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黎明op.53》的演奏技法

2017-09-13陈天

青苹果·高一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曲式和声音色

摘要 从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选出一首《黎明op.53》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与研究,重新认识贝多芬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挖掘贝多芬奏鸣曲中所蕴含的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寓意,和不可或缺的艺术价值。使钢琴专业的学生们在学习这首奏鸣曲时了解曲式结构及其特征。掌握演奏风格,更完整的表达其内容。

【关键词】旋律;和声;节奏;音色;曲式

1 作品的创作背景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黎明op.53》是他中期的优秀作品,其写作过程与《英雄》交响曲同时并进,完稿于1804年,正式出版于1905年,献给波恩时代的朋友华尔斯坦伯爵,它被称为《华尔斯坦》奏鸣曲,又称《黎明》 。

这首奏鸣曲展示了贝多芬新的面貌,他将惯用的黑暗与光明的对比及剧烈的斗争转化为对大自然的歌颂。他创作了一种新的典型——交响化的奏鸣曲,它是钢琴作品中最雄伟的作品之一。

19世纪初,贝多芬开始探索奏鸣曲的表现力和结构功能,通过《降E大调第十奏鸣曲》op.22缩进第一乐章规模,把重点移到终乐章。《降A大调第十二奏鸣曲》op.26第三乐章采用哀葬进行曲是法国大革命期间群众场面的折射,op.27的两首奏鸣曲(第十三第十四月光)均冠以“近似幻想的奏鸣曲”“月光”第一乐章幻想内省的性格,使未来的情感爆发显得格外激烈,在尾声中,音乐材料进一步发展,好似第二展开部。大量的对奏鸣曲的写作与研究后,写作最成功的便是《C大调第二十奏鸣曲》(黎明)和《f小调第二十三奏鸣曲》(热情),它们都产生贝多芬生活和思想的极度动荡时期,如拿破仑称帝和占领维也纳对他的共和思想的冲击,数次恋爱的失败对温馨生活的向往破灭,他将长时间沉积的思考别为咆哮和愤怒的音调,用乐谱的形式显示在世人面前,对于他唯一的音乐事业来说,曲曲的波折与坎坷怎能轻易地打倒这位真正的音乐天才,他依然克服危机,振奋精神,继续作曲。在此期间,他所创作的奏鸣曲和其他形式的作品都从不同角度深刻地体现了贝多芬对人生、社会、自然的认识。

2 作品简述及曲式分析

此作品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性质是庄重,雄伟的,像是描绘大自然的一幅图画。呈示部主题的短促,跳动的节奏音型和附在它上面的短小音型的动机构成,并加以变化贯穿于整个乐章,副部主题是由和旋构成的一首淳朴的民间音调,优美,典雅。全乐章的速度应保持统一。

第二乐章为单声部曲式:贝多芬开始时写了一个很长的行板第二乐章,完成后他发现,由于过长而破坏了个乐章比例上的均匀和平衡,因此改写成这个短小的“引子”用来连接一、三乐章,这个短小的“引子”是贝多芬富有诗意的创意,他将大自然的音响交织在音乐里,并和人们的感情抒发融为一体,使人们在幻想的沉思中,展现了大自然宽广、幽静的诗趣,充满对欢乐明朗情绪的期待。性质是:宁静,柔和,优美的。开始在低音区奏出柔和的音响,必须演奏得非常宁静,触键缓慢,声音连贯,节奏准确,休止符一定要表达出来,以表现出非常现实的神秘气氛。

第三乐章为回旋曲式:这个乐章的主题是作者采用德国民歌加工而成的,这首优美的曲调把人们引入纯朴,真挚的感情气氛里又逐渐把人们带入载歌载舞欢乐节日的场景中,通过回旋曲式,作者把第三乐章绘制成一幅人民群众欢度节日的宏伟图画,这节日以歌唱开始,以热情奔放的舞蹈结束,充分展示其“交响性”,主题及各插部、基本主题的展示,使全曲的所有段落的音乐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3 作品演奏技法及音乐风格的把握

3.1 作品的演奏技法

3.1.1 贝多芬的触键方法:贝多芬在自己的教学中极力推崇克列门第的那种强劲有力的指力训练,他在教车尔尼及其他学生弹奏时,要求手指尽可能地弹足每个音的时值,以保持每个音的连贯,使声音赋予歌唱性。

