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赏怀袖雅墨 静听舞台绝响
2017-09-13黄沂海
旧时梨园高手,亦是丹青妙手,舞台上大显身手,舞台下小露一手,其字其画别有韵味、得心应手,惊为行家里手!不时遇见戏曲名家扇作墨宝,令人爱不释手。拍场竞价,棋逢对手,岂能旁观袖手,我该出手时就出手,咬定青山不松手,陆续将大师的扇面拍卖到手。
梅兰芳:神采焕然
早年看过陈凯歌的电影《梅兰芳》,尽管对梅大师的艺术人生也略有知晓,但当绚丽的长卷在银幕徐徐展开,随着情节的起伏跌宕,我还是获得了足够的视听震撼。电影是讲故事最好的手法,而方尺扇面也是蕴涵爱与哀愁的美妙载体。因此,在我偶遇壬申(1932)初夏“畹华梅兰芳恭绘”的成扇,并得到博古斋总经理的明眼指点后,我对拍下此扇抱定了必胜的信心。
手捧扇画,“戏”出望外。梅兰芳(1894~1961) 出生于京剧世家,名澜,字畹华,七岁学戏,十一岁登台,多方拜师学艺,终成一代名伶。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因嗓音圆润、扮相秀美,风靡江南,当时坊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1918年后梅兰芳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巅峰时代。他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并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至于电影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些叙述同真实情况失之毫厘,很正常的,不必过于较真。
艺术是触类旁通的,梅大师与绘画的渊源相当深厚。他第一次赴上海演出,有缘与老画家吴昌硕相会,吴老赠梅兰芳梅花图一幅,结为忘年交,引发了他对绘画的兴趣。返京后就拜师名画家王梦白学习绘画,教授花卉、翎毛、草虫、山水、人物等技法。梅兰芳把中国画里虚与实、简与繁、疏与密的关系,活学活用到戏剧表演中,画技与演技相互促进,比翼齐飞。我花重金拍得的梅先生成扇《济公》,画得栩栩如生,精细之极,而非虚应故事的花花草草。可以推见,上款里的“宏伯仁兄”与梅先生交情不浅啊。爱屋及乌,我还将此幅扇面用作拙著《扇有善报》的封面,非常抢眼啊!
静坐扇斋,凝视一代京剧大师的怀袖雅墨,那些被遗忘的舞台传奇和艺术绝响,在深情揣摩中仿佛又重新鲜活起来了。
尚小云:洒脱豁然
梅开两度,扇有双至。“四大名旦”中另一位大家尚小云的扇画《蔬果青蛙》,在同一场拍卖会上露脸,我一不做二不休,咬紧牙关一并“吃”进了。尚小云(1900~1976)自小进入戏班学武生,师承孙怡云,又得益于王瑶卿,武功根底相当扎实,字正腔圆,擅演刀马旦,艺术上有“尚派”之称。1959年,尚小云将自己珍藏的古代字画、玉器数十件,无偿捐献给陕西省博物馆。所谓戏画同源,戏曲和书画,皆是一种以形赋意求神的创造性劳动。尚先生不仅是京剧名家,也喜好绘事,曾获著名书画家陈师曾的悉心指教,经常以花鸟为题材,逐成工笔花鸟画家。尚小云的这幅扇片,仿白石老人画法,运笔洒脱,生机盎然,施色艳而不俗,可谓形神兼得,是难得的梨园名家精品。
梨园画兴起于清末民初,“四大名旦”皆擅丹青,各有风貌,受藏家追捧。1928年冬天,“四大名旦”應好友之约,聚集一堂,泼墨合作了国画《花团锦簇》,作新春补壁之用。此画由尚小云首先开笔,画了锦鸡一对,荀慧生补上石坡,再由程砚秋钩新篁,最后梅兰芳出手,添笔海棠数枝,并加题将画完成。如此盛况,轰动一时。我的“扇有善报斋”,已有两大花旦的佳作聚首。前不久沪南附近有家古玩城新开张,藏友小周禀报,见有程砚秋扇画登场,我闻风而动赶去一看,已被他人捷足先登,名扇有主了。抱憾之余,只好瞪大眼睛众里寻觅,待到“四大名旦”全部到齐,再来唱一出《凤还巢》吧。
王瑶卿、王凤卿:清雅怡然
