头肌进行被动挤压和按摩, 从远端到近端按摩。麻醉消失后协助患者进行翻身和膝关节伸屈运动。术后12 h可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运动和自主运动。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腓肠肌测试阳性、彩超提示血管无频谱信号和彩色血流信号[2]);干预前后血浆粘度、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治疗前后下肢周径。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76%, 明显低于传统组的19.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血浆粘度、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较 干预前, 两组患者血浆粘度、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血浆粘度、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优于传统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周径比较 研究组治疗前后下肢周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传统组治疗后下肢周径大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周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下肢周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异常凝结所致回流障碍疾病, 老年脑出血患者因昏迷、长期用甘露醇脱水、长期卧床、下肢穿刺、刺激性药液输注等因素影响, 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3-6]。采用医用弹力袜可通过压力递减促使下肢静脉血回流改善, 缓解下肢静脉和静脉瓣膜承受压力。而气压治疗仪通过从远心端到近心端放气, 可促使淤积淋巴液回到血液循环, 加速血流速度, 有效消除水肿, 减少凝血因子聚集, 预防血栓形成。早期康复训练干预可在术后早期进行肢体被动活动和按摩, 可有效改善静脉回流[7-10]。
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76%, 明显低于传统组的19.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血浆粘度、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优于传统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下肢周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传统组治疗后下肢周径大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周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气压治疗仪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干预老年脑出血患者效果确切, 可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动力学, 预防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苏雪晴, 柏基香. 空气波气压治疗在脑出血后昏迷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18):118.
[2] 李庆中. 运动治疗及气压治疗联合预防脑出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2, 6(10):33-34.
[3] 尚春棉. 气压治疗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中的护理体会. 吉林医学, 2013, 34(9):1765.
[4] 王拽林, 李月梅. 在为脑出血偏瘫患者应用气压治疗仪治疗期间对其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分析. 当代医药论丛, 2016, 14(6):47-49.
[5] 李雪华, 毛美燕, 杨冰霞, 等. 空气压力疗法对脑出血恢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19):1761-1762.
[6] 戴劼. 气压泵式肢体循环驱动仪治疗预防脑出血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浙江创伤外科, 2015, 20(4):834-835.
[7] 李映会, 邓强, 吴万福. 气压治疗仪预防脑出血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16):2009-2010.
[8] 吉利春. 气压治疗仪在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8):31-32.
[9] 莫海营. 气压治疗仪对预防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与护理.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医学卷), 2010, 7(3):54-55.
[10] 高凤, 李虹. 气压治疗仪对长期卧床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浙江创伤外科, 2009, 14(2):193.
[收稿日期:2017-04-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