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战略下广西加强与东盟国家海洋文化合作的障碍与对策

2017-09-13李焰

山东工业技术 2017年17期
关键词:海洋文化交流合作东盟

摘 要:海洋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和载体。中国要实现经济转型,由近海走向深远海,必须经略南海,扩大与沿线国家的利益汇合点,而文化交流就是各方最容易合作的领域。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文脉相同、民俗相近、人缘相亲,有着相近的价值观,有着悠久的海洋人文交流历史,可以强化和东盟国家的海洋文化合作,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海洋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使其成为中国—东盟“钻石十年”和自贸区升级版发展的新亮点、新动力。本文以国家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探讨广西与东盟国家海洋文化合作的情况,并提出加强与东盟国家海洋文化合作的对策。

关键词:海洋文化;东盟;交流合作;对策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17.272

海洋文化是人类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即人类缘于海洋而创造和传承发展的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社会的文明生活内涵。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广西海洋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可以坚持弘扬和传承海上丝绸之路的友好合作基础,拓展海洋文化的影响力,把中国倡议发展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共识,为深化海洋合作、发展蓝色合作伙伴关系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1 广西与东盟国家发展海洋文化合作的良好基础

(1)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早在公元前11世纪,岭南的先民就开辟了南海丝绸之路,比陆上丝绸之路早800年左右。《汉书·地理志》明确记载,秦汉时期广西合浦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灵渠的开通,畅通了合浦港—南流江—北流江—桂江—漓江—灵渠—湘江—长江的水路,沟通了北部湾与长江流域、中原的联系,并通过合浦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地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和文化往来。目前,广西合浦的汉墓博物馆就藏有相关文物3150件,发觉的古墓1200多座,馆内的琉璃、玛瑙穿珠、带钩、琥珀雕刻、水晶穿珠等饰品都是舶来品,这不仅说明了合浦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也为研究我国对外贸易、航海、经济等历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另外,在广西合浦、贵港、越南、印尼等地汉墓中出土了大量汉代钱币,就是当时合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和对外贸易兴盛的历史见证,也进一步佐证了从合浦出发到东南亚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同时印证了汉代对古代东南亚的影响,使广西成为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人文交流的重要门户和枢纽。

(2)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广西不仅有丰富的壮族文化、山歌文化、铜鼓文化、,同样有丰富的海洋文化。在广西1629公里的海岸线上,集中分布集“海、湾、滩、岛、湖、河、山、老、少、边、人文”于一体的海洋文化资源优势。以贝丘遗迹、伏波将军、冯子材、刘永福故居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展现了可歌可泣的守边卫国、抗击外敌的斗争精神;以疍家为代表的渔民文化,以京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古代港口遗迹和现代港口并存的海洋港口文化,以大清界碑遗址和古炮台为代表的边海防军事文化,以红树林、珊瑚礁为代表的海洋生态文化,以潭蓬运河、北海老街、合浦上窑明窑遗址为代表的古丝路文化,这些都是广西海洋文化的展现。涠洲天主教堂、北海疍家人、合浦南珠、合浦古港、三娘湾海豚、东兴京族、山口红树林,这些都是在海洋活动中产生的特色文化。

(3)紧密久远的友好交往。广西与东盟国家文脉相同、民俗相近、人缘相亲,与东盟各国同属东方文化体系,有着相近的价值观,有着悠久的人文交流历史。历史上,越南同样信奉儒家学说;泰国、老挝的主体民族与广西的壮族有着历史上的亲缘关系;广西的铜鼓文化、山歌文化、高脚屋文化、民族习俗、民族乐器、饮食文化、村社文化、农耕文化等都与东盟部分国家相近。目前,广西已开设了东盟10国的官方语言课程,与东盟国家缔结了42对友好城市,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在南宁已经成功举办11届,并于东盟国家签署了《中国—东盟文化合作行动计划》(2014-2018)。2015年,在广西学习的留学生达到11354人,其中来自东盟国家的留学生就有8000人,每年广西高校派往东盟国家交流学习的学生也达1500人,广西已成为中国招收东南亚国家留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充分发挥了人文的桥梁纽带作用。

2 广西与东盟国家海洋文化合作的障碍

(1)政策沟通不畅,政治互信有待加强。政策沟通是海洋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保障。当前,南海形势虽然有所缓和,但还没有到彻底平静的时候,中国与个别东盟国家的关系还存在不确定因素,美日等国也会继续介入南海局势,采取各种方式侵犯我国海洋权益,试图阻碍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进程。就广西而言,与邻国越南的关系并不十分和睦,双方存在既防范又合作的矛盾心理,这给双边关系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因素。目前中国—东盟主要协调机制是通过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投资峰会和泛北部湾合同论坛实现,但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重点在高层往来上的沟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投资峰会主要集中在经贸合作上的交流,泛北部湾合作论坛涉及多层次、多领域、多国家,各方思路尚不统一,未能照顾协调各方利益,而且中国相关省区对泛北关注程度各不一致,最热衷的是广西,目前尚未设立一个专门机构协调有关省区法人关系,以广西为主的泛北部湾合作、以云南为主的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以广东为主的“9+2”合作如何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值得探索。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政治制度、价值取向和国家利益上存在着理解上的差距,加上在南海主权上存在分歧,南海地区局势日趋紧张,影响到其他领域的交流合作。