无独有偶,在一场拍卖会上,有幸与京昆艺术泰斗俞振飞的扇书“打照面”,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众买家不甘落后,志在必夺,拍价跃过十万元,我就“缴枪不杀”了。俞振飞不翼而“飞”,离我远去,而京剧名优王瑶卿、王凤卿兄弟俩的书画合璧扇,却粉墨登台,“卿”临扇斋。
在梨园界被尊奉为“通天教主”的王瑶卿(1881~1954),非等闲之辈也,他的学生讲出来吓你一跳,“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均拜在他的门下,所以他既是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又是一位戏曲教育家。王瑶卿祖籍江苏淮安,父亲王绚云是晚清著名昆曲演员。他九岁学艺,习青衣、花旦、刀马旦,后与谭鑫培、杨小楼同台演出,红极一时。王瑶卿的唱念艺术,善于抓住“字儿、气儿、劲儿、味儿”,具有清丽、润俏、遒劲、醇厚的特点,犹如朗月霁风,沁人心脾;至于他的念白,功力最深、成就最高的当属“京韵白”,把口语化的台词念得有感情、有韵味,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王瑶卿中年不幸失嗓,再难登台,以授徒为事,桃李芬芳。他的二弟王凤卿(1883~1956),唱的是汪派老生,年幼时与王瑶卿一同学艺,成年后曾与梅兰芳合作《汾河湾》、《宝莲灯》,有珠联璧合之誉。新中国成立后,王凤卿进中国戏曲学校任教。
坦白说,京剧我听得不多,庚寅中秋来到修缮一新的三山会馆,听关栋天先生大话京剧经典唱段,那些个生旦净末丑,好生端详,感觉特别有韵味。手把王瑶卿、王凤卿的书画成扇,方寸小,幽梦长,同他们的舞台表演一样,醇美流丽,余音绕梁。王瑶卿画梅花扇虽属余兴,然而清雅绝俗,一丝不苟。他平日以绘梅、菊、荷花著称,还爱好珍藏玉器、烟壶、字画等古玩,精于鉴定,眼力十足。一些古董商也常拿着宝贝来找他,“请王大爷给掌掌眼”。
姜妙香:情趣盎然
档案馆的朋友赠我一柄戏曲名家扇作,一看画者姜妙香(1890~1972),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自古英雄出少年。姜妙香五岁就会唱戏,七岁拜师学艺,九岁正式登台亮嗓,十六岁与王凤卿、刘鸿升加盟玉成班。因他嗓子好,中气足,口齿清,刚柔相济,兼收并蓄,能连唱两个小时都不带喘气的,因而赢得“姜八刻”之美誉。1916年,他与梅兰芳联袂演出《玉堂春》,两人珠联璧合,倾倒观众,轰动梨园,一度传为佳话,自此揭开了两位艺术家长达46年之久的合作之路。endprint
唱戏,最终能唱出流派,那可是吃足功夫,殊为不易。姜妙香由青衣改演小生,博采众长,且富于创造,对小生传统唱腔精雕细刻,加工改进,力求“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不哗众取宠,不卖弄技巧,强调唱腔的儒雅庄重和真挚传情,形成了脍炙人口的“姜派”。他的戏路,文武皆擅而偏于文,唱做俱佳而精于唱,悲喜(剧)交加而宜于喜(剧),代表剧目《监酒令》、《玉门关》、《生死恨》等,承前启后,流传不衰。
姜妙香亦喜丹青,慕名拜清朝遗老邹少和为师学习国画,技艺渐进,以擅画牡丹著称。天津《民国日报》副刊主编刘叶秋曾著文记述:“一九三六年夏,我偶然检点家中的画箱,找出几把小团扇,画的有菊花、兰草、梅花、水仙等等,笔墨不俗。上面都是先祖的款,下题‘晚姜纹学画钤着‘妙香或‘慧波二字的阳文小印,原来俱出姜老之手。其中有一把画着牡丹,韵雅色妍,气韵生动,我尤其喜欢。”可见,姜妙香不仅对花卉技法烂熟于胸,而且乐“扇”好施,时常画了赠友。建榕兄送我的扇面,呈现的是“一枝秾艳对秋光”的鸡冠花,画于乙酉(1945)秋日,其时姜妙香已过知天命之年,笔墨更显老到,情趣十足。
听说姜妙香在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授课期间,除了教戏,也教学生欣賞字画,触类旁通,丰富教学内涵。他与梅兰芳、程砚秋几位老师,每到夏天就手不离扇,隔几天就换一把,绝不重样,并相互绘赠,品鉴把玩,遣兴陶情,乐在其中!