所以我认为贝多芬的触键应该是把手臂的力量和指力结合起来,要随情感的变化采用不同的触键方法,此作品有很多歌唱性的音色,那么则要求手指放平一些,与键盘的接触面要尽可能大一些,下键速度慢一些,其运动的路线有向外的抛物线的感觉,手指贴琴键,另一只手如需要弹奏两个声部,也需要不同的触键,以获得不同的音色,可将手指重心往要突出的那个声部转移,控制另一个声部的音量,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3.1.2 手腕及手臂的运动。《黎明》中有许多十六分音符组合成的大的乐句,如何无缝隙地衔接起来,能使这些句子做到一气呵成呢?我认为对手腕手臂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想是一串音符五缝隙的连贯弹奏,首先手掌架要牢固,做到声音清晰集中,其次就是腕臂结合了,肩部要沉下去,大臂要放松,整条手臂呈贯通状态,再说指尖,指尖要有“传递”“接力”的感觉,要特别注意在用四五指弹奏时,一定要把手调节到最佳位置,把力量“送进”琴键,是最高音或最低音的声音突出和流畅,这种调节使腕臂对手指充分起到了后方支援前方的作用,使得每个声音能自然贯通并全部在有把握的控制之下完成,达到一气呵成,做到不松散,不停滞,一条连线一串音流贯穿其间。

3.1.3 演奏时的呼吸。这里所指的“呼吸”实际上是音乐上的短暂停顿和句逗,如果弹奏没有“呼吸”就会使音乐像和尚念经般令人昏昏欲睡,也使音乐匆匆忙忙,乱七八糟。

呼吸是根据乐句的情绪要求,使音乐的“句”和“逗”来安排的,有时缓慢深沉,有时急促。在演奏中,演奏者本身的呼吸及手腕上下自如放松的动作要与乐句的“呼吸”密切配合,在休止符的地方“呼吸”往往被忽略,但它却是作曲家为表达某种情感变化而特意安排的,有时非常短促的时值中(如十六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则可以音乐具有鲜明的层次感和对话感,使音乐更有表现力。

3.1.4 踏板的运用。在弹奏歌唱性的旋律的时候,恰如其分地使用踏板就会使音乐增色生辉,这时一般应使用“音乐踏板”以便使声音产生延留和共鸣又不把优美的旋律“弄脏”,踏板踩放的时间要适当而准确,要换得干净。

根据色彩的变化要求,右踏板踩放的时间与深浅应随之变化,如要求旋律浑厚有力和声丰满时,要用全踏板。在伴奏音型密集但又需要延留旋律音和根音时,可用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踏板;在和声转换频繁,音符密集时,可用抖踏板;当需要音色变化的更轻柔和朦胧时可用左踏板配合适当的右踏板;当需要保留低音而高音区又不停变化和声时,可用中踏板(延留低音)配合适当的右踏板。踏板应根据旋律和和声的需要不断调整,才能起到润色的效果。

3.2 音乐风格的把握

贝多芬的音乐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旋律继承了海顿式的动机展开发展手法,又吸收了莫扎特旋律的神情,而形成了简洁、粗犷、质朴、热情的特征,节奏上频繁的切换切分和休止所造成的动力性、不平衡感、和声、调性上的不协和感,不稳定范围的扩大,力度上大幅度的起伏等等,构成了贝多芬音乐那种强烈的感染力和鸿篇巨作的气魄,从海顿、莫扎特,到贝多芬,主调和声风格在欧洲的主导地位也达到了完全成熟的巩固。贝多芬是十八世纪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同时他又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拓者,他音乐中的革命性因素,那种自由冲动和戏剧性都启发了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的音乐家。

4 结语

这是一首对大自然充满诗情画意的奏鸣曲,深刻地体现了贝多芬对人生、对自然的认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从大自然获得的精神力量和哲学启示,都在这首奏鸣曲中得到了充分的反应。

在这物欲横流的年代里,有多少人会抽身去欣赏一下美丽的大自然,那里有曙光熹微,万物苏生;有金色的阳光透过薄雾,唤醒沉睡的大地,小鸟的欢悦,牧笛的回响;还有山谷泉边流水滋滋和人群拥聚,那里有色彩斑驳的田野,生机勃勃的。当我们真正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时,你一定会爱上它,珍惜它,贝多芬用他真挚的情感,谱写了这一幅壮美的画卷。我们可以通過对这首作品学习和研究得到深刻的启发,用心体会,演奏时带上对大自然美景的那一份热爱和赞美,相信收获一定颇多!

参考文献

[1] 孙明珠,童道锦.外国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演奏[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 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陈天,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助教,从事音乐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曲式和声音色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威尼斯水乡诗画——肖邦《升F大调船歌》的音乐语言分析
《风之谷》配乐作品中和声与画面的融合分析
浅析电子制作MIDI音乐
解析歌曲《大江之歌》的管弦乐配器
门德尔松《春之歌》分析
“共性写作”时期的非典型曲式中的典型现象
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