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先生”家书教子
2017-09-14尹晴
尹晴/文
“朱先生”家书教子
尹晴/文
牛兆濂,字梦周,号蓝川,为清末民初誉满三秦的饱学名儒,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毕生致力于教育,学生不仅遍及全国,就连朝鲜、日本也有学生投其门下。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陈忠实先生在《白鹿原》中,人物大多是虚构的,但唯有白鹿书院的朱先生实有原型——关中大儒牛兆濂,人称“牛才子”。小说中,关于“朱先生”劝退升允八旗军、赈灾济民、主持禁烟、规劝军阀刘镇华等事迹,都取材于牛兆濂的生平事迹。
牛兆濂,字梦周,号蓝川,为清末民初誉满三秦的饱学名儒,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毕生致力于教育,学生不仅遍及全国,就连朝鲜、日本也有学生投其门下。牛兆濂致力于读书讲学,于1901年创办“芸阁学舍”。在教育学生“明理修身”“学做好人”的同时,也留下了像“房是招牌地是累,攒上银钱是催命鬼”这样易于流传的劝世箴言,规劝后世子孙不要利欲熏心。
牛兆濂善于以书信的方式与家人沟通,在他中了举人后的30年间,因生逢乱世,为了民生,牛兆濂经常四处奔走,他便以书信的方式教育家人进德修业。
目前经过收集整理,流传下来的书信手札有八十余件,这些手札此前分散在家族各成员中,因为年代久远,很多已被遗忘,但大多族人还是传承了“牛才子”的家学,把书信保存得非常完好。教子方面,牛兆濂写给长子牛清渊的三封书信颇有代表性。其一:
字谕渊儿知之:许久不见尔安禀,不知何故?公署虽忙,何至无空隙若此,见字速来一禀,以纾悬盼。我身体如常,家中渐次病出全愈,颇见起色。尔专心从公,夙夜黾勉,无少恣佚,以宽我心。得间须亲书册,至要至要。我日读《无逸》《蔡传》,殊有味也。
李公教诲务须敬谨听受,稍存一毫自是心,便是不孝。
父蓝田山人手示
冬至后二日
这封信中,牛兆濂叮嘱长子要勤勉,不要放纵自己,更不能贪图安逸,要有孝行,学习以孝行、笃学力行闻名的宋人蔡传,严厉制止荒淫的思想。其二:
牛兆濂(左三)在户县静修学堂讲学留影
牛兆濂写给次子牛清谧的书信
牛兆濂著述
字谕清渊知之:得报具悉,尔自量有何知能,乃荷李公如是栽培,古人受宠若惊,不可不兢兢日夕淬厉,以勉勤职事,为感淑图报地也。敬致我意,申谢为要。
《大学衍义》带往后四本,《言行录》若看讫,来一禀即寄去也。
长安查粮事如何?请一询李公即可知。刻下张县长在长安,亦能面商也。水利局已会勘,惟案情胶葛,非旦夕可了,亦无可如何,第听之耳。
清顺此次又来省听侯,幸事体已有确切下落,不至走作,不必过虑也。我暑中不日须到家避暑数日。家中悉安好。乐得闲好用心看书,勿染外事、接外人,至嘱至嘱。初九日灯下父字
这封信中,牛兆濂再次叮嘱儿子“不可不兢兢日夕淬厉,以勉勤职事”,嘱其刻苦磨练,“乐得闲好用心看书”,并随信寄去南宋著名理学家真德秀编著的《大学衍义》,令其研读。殷殷慈父深情尤见一斑。
第三封信文字较多,仅录重点:“……尔自是不知命,故心心念念唯恐穷困田地,此便是利欲病根,常此作主,便生出无限不好……尔只怕弟兄们受穷,我只怕尔不愿受穷,能受得穷不愧是我儿子也。”
这封信中,牛兆濂引用孔孟之言语,教育在外求学的儿子修行修心,不要本末倒置,只想早些赚钱,并以“墦间乞余”的故事讽刺那些追求富贵利禄的人,一面乞讨人家的残羹冷饭,一面还洋洋得意,虚伪骄傲,瞧不起比他地位低下的人的卑劣行径。
还有写给次子牛清谧的书信,“……其日间少出门,见闲人、管闲事,说闲话、看闲书最是不好,我时常恐惧,为尔担心,尔宜切记。《小学》《四书》每日须加力温读,此养命之源也,可不勉哉!”
