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诗词观领袖气质
2017-09-13李法童
李法童
摘 要: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更是一位杰出而伟大的诗人。无论是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青少年时期,还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抑或如火如荼的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都创作了大量诗篇,不仅是时代的反映,而且展现的是一位历史伟人半个多世纪峥嵘岁月的心路历程。毛泽东诗词字里行间都富有魅力,无不闪耀着毛泽东的领袖气质。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毛泽东;领袖气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0.058
毛泽东是历史的巨人,他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他的事业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进步事业;他的思想不仅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人类所共有的理论财富;他魅力无穷的领袖气质不仅为中国人民深深折服,更是为世界人民所敬佩和景仰;他不仅被公认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而且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毛泽东领袖气质何在?在毛泽东诗词中可见一斑。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更是一位杰出而伟大的诗人。“无论是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青少年时期,还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抑或如火如荼的和平建设时期,他都创作了大量诗篇”,迄今为止,公开发表和出版了六十多首诗词,皆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堪称千古之绝唱。
毛泽东诗词是时代的反映,也是他革命生涯和崇高风范的真实写照,展现了一位历史伟人半个多世纪峥嵘岁月的心路历程。毛泽东诗词字里行间都富有魅力,处处闪耀并折射出毛泽东的领袖气质。“以诗言志”,毛泽东把革命信念、政治理想、人生哲学寓于诗中,吟诵毛泽东诗词我们可以领略一代伟人的开阔胸襟和领袖气质。
1 青年时期壮怀激烈,心忧天下奋发图强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目睹了国家的软弱无能和百姓民不聊生的悲惨状况,激发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他怀揣着远大的抱负开启了为救国救民而寻求真知之路。1910年,17岁的毛泽东毅然选择走出韶山,行前他写下《七绝·呈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表达了他远大的志向,诗词气势雄伟,铿锵有力。同年,他在一次考试中写下《七绝·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这首诗深刻表达了青年时期毛泽东的远大抱负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是一种王者之风的真实体现。
面对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现状和百姓民不聊生的悲惨境遇,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仰天长啸,发出“天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他满怀豪情的远大抱负,为国为民的凌云壮志。
2 井冈山上播撒火种,开天辟地旌旗漫卷
在革命形势危及,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毛泽东以诗言志,振奋人心。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经历了第一次严峻考验,面对大革命失败后悲观失落的革命气势,毛泽东写下《菩萨蛮·黄鹤楼》,虽有“龟蛇锁大江”,但并不能阻挡“心潮逐浪高”的革命豪情。一个“逐”字描绘出了滚滚催进的浪花,隐喻着如火如荼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体现出气势豪迈和革命必胜的英雄气概。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部上了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播撒下革命火种,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席卷全国。从此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黄洋界激战正酣,毛泽东提笔写下《西江月·井冈山》一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生动的描绘出红军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我自岿然不动”描绘出毛泽东面对敌人重重包围而毫不畏惧的英雄气概。伴随着武装割据的迅猛发展,毛泽东又写下了《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清平乐·蒋桂之战》等诗词,其中“百万工农齐踊跃”,“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地真忙”,描绘出了土地革命如火如荼的景象。
透过“风卷红旗过大关”、“十万工农下吉安”、“横扫千军如席卷”的斗争场面,毛泽东用诗词展现出其人民战争咄咄逼人的雄壮气势。透过诗意的画卷,一个气度恢宏、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念的具有无产阶级领袖气质的英雄形象跃然于字里行间。
3 长征路上艰难渡关,凛然豪气勇往直前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在中国大地上树立起的一座巍峨丰碑,是中国乃至世界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漫漫征程,一路上数不尽的艰难险阻,尽管路途艰难,形式险峻,但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军事指挥下,信念不变,气势不减,豪气凛然,勇往直前。
1934年—1935年,红军征途中,毛泽东共写下六首诗词,构筑成伟大长征的颂歌。《忆秦娥·娄山关》展现了娄山关战斗震山撼岳、慷慨壮烈的英雄景象。“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描绘了克敌制胜后跨越雄关的激动心情。“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如海”不仅展现壮阔山景,也表明毛泽东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英雄气概萦绕于句中。通过“如血”一词使人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红军长征千难万险,遇到数不尽的难关。两万五千里长征,红军战士英勇搏击一次又一次的战胜敌军的围追堵截。他们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饥寒交迫,但仍奋勇向前,创下了无数英雄业绩。越过岷山,长征即将胜利结束,作为领导红军的领袖,毛泽东在历经千难万险后,面对胜利的曙光,他满怀豪情地写下了《七律·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生动形象的概括出红军战士不怕艰苦、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1935年10月7日,毛澤东率部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面对高天白云,南飞大雁,毛泽东直抒胸中情怀,写下《清平乐·六盘山》,“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二万五千里长征已在脚下,长城之关口已到达,展现出毛泽东喜悦的心情和一位领袖豪迈的气质。登上六盘山,看红旗漫卷,远望云天,抒发毛泽东彻底打垮国民党的坚强决心。末句虽设问句,却起的是肯定句的作用,表现出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endprint
从红军万里“远征难”,到越过岷山“尽开颜”,从“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迈誓言,到“何时缚住苍龙?”的革命壮志,皆展露出毛泽东作为革命者的乐观主义和领袖所特有的非凡气质。
