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联系观和重点论的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以高职财务会计课程为例
2017-09-14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财会系山西太原030024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财会系 山西太原030024)
一、引言
财务会计课程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从该课程的内容来看,其直接依据是《企业会计准则》,上对接国家法规,具有理论性,下对接会计工作实践,具有实践性。从该课程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来看,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一,基础会计课程作为其先修课程,为其提供了会计核算的理论基础,其内容是基础会计的进一步应用。其二,对于其后续课程,一方面,其作为企业会计核算的标准,为后续的会计核算工作实践模拟课程——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提供了核算标准基础;另一方面,其作为体现会计核算职能的课程,为体现会计监督职能的财务管理、审计等课程奠定了基础。同时,该课程还是初、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的科目之一。显然,该课程是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核心,具有知识点多且变化多的特点,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联系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其强调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是普遍联系的。重点论是一种辩证思维方法,其强调在研究复杂事物时,要着重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对于具体矛盾,要着重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联系观和重点论作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理应是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有之义。联系观指导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联系,如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课程内部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重点论指导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抓住重点。依据上述理念,本文试对财务会计课程提出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二、基于联系观和重点论的课程目标设计
按照《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下简称“16号文件”)精神,即贯彻以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改革要求,财务会计课程的目标应定位于提高学生会计职业能力之基础能力——会计核算能力,围绕这一总目标可以进一步定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具体课程目标。对于具体课程目标,基于重点论,应抓住三个目标各自的重点;基于联系观,一是厘清各目标内部的分目标之间的联系;二是厘清三个目标之间的联系,三是厘清三个目标的实现与课程总目标实现之间的联系;四是厘清三个目标与教学实施过程的联系。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要点在于学生“学会”。对于该课程而言,一是深刻理解会计核算基础理论;二是学会企业各类型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三是学会编制会计报表。从这三个目标的关系来看,目标一是目标二、三的理论基础,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便于后两个目标的“学会”;从会计理论体系的角度,目标二的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和目标三的编制会计报表是对目标一的会计核算基础理论的具体应用,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体现了会计之“计”,即零星算,而编制会计报表体现了会计之“会”,即汇总算,是对零星算结果的汇总,由此,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是编制会计报表之基,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之重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抓住这一重点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另一方面,还应着重于体现这一目标与编制会计报表的关系,即平时零星算与期末汇总算的关系、会计核算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该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体现为基于会计核算岗位的工作过程,即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体现在工作过程中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该目标设计为:一是熟悉不同会计核算岗位所处理的经济业务类型;二是掌握对各类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能力,包括:会计确认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计量的职业判断能力、综合会计确认和计量结果的编制会计分录的能力、汇总平时会计核算结果编制会计报表的能力等。目标一的实现有利于将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核算岗位工作任务相对接,目标二的实现有利于将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核算岗位工作任务相对接。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一是具备与人合作、沟通的精神以及对待学习、生活的耐心态度;二是具备认真、细致、严谨的会计职业素质以及依会计准则做账的规范意识。两个目标体现了会计工作人员在依照会计准则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应具备的情感和职业态度。