艺术圈内,姜妙香有“姜圣人”之誉。盖因他知书达理,温柔敦厚,为人正直,待人谦和,心肠好人缘亦好。学生上姜府学艺,他总是先站起来,双手当胸捏着扇子,微微躬着身子:“您来啦!”临走时,一定送出大门。他从不争戏,无论让他演什么,总说“哎好好好”。有一回到上海演戏路遇打劫,姜妙香身上被搜刮一空,剪径之徒欲扬长而去,姜先生却在身后喊:“回来,回来!我这还有一块表哪,您要不要?”别人不解,问其何故?姜妙香答道:“他也不容易啊。”听这些故事,让人笑出眼泪,又悲凉透心。
说起来,二百多年的京剧历史,留传诸多辉煌,也伴生些许遗憾,尤以未能保留下绝大多数流派艺术家的影像资料最为令人扼腕。“姜圣人”姜妙香便是一例。
徐韶九、夏贞叔:淳朴自然
藏扇也有“连台本戏”。近日前往上海拍卖行淘扇,一口气又觅到两帧戏曲名人的扇面。此次拍卖,当属“绿色低碳”,无图录、无底价、无迎宾小姐,我戏称之为“三无拍卖会”。不过门槛放低,未必不能淘得精品。
两幅扇面,一幅为徐韶九的《耕者有其田》,描绘烟雨乡村的江南景致,轻朗秀丽,毫无匠作气。昆曲曲家徐韶九,浙江海宁人,幼年从父亲徐凌云习曲,南方昆剧界曾有“俞家的唱,徐家的做”之说。他唱功师承俞粟庐,做功学自家传,嗓音高亮宽厚,讲究四志清浊,声情俱佳,身势优美,水袖功、翎子功均有独到之处,1961年被江苏省苏昆剧团聘为教师。徐韶九研戏之余随樊少云等学画,故而扇画风格趋于朴茂,有自然淳朴之趣。
另一幅为夏贞叔的《梅雀图》,题款“雪楼”即是夏贞叔的名号,他多才多艺,精通韵律,擅吟昆曲京剧,其子夏飞云为当代著名民乐指挥家。此扇面系夏贞叔和他人合作,雪楼画雀,詠沂写梅石。詠沂者,民国画家仲光煦,为仲光勋族弟,生性聪慧,能书善画,所绘花卉淡雅活泼,颇具特色。两人不仅在同一扇面上结下字画之缘,抗战前夕还携手创办了“梅泾书画社”,切磋翰墨技艺,画史上亦有记载。(作者简介:黄沂海,作家,上海市银行博物馆馆长,《行家》《银行博物》杂志主编。出版《笑看金融》《笑问财缘》《笑点赢家》《扇有善报》《扇解人意》《多多益扇》《漫不经心》《家俭成储》等多部专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