4 扭转乾坤改天换地,重整河山再创伟业
写作于1936年,发表于1945年的《沁园春·雪》,堪称中华文化宝库中之千古绝唱。这首词是毛泽东重要的代表作,是可遇不可求的神来之笔。1945年8月,历尽八年艰难的全民族抗战,以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而结束。要和平、求民主,成为战后中国的主流。蒋介石正是据此,作为邀请毛泽东重庆谈判的重要理由。在决定中国向何处去的关键时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以“弥天大勇”的大无畏精神,亲赴重庆谈判。在重庆期间,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发表于《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站在群山之巅,面对漫天飞雪,“望长城内外”,作为红军统帅,胸中豪情激荡。“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字里行间透露出毛泽东扭转乾坤的英雄气魄。江山多娇,英雄辈出,峥嵘岁月里无数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抚今追昔,历代有为君王,文治武功皆有辉煌成就,但他们不能不受到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只能“略输文采”、“稍逊风骚”。那谁有资格评述千秋功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好一句惊天之语,堪称点睛妙笔。谁可堪称历史中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当然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其中的佼佼者。词中充盈着雄视天下的气魄,显现出包纳天地的胸怀,这无疑展现的是一种领袖的风范。
1949年,中华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解放军先后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随后,我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以摧古拉朽之势强渡长江,迅即夺回被蒋介石国民政府占据之地——南京。在这历史巨变关头,毛泽东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展现毛泽东指挥百万雄兵渡过长江席卷南京的磅礴气势。在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毛泽东发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号召,汲取楚霸王失败的教训,以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指挥千军万马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向全国进军,争取全国革命的胜利。纵观全诗,形象的展现出一位领袖人物的胆识和气魄。面对解放南京的历史性胜利,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才大略,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略思想,为建立新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江山初定,故人来投。1949年,国民党元老柳亚子赴北京参加新政协会议,后出任中央政府委员。1950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即席赋词一首呈送毛泽东,第二天毛泽东以《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词回赠。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百年魔怪舞蹁跹,人民五亿不团圆”的悲惨状况。“一唱雄鸡天下白”,表明中国大地已经“天亮了”,一个“唱”字道尽了人民摆脱艰难困苦、迎来曙光的喜悦心情,“天下白”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所创立的新中国乾坤朗朗的气象。
1954年,新中国经济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夏秋之交,毛泽东于北戴河海滨写下《浪淘沙·北戴河》一词。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此时此景,毛泽东借用曹操《观沧海》中的意境,抒发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感叹,展现出鲜明的时代感和辽阔的宇宙感。诗词描绘出一个伟大新时代的诞生,豪迈的诗风超越古人,展现了一位新中国领袖的雄伟气魄和博大胸怀。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经历了三年恢复时期和“三大改造”时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社会主义制度由此确立,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奠定了基础。1956年5月,毛泽东视察南方。在武汉时,他畅游长江,写下《水调歌头·游泳》一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生动地展现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征服大自然的伟大领袖气概。“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河山的豪迈气概。
梅花,象征坚忍不拔,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所以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大多以梅为题来赋诗词。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遭受重创。随后,中国又出现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严重凋敝甚至裹足不前。因此,毛泽东于1961年写下《卜算子·咏梅》一词,借咏梅来言志,鼓舞广大人民群众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形象地描绘出环境的险峻,但是梅花却不畏严寒而傲岸挺拔,也充分的反映了毛泽东生平所倡导的斗争精神——一种积极面对困难永不屈服、傲视群芳的领袖精神。而这种精神将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勇于奋进,为社会主义建设再立新功、再创伟业。
毛泽东诗词从侧面展现了毛泽东光辉战斗的一生,同时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个缩影。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独树一帜的领袖气质,为世人所折服;诗词中洋溢的奔放豪迈的气势,催人奋进,必将激发人民斗志,再创辉煌。在毛泽东逝世四十一周年之际,承继毛泽东宝贵的诗歌遗产,深入品读其诗词,从中领略诗词所洋溢的器宇不凡的领袖气质。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毛泽东诗词欣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陈晋.文人毛泽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铭心.毛泽东诗词鉴赏全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4]季世昌.毛泽东诗词书法诗意画鉴赏[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3.
[5]唐得阳.毛泽东的伟人气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6]王使璋.毛泽东诗词中的领袖气质[J].文学教育,2015,(11).
[7]万成译.革命的领袖浪漫的诗人[J].毛澤东思想研究,1988,(3).
[8]刘应全.毛泽东诗词: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3,(2).
[9]张建徽.毛泽东诗词人文解读[J].求实,2006,(3).
[10]哈宝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毛泽东诗词赏析[J].聊城大学学报,2009,(21).
[11]杨贵颖.毛泽东诗词与伟人气质[J].时代文学月刊,200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