(2)互联互通不便,缺乏合作体制机制。一是交通方面,广西目前与东盟间往来交通主要有公路、铁路和海上航线;区内通关口岸道路的立交化水平不高,部分关键道路规划修建缓慢,到达越南、泰国交通较便利,但通往其他东盟国家的交通路线航线不足,直达航线偏少;江海联运、水陆并进、空港衔接、海铁联运“四位一体”的海上国际大通道没有形成,制约了广西与东盟海洋文化交流合作的发展。二是通关便利化方面,东盟各国已成为广西居民的主要旅游目的地和重要客源地,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成立多年,但广西公民前往东盟各国仍然存在很多障碍,尤其是签证繁琐,未实现通关便利化。三是海洋文化合作机制上,从中国与东盟这十多年年的合作内容看,广西与东盟之间的海洋文化合作仅是停留在输送游客、文化小产品贸易等方面,合作方式单一,没有专门的海洋文化甚至是海洋合作机制,现有的合作均是由政府牵头促成拓展协议,民间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很难进入,市场调节作用不明显,导致了海洋文化合作步伐艰难。

(3)发展基础薄弱,缺乏高素质人才队伍。发展海洋文化交流合作的基础主要取决于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广西仍然处在欠发达阶段,对海洋文化发展存在认识不足、资源开发空间较窄、发展深度不够等问题,没有充分发挥优势。其次,除了“碧海丝路”外,广西海洋文化对外交流合作尚处于萌生阶段,缺乏海洋文化知名企业和高端品牌。缺乏熟悉双方语言、政治制度、文化风俗的人才,缺乏促进双边经济发展的技术人才,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机构的科学研究机构,缺乏一个宏观的系统的中国—东盟文化制度与政策。

(4)交流深度有限,文化认同感需加强。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中国和东盟国家海洋文化不仅存在共同性,也才在差异性,文化差异性的存在将给双方的合作交流带来不良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孝礼仪”等核心思想在以新加坡和越南为代表的几个东南亚国家中影响深远,甚至被推崇为治国之道的不二法门,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与东盟国家构建价值认同的终点,更不用说价值共同体了。在东盟十国中,大多数国家与中国实行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上存在差异,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中的“人权、民主、自由”的吸引力还是非常明显,而且这种状况还将会长期持续下去。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的不一样,各自文化资源尤其是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不充分,文化产品少,文化服务滞后。

3 广西强化与东盟国家海洋文化合作的对策

(1)增强政治互信,推动双边合作机制和平台建设。广西要发展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和文化交流的优势,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多层次、多渠道合作,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优先强化与越南的交流合作。发挥并提升广西—越南边境4省联合工作委员会机制作用,优化发展环境,推进中国—越南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鼓励区内沿海三市与东盟国家沿海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制。以中国、马来西亚“双国双园”为模式,发挥广西港口优势,加强和泰国、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港口合作,探索建立“双港双园”模式,在园区重点发展涉海产业。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在人文交流上的优势,通过加强与东盟国家非政府组织、民间机构的密切合作,加强在文化领域的交流,有效服务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期间,适时举办海洋文化相关的论坛和学术会议,营造海洋文化交流合作的良好氛围,探索在广西建立中国—东盟海洋合作的多边合作机制,搭建南海共同开发合作平台,进一步丰富“南宁渠道”功能。

(2)强化人才支撑,重视智库交流。适应南海开发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人力资源的需要,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熟悉东盟国家法律法规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调整区内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增加涉海专业,在有实力的大学增设一批东盟国家语种和海洋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国际管理人才创新培养工作,促进多元化投入。加大区内外人才双向交流力度,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才特聘、绩效挂钩、股权激励机制,面向海内外招聘急需的涉海高层次人才。鼓励区内规划设计、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的专业人才到东盟国家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利用好广西—东盟博览会这个聚集人才智力交流的大平台,重视对海洋战略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在现有高校科研院所智力平台的基础上设立海洋开发专门的研究机构,为广西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海洋合作出谋划策。

(3)创新海洋文化对外交流合作的品牌与服务。与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开展经贸文化合作,在沿线城市建设文化交流工作基地与合作示范点,探索新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项目。在海外举办“广西海洋文化周”、“海丝文化海外行”等文化活动,支持境外舞台艺术精品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支持文化企业参加境外艺术节、图书展、影视展等国际文化活动和展会。鼓励广西实景演艺团队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动广西区的海洋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按照国际旅游的通行规则和服务标准,探索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应的海洋文化旅游市场规则和服务标准体系,重点推行相关行业的国际服务标准和国际质量认证,促进北部湾旅游经营管理、服务设施和服务技能与国际标准接轨,不断提高海洋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国际化水平。鼓励具有竞争优势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文化企业对外投资,兴办海洋文化企业,经营影院、出版社、剧场、书店和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鼓励文化企业创作具有广西海洋文化特色的影视作品、出版物、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武术杂技和演出展览等,并以此开拓海外文化市场。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海洋文化产业领域。鼓励文化单位同东南亚地区有实力的文化机构进行海洋文化项目合作,学习先进制作技术和管理经验。

