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拟太虚之体”

2017-09-13黄丽芹

魅力中国 2017年31期
关键词:王微意境

摘要:王微在《叙画》中提出“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的创作意境,对后世中国山水画创作及发展不仅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体现了他的美学思想包含了儒家、道家思想及玄学意识。本文结合意境理论分析《叙画》中山水画的意境美。

关键词:王微;叙画;太虚;意境

王微,南宋书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景玄,琅邪临沂人(今山东临沂)。生于公元415年,据《宋书·王微传》中记载:王微于“元嘉三十年卒,时年三十九。僧谦卒后四旬而微终。”元嘉三十年即公元453年。王微喜好与人通信,信的内容大多都谈及绘画。《叙画》是他给友人颜延之的回信。他博学多才,《宋书·王微传》中记载:“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阴阳术数”指的是玄学经典《周易》。魏晋时期,士人们把《周易》视作研习玄学的必修书籍,同时《周易》被称为“三玄”之一。

王微的《叙画》表现出了较强的玄学意识,其中“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意指图画并不是技術的行列,绘画应该与圣人的经典《易》象相同。“《易》”是指玄学经典《周易》。在王微看来,绘画作品和圣人的经典是一样的,有相同的价值,并且作画的人非圣则贤。王微提出绘画与《易》象同体,不仅进一步确立中国山水画的价值,又提高了绘画在历史上的地位。另外“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太虚”即“空”、“极虚”,《叙画》中意指在宇宙不客观存在的、想象之中的、太虚无形的本体,并非实体。它是看不见的,而是出自于人心里的、想象之中意境。前人古籍中“太虚”的解释有很多,《庄子·知北游》:“是以不过乎崐仑 ,不游乎太虚。”陆机《驾言出北厥行》:“太虚不可凌。”《文选·孙绰 < 游天台山赋 >》:“太虚辽廓而无阂……”沈约《均圣论》:“而天地之在彼太虚……”王微《叙画》中“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似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1]“太虚之体”意指天地山川之体态。“躯”《说文》是这样论述:“躯,体也。”把它理解为“太虚之体”的“体”,因此“判躯之状”构成“太虚之体”的一部分。这整句话的意思是,眼睛看到的山水景象是有限,视觉是有限的,只限于某个角度,所以看不到山水景象的所有角度,但可以用一管笔,描绘想象之中的山川体态,想象之中的山水景象比眼前看到的丰富,但不能全部描绘出来,以想象中的、表达自己情感的山水景象,结合看到的部分山水,将山川之精华集于画面中,并使想象之中的山水景象,变成所看到的山水景象。对于“太虚之体”,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是这样解释的:“太虚即融灵之灵,体即山水,意谓以笔拟出太虚之灵所显现的山水。”[2]王微并没有用“拟太虚之体”来空谈山水画的意境,而是以后一句的“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对这一绘画意境作具体的论述。

“意境”一词最早用于文学创作中,后运用到绘画上,主要是山水画。所谓意境,感性的说,是一种内心的感悟、情感的抒发,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却有令人意味无穷;而理性是说,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相生的协调。意境理论最先运用于文学作品创作中,之后王微将其引用的绘画上。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却与王微的“拟太虚之体”的创作态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意境”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意”是主观的,“境”是客观的,二者融合的成为一种艺术境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由此,情理、形神统一,虚实协调就形成了“意境”。王微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本乎形者融灵”是形神一体,形死神灭,不可分割的。即是“意境”的一部分。在《叙画》中王微提出绘画要“明神降之”,是把精神、情感融入到绘画创作中。“明神”意指人的智慧、天才、精神、情感、思想活动等。人的想象力亦属“神明”的内容之一,古希腊的阿波罗阿尼斯指出“想象”是“指导”艺术家“造型”的特殊智慧。[3]

王微的“拟太虚之体”论,是“虚实”相生的山川体态。“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意境在构思上表现为实境和虚境的统一。“实境”是所看到的山水景象,实际存在的。“虚境”,故“太虚”,虚境是实境的审美升华,也是对实境的艺术创造和夸张描写,体现了山水画意境中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总之,虚境不能凭空想象、臆造,是根据“目之所及”的实境加以“明神降之”,描绘山川之精华的虚境。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绘画在审美意识方面有所提升,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其中审美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二是主观精神的表现,从而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4]为此,绘画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臆想的随意拼合,而是主观臆想﹑客观事物的统一﹐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和生命,是主观臆想和客观事物精粹的集中。王微通过“拟太虚之体”创作理论,描绘出山水画的意境。

艺术的创作不是凭空想象、臆造,是借实际对象进行组织、构思,即“明神将之”与“太虚之体”的结合。王微《叙画》是意旨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对山水画中的虚实﹑形神﹑情景的表达,从而体现出山水画的意境美。

参考文献:

[1][3]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127页.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0年,第146页.

[4]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7页.

作者简介:黄丽芹(1990—),女,籍贯贵州,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硕士研究生,美术学方向。endprint

猜你喜欢

王微意境
春的脚印
会跳水的鸡蛋
?水中捞“??月”
排兵布阵
数字宝宝在串门
春色满园
光影意境
一朵花的意境
人生就是花开的声音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