从上述三维课程目标的关系来看,它们彼此之间不是孤立、各自为政的关系,而是同一教学过程的三个方面,且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核心和基础,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实现应体现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着重于实现三个目标的联系与融合。从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与课程总目标实现的关系来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体现了课程总目标的智力因素,而情感与态度目标体现了课程总目标的非智力因素,即情商因素,学生要成为具有会计核算职业能力的社会人,应该是情与智的结合。
三、基于联系观和重点论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基于16号文件精神,“工作过程”是高职院校课程内容改革的先进理念。基于这一理念,学界对于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是以会计核算岗位的工作任务为导向,按照出纳、往来、财产物资、工资、税务、财务成果、会计主管等会计核算岗位核算内容划分教学内容。二是以资金运动规律为导向,按照筹资、投资、采购、生产、销售、利润的形成和分配以及会计报表来划分教学内容。传统的观点是按照六大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设计教学内容。前两种观点尽管遵循了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但财务会计课程作为一门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一味地将理论教学内容对接“工作过程”,容易使知识碎片化,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从而形成体系,体系化、结构化的会计核算理论知识的建构更有利于学生会计核算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拓展;第三种传统观点过分强调会计理论体系的完整,不利于学生对“会计核算岗位”“企业”的认知,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上述分析对于进一步的教学内容设计给予的启示是,如何达到上述三种观点的契合。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联系观和重点论,并依据课程目标,设计出以下理论教学项目,见下页表。
教学项目 教学任务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假设一、会计核算基础理论会计确认、计量、报告基础理论会计核算基础库存现金的核算1.货币资金银行存款的核算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存货的核算2.财产物资固定资产的核算无形资产的核算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核算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核算3.对外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的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应收账款的核算4.销售往来应收票据的核算预收账款的核算二、企业经济业务的核算应付账款的核算5.采购往来应付票据的核算预付账款的核算6.其他往来 其他应付款的核算其他应收款的核算7.应付职工薪酬 应付职工薪酬的核算8.应交税费 应交税费的核算短期借款的核算长期借款的核算9.资金筹集(负债与权益方式)应付债券的核算实收资本的核算资本公积的核算收入的核算费用的核算10.利润形成与分配利润形成的核算利润分配的核算资产负债表三、财务会计报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按照知识与技能目标,本文将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设计为三部分:会计核算基础理论、企业经济业务的核算、财务会计报表。对于该课程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企业经济业务的核算,首要标准是按照会计要素划分企业的经济业务类型,这有利于学生从理论逻辑的角度建构会计核算知识体系。其次,基于会计核算岗位工作任务和资金运动流程,把相互关联的资产、负债串联起来,这有利于将该课程教学内容与会计核算岗位工作任务相融合。
在把握住课程整体内容框架的基础上,基于联系观和重点论,对于每一个教学项目,应划分基础性教学内容和发展、拓展性教学内容。对于基础性教学内容的界定,一方面应基于理论逻辑角度,选择逻辑中的基础性部分,另一方面应基于会计核算岗位的工作任务,选择常规性、基础性的经济业务核算作为基础性教学内容。显然,基础性教学内容是教学重点,而发展、拓展性教学内容是基础之上的发展、拓展。例如,对于原材料购进业务的核算,“单货同到”“单到货未到”“货到单未到”三种情况的会计处理属于基本业务类型,可设计为基础性内容,相对而言,“材料运输途中发生短缺或溢余”属于采购材料过程中的例外业务,故设计为发展、拓展性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学生把握基础性内容的规律,进而把规律延伸到发展、拓展性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依迁移方式掌握知识与技能。
四、基于联系观和重点论的教学方法体系设计
按照16号文件精神,教学方法改革要融“教、学、做”为一体。基于联系观和重点论,同时依据上述课程目标,本文试设计一套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体系。一方面,设计了知识框架引导法、经济业务核算之定性定量分析教学法,这些方法力求通过抓住知识重点建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设计了联系比较教学法、联系性案例教学法,这些方法力求通过广泛联系,衔接知识与技能、能力,对接会计理论与实践。从对接“教、学、做”为一体的角度来说,知识框架引导法、经济业务核算之定性定量分析教学法,侧重于教师专门的“教”法;联系比较教学法既是教师的“教”法,也是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知识的“学”法;联系性案例教学法,一方面选取典型的“教”的案例,意在使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让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通过选取典型的“学”的案例,意在使学生通过自主的“学”“做”,学会、理解“知识”,同时掌握知识与技能在实践运用中的“过程与方法”,领悟“情感与态度”。
