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器人记者报道民生新闻的问题与挑战

2017-09-13范蕾蕾

魅力中国 2017年31期
关键词:民生新闻挑战

范蕾蕾

提要:2017年初,南方都市报将机器人记者小南引进民生新闻版块,展开了我国在人工智能写作上的新探索。本文以小南为例,从存在问题、解决之道和发展趋势上论述机器人记者报道民生新闻的相关情况。事实证明,机器人记者与民生新闻在供给与需求上存在明显矛盾,可试从选题、算法流程以及人工审稿上探究解决问题之道。

关键词:机器人记者;民生新闻;挑战

今年1月,南方都市报推出我国首位专门撰写民生新闻的机器人记者小南,欲将人工智能的报道范围拓展至民生新闻领域。然而民生新闻与财经、体育新闻不同,其涉及领域极为广泛,报道题材五花八门,毫无规律可寻。这一次,人工智能将会面临怎样的挑战?

一、进驻民生新闻领域的问题与挑战

机器人记者与民生新闻之间最大的矛盾在于供给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硬新闻供应与软新闻需求矛盾。

将数据转化为可读性强的新闻文本是机器人记者目前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民生新闻的基调和具体的表现手法与一般意义上的市民新闻和西方新闻界的‘软新闻类似,多采用一些符合普通市民接受心理和接受能力的‘软性表达”[1]。这就要求民生新闻报道在表达方式上要尽量“软化”,重视可读性、易读性。从春运票务报道和天气报道来看,小南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好。自动生成的文本简短信息量少,虽然文本基本符合消息“倒金字塔”的格式要求,但具体的表达方式非常生硬,在文本的数据集中区域,僵硬感表现更为明显,难以满足读者对“软”新闻的需求。

(二)标准化写作与多元需求矛盾。

机器人记者基于少数几种学習样本自动生成的新闻文本在内容、模式上呈现出明显的标准化特点。业界普遍认为,民生新闻脱胎于社会新闻和市井新闻,故奇闻异事类报道较多,且受众群体庞大冗杂,不确定性和流动性强,这要求“跑民生线”的记者除知识博杂外,更要具有灵活写作、多元供稿的能力。机器人记者的“算法主要是对复杂的新闻写作过程的简化和提炼,是一种‘以简驭繁的化约主义”[2],这导致许多有一定价值的新闻点和故事点被算法过滤清除,只有少数才能进入自动生成环节,所以文本的内容单一,模式固定,与受众对民生新闻的多元化需求相悖。

(三)机器人写作缺乏感性元素。

机器人记者报道讲究以数据说话,缺乏感性元素。民生新闻要有“温度”,不但要以理服人,更能以情动人。机器人记者虽然已经拥有智能化头脑和无限域学习能力,但重重钢皮之下,裹缚的依旧是机械“心”,无法感知人类内心的冷暖,更写不出能宽人心、疏人忧、解人愁的“直击人心”式报道。以洪灾报道为例,机器人记者可以即时反应,发布最新伤亡数据、筛选省市县的受灾情况、预测未来几天灾情的变化,但无法撰写出能安慰受灾群众、鼓舞赈灾士兵、召集救援民间活动的新闻报道。

二、如何修正机器人报道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与报道财经、体育新闻不同,机器人记者关于民生新闻的报道不但要选择时效性强且数据丰富的题材,还要提升贴近性和可读性。

(一)选题上:选择时效性强或数据丰富题材。

时效性强或数据丰富的选题更能发挥出机器人记者的能力与特长。机器人记者可选择那些时效性较强的突发性新闻,如2014年3月,南加州发生了一次4.7级的地震,《洛杉矶时报》的写作软件Quake-Treasury IO率先报道了该消息。机器人记者还应该选择数据丰富题材,如民生新闻机器人小南首次试水的春运题材,民众关注度和参与度非常高,还有丰富数据供算法抓取,既能发挥机器人记者在处理数据上的特长,又能将人力记者从费时费力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二)算法流程上加大贴近性元素的剂量。

从机器人记者的算法流程中强化贴近性因素。在读入数据时,注意录入与民众生活贴近性强的数据,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数据;在测量数据中的新闻性方面,注意将算法中对新闻性进行测量的参照进行调整,聚焦民生新闻,突出算法中的人类视角;在找报道角度上,人类记者要为算法确定更加精细化的报道框架,使其更符合受众的喜好;润色自动生成文本时,可通过引入随机元素,丰富故事模板,如“自动化观察力”(Automated Insights)公司在机器人记者的算法中增设置多种叙事语气,模仿人类写作的风格。

(三)审稿上重视人工润色的作用。

人工编辑在把关环节要重视人工润色和修改的作用,以提升机器人记者自动生成文本的可读性。关于智能写作机器人的研究还处于初期,很多短期内无法攻克的技术难题只能通过人力去“修补”,以减少自动化文本中由缺乏人格特征的作者带来的僵硬感和模式化。人工编辑要在最终的审稿环节替机器人记者“把好关”,将一些算法暂无法修正的遣词措句、语气语调、热点符号等细枝末节问题进行适度调整,以强化机器人稿件的整体效果,提高其新闻文本的可读性。

三、写作机器人的未来和发展趋势

2014年至2017年是机器人记者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从这3年来看,写作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横向拓展报道领域,纵向加深报道深度。

2015年,“谷歌之神”Eric Schmidt在瑞士达沃斯经济论坛上预言了物联网时代的到来,这意味着写作机器人将面对一个含量高结构化明显的数据大环境,计算机的算法报道也将在广度和深度上大幅提深。2006年,写作机器人只能从事少量的财经报道,两三年后开始报道体育赛事和天气预报,截止目前,它们已经可以报道包括春运、两会、灾难、犯罪等8余种新闻题材。此外,它们还将实现持续性数据抓取,通过检索深层数据之间的更加隐秘的关联,实现写作、编辑、评论功能的三位一体和全自动化。

(二)个性化信息定制,高端专业服务供给。

美国圣路易斯大学传播学教授Matt Carlson认为,随着相对重要的新闻事件逐渐转移到个性化私人账户的推送,新闻的定义将被改变,新闻将从集体性叙事变成个性化资讯。这意味着,个性化信息的持续获知成为未来人们接触媒体的主要原因。在我国,《今日头条》APP是参与个性化信息生产最早的一批人,通过个性化信息推荐系统,及时为用户推送符合个人喜好的相关信息,深受大众喜爱。基于此,笔者认为,个性化信息生产将在付费条件下,定位于高端,及时为不同用户提供类似于家庭医生、律师、理财顾问等“量身定做”的专业服务。

结语

引进机器人记者已经成为媒体之间竞争的一种新型实力,更是智能机器人时代的大势所趋。尽管它在民生新闻中的应用困难重重,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定能在民生新闻上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李舒,胡正荣.民生新闻现象探析[J],民生新闻现象探析,2004年6月.

[2]邓建国.机器人新闻:原理、风险和影响[J],新闻记者,2016年9月(总第403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生新闻挑战
极限挑战
眼力大挑战
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探究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的发展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