(4)建立中国—东盟无障碍旅游区。建设中国—东盟无障碍旅游合作区和中国—东盟滨海旅游联盟。一是在旅游区内实施“旅游规划一体化、资源开发一体化、旅游线路一体化、旅游信息一体化、旅游交通一体化、通关方式一体化、结算方式一体化、服务标准一体化”等措施,突破国界区划分割,实现中国与东盟国家旅游业的协同发展。二是进一步建设完善桂林、南宁两个航空口岸和铁路口岸,加大东兴、凭祥友谊关、龙州水口等口岸建设,推行便捷通关、联网报关、网上支付、上门验放、担保放行等优惠措施,提高通关效率,推进口岸通关便利化,使广西与东盟形成互免签证区域。三是在北海建设国际邮轮母港,集休闲、养生、美食、购物、娱乐、商务为一体的高端旅游;在钦州、防城港建设游艇俱乐部,开发近海旅游项目;打造廣西—越南边境旅游线、山水旅游线、特色海陆旅游线、环北部湾精品滨海城市旅游线。在北海建设世界各国尤其是东盟国家游客向往的具有东南亚风情的“海上乐园”,将娱乐活动的开展与当地人文及民族特色相结合,打造滨海休闲度假胜地,“海上乐园”分为五个园区,包括海洋科普园区、海洋探险园区、滨海运动园区、度假休闲园区、儿童游乐园区;在广西北海、东兴建设顶级免税购物中心。

(5)创建“一带一路”中国—东盟海洋文化交流中心。建设中国—东盟海洋文化交流中心。一是以“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中国—东盟文化合作”为主题,中国与东盟国家轮流举办“中国—东盟海洋文化交流年”和举办中国—东盟海洋城市交流活动、中国东兴—越南芒街北仑界河青年对歌联欢活动、中国—东盟茶艺大赛,搭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桥梁。邀请东盟国家联合举办以“艺术文化”为主题的涉海节庆会展,在防城港举办国际沙雕比赛、国际海洋艺术节、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举办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海洋生态科技活动,在南宁举办中国—东盟海洋论坛、在钦州举办海洋科技生态保护国际学术论坛、船模比赛;举办以“南珠文化”为主题的节庆会展,在北海举办国际珍珠节,国际沙滩旅游文化节;举办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涉海节庆活动,在东兴举办京族风情音乐剧精品演出、京族服饰和艺术展演。二是以赛事为引领,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体育交流合作,定期举办中国—东盟“德天杯”自行车越野公开赛、中国东兴—越南芒街元宵节足球友谊赛、中国—东盟国际汽车拉力赛、中国—东盟国际藤球邀请赛、中国—东盟桥牌邀请赛、中越边境攀岩赛、中国—东盟国际海上龙舟赛和中国东盟钓鱼大赛,通过体育赛事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人民之间民心相通。三是致力于中国和东盟各国海洋文化研究与交流、开发、利用和保护文化资源,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增进互信。充分发挥华侨人脉的纽带作用,加强在东盟项目所在地族群的联系,大力支持民间组织与沿线国家联合举办各种交流会,鼓励边民互相参加各自的节庆活动。积极培育沿线国家青年汉学家,扩大知华友华力量。加强双方在海洋文物修复、博物馆建设、民族文化展示、精品文化活动打造上的合作和援助,共同申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探索建立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参考文献:

[1]曲金良.中国海洋文化基础理论研究[M].海洋出版社,2014(12).

[2]陈万灵,吴喜龄.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战略与治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2).

[3]王曙光.中国海洋发展研究文集[M].海洋出版社,2015(09).

[4]中国海洋文化编委会.中国海洋文化﹒广西卷[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6(07):1-19,293-314.

[5]吴锡民.广西海洋文化研究[J].桂海论丛,2013(04):102-105.

[6]吴小玲.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发展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的思考[J].学术论坛,2013(06):204-208.

[7]张纾舒.中国海洋文化研究历程回顾与展望[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6(04):32-41.

[8]李国强.关于中国海洋文化的理论思考[J].思想战线,2016(06):27-33.

作者简介:李焰(1976-),男,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海洋经济、海洋战略。

猜你喜欢

海洋文化交流合作东盟
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前景展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建立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氛围营造之我见
中国—东盟物流便利化研究综述
中国与东盟纺织品出口竞争力比较分析
数学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海南省海洋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沿海高校学生海洋观培养与塑造浅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跨文化城市建设研究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