书信中提到的《小学》,是朱熹和其弟子刘清之合编的蒙学书本,集录了古代圣贤的“嘉言善行”,讲的是“扫撒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四书》则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作之一,是牛兆濂为孩子重点选读的蒙学典籍。
纵观牛兆濂的家书,可以看出这位关中大儒除了对家人表现出关爱温情,嘱咐家人注意节气变化添衣加被,更多的是对家人子辈加强个人修养的谆谆训诫。
牛兆濂一生清正躬事。1900年,陕西发生罕见旱灾,牛兆濂负责蓝田赈恤局,主持全县赈恤救济。有族人提出到赈恤局谋一职事,挣点薄薪济家,牛兆濂没有答应,而是晓以大义,劝其安贫乐道,这位族人羞愧不已,打消了念头。
牛兆濂一生不愿当官,乐于教育,相继致学于三原“清麓书院”、西安“鲁齐书院”、兴平“爱尔堂”、陕西“宋濂学舍”等。1901年,牛兆濂在蓝田吕氏庵讲学时,因房舍不够用,同好友茂陵张元际、张元勋兄弟及县邑贤达人士倡议捐资扩建原有的六间破房,又新建东西厢房四间,创办了“芸阁学舍”。
如今,“芸阁学舍”已有传人,牛兆濂先生的曾孙牛锐平日在打理着学舍事宜。
牛兆濂有四儿一女,都接受过严格的儒学教育。长子牛清渊和四子牛清德曾在农村当过私塾先生,其中牛清渊教学的地方就是老宅芸阁学舍,次子牛清谧务农,三子牛清璋是一名老中医,女儿牛佩申外嫁务农。值得称道的是,在其女儿那里,家学也得到传承,后世子孙也颇有建树,其曾外孙宋黎明为中国知名漫画家,同时也在做国学文化传承工作,为西安市牛兆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牛锐是三子牛清璋的孙子,刚入不惑之年。一次回乡祭祖,牛锐和伯父牛宝田会面,有了交流,从此改变了牛锐的事业轨迹。
保存牛兆濂书信字画的便是其三子牛清璋,传到长子牛宝田手中,牛宝田将这一宝贵财富分享给侄子牛锐。因为这一麻袋的书信字画,给牛锐复办芸阁学舍增添了信心。
通过广泛搜集整理,先祖牛兆濂在牛锐等后人心目中变得立体、鲜活起来。在小说《白鹿原》中,陈忠实借白嘉轩的口说道:“这个人一生留下了数不清的奇事逸闻,全都是与人为善的事,竟而找不出一件害人利己的事来……世上肯定再也出不了这样的先生喽!”
牛兆濂生性恬淡,沉默寡言,虽潜修理学,也博学广闻,谙达天文地理,尤长逻辑推理,预见性强,但他始终过着“十亩薄田,一度春风一度雨;数椽茅屋,半藏农具半藏书”的耕读生活。他一生奉行“学为好人”之道,德行乡里,逝世后葬于他终生讲学的芸阁后冈,留下遗嘱曰:“我生平疚心太多,千万勿请入乡贤以重我之耻。我生平只不敢为非,不可铺张太过以为吾之羞。我一生重力行而未有实得,不可自欺欺人。”这种不慕名利、德厚行敦、虚怀若谷的精神和气节,是牛兆濂先生留给其后人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价值准则。
《大公报》以“关中巨儒牛蓝川先生逝世”为题作了报道,并被地方政府特准入乡祠,每年定期祭祀。
对先祖的功德,牛锐深以为傲。
祭祖归来,牛锐停掉了自己的管理咨询公司,办起了芸阁书院,全力投入编修家谱、整理资料的工作中,目前已经结集出版了文献类书籍《牛兆濂集》。
芸阁书院自2008年开始复兴至今,牛锐一边搜集整理牛兆濂的资料,将其放在中国儒学、关学的体系中研究,一边在青少年中普及国学,连续三年举办国学夏令营,并以芸阁书院之名举办各种公益性传统文化展,弘扬先祖的国学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