(一)知识框架引导法。知识框架引导法首先要求教师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层次性的知识框架,包括课程层、教学项目层、教学任务层以及具体业务的会计处理层等,在此基础上,抓住每一层级知识框架的主支架,以抓住教学重点,进而引导学生分层次、有重点地把零碎的知识填充到各层级框架中。例如,对于第一层级财务会计课程的知识框架而言,可分为三个层次:会计核算基础理论、企业经济业务的核算、财务会计报表。而根据上述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设计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经济业务的核算是“主支架”,故应作为课程级教学重点,进而按层级性和重点层级填充其他课程级的零碎知识。再如,对于第二层级的教学项目——“会计核算基础理论”的知识框架,可分为三层,一是会计核算基本层面的原则基础,包括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假设;二是会计核算具体层面的理论基础,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理论;三是会计核算基础,即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报告过程中直接遵循的核算基础。相比第一层的原则基础,具体层面的二、三层与会计核算实践更直接相关,故应作为主支架,并作为本项目的教学重点,进而按层级性和重点层级填充该项目的零碎知识。
(二)经济业务核算之定性定量分析教学法。依据上述知识框架引导法的思路,对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重点之“企业经济业务的核算”的知识架构进行划分,可分析得出专门针对此教学项目的教学方法——经济业务核算之定性定量分析教学法。“企业经济业务的核算”的“知识框架”可分为两部分:“企业经济业务类型”和“核算”,其中,根据上述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结果,“企业经济业务类型”按照会计要素并同时考虑会计核算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资金运动规律,划分为10类;“核算”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即是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然后以会计分录的形式反映会计确认和计量的结果,在会计分录中,经济业务的会计确认反映为会计分录中“方向”和“会计科目”的确定,即定性,经济业务的会计计量反映为会计分录中“金额”的确定,即定量,此即是经济业务核算之定性定量分析教学法的教学分析思路。按照此思路,可以使“企业经济业务的核算”教学项目中每一类具体业务的核算都具有统一的层次性,便于学生把握经济业务核算的一般规律。例如,按照上述思路,可将教学子任务——“实际成本法下原材料的核算”划分为以下层次,并将各层次联系起来。一是“原材料的确认”,包括原材料的定义、原材料的分类等,本部分教学内容围绕的主题是“原材料”的定性,即何为会计中的“原材料”。二是“原材料的计量”,包括取得时的计量、发出时的计量,本部分教学内容围绕的主题是“原材料”的定量,即取得及发出原材料时,入账金额如何确定。三是“实际成本法下原材料业务的会计处理”,将原材料业务会计分录的编制与第一、二部分的会计确认和计量相衔接,“会计确认”对应“科目及方向”的确定,“会计计量”对应“金额”的确定。
(三)联系比较教学法。联系比较教学法是先找到相互联系、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然后对比分析这些知识点,进而提高知识认知层次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对于教学子项目——财产物资,首先按照工业企业资金运动规律,将相互联系的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划分为同一教学项目,因三者都属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的财产物资;进而对三者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具体业务的会计处理环节进行对比分析。对于每一个环节,可继续进行联系比较,如,具体业务的会计处理环节,可将三类财产物资的业务类型联系起来,统一划分为四类:取得时、耗用时、期末计价时、处置时,进而进行对比。依此类推,将联系比较的方法不断地连续使用,从而抓住重点,提高知识认知层次。
(四)联系性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本文特别增加了“联系性”一词,以更加强调在案例选取时应体现“联系”。围绕财务会计课程目标,这种联系性应针对具体的教学项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案例应体现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职业能力,包括:会计确认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计量的职业判断能力、综合确认和计量结果的编制会计分录的能力等。例如2017年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会计》第七章第二节有一个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案例:“[例7-1]……甲公司支付价款1 060 000元从二级市场购入乙公司发行的股票100 000股,……甲公司将持有的乙公司股权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且持有该公司股权后对其无重大影响”,表述中已经直接说明甲公司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学生无需判断就知道应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感觉不到“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确认”过程,因此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会计确认职业判断能力。更合理的表述应该是,“取得的乙公司股票,甲公司管理当局决定短期持有,且持有乙公司股权后对其无重大影响”,以使学生根据“二级市场”“股票”“无重大影响”“短期持有”等关键词来判断应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二是对于同系列业务的案例,应设计为连续性案例。例如,对于“固定资产”案例,应设计为同一个企业的固定资产所有业务环节的连续性案例,包括固定资产取得、持有期间、处置等环节,以使学生体会到固定资产业务发生的连贯性、业务处理的前后关联性。
三是要区别“教”的案例与“学、做”的案例,“学、做”的案例应设计为在“教”的案例基础上的发展与拓展,以促进学生思考,真正授人以渔。例如,对于“应付债券的核算”中债券发行的案例,“教”的案例设计为溢价发行,而“学、做”的案例设计为折价发行。学生把“教”的溢价发行案例中的会计处理知识迁移到“学、做”的折价发行案例中,通过自主“学、做”折价发行案例从而实现债券发行会计处理知识的迁移与拓展。
五、结语
总之,对于知识点多而碎的财务会计课程,联系观和重点论指导下的课程教学设计更具有针对性,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应该广泛联系和抓住重点。当然,本文的设计也不尽完善,如,设计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仍然分析得不够深入透彻,设计中没有考核评价部分,没有设计配套的财务会计实践课程等。这些不足,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