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实践路径分析

2017-09-13李井海

体育师友 2017年4期
关键词:体育课程高校

李井海

摘 要:通以实践哲学的视角探讨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研究发现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在教学思想、发展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思想指导下,依托实践哲学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过程和实践检验真理的哲学原理,加强高校体育课程科研实践的引导力,教学发展实践的基础力,加强体育赛事实践的作用力等方面的构建路径,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体育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实践哲学;高校;体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4.029

高校作为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体育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中,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得到转变。但教学模式的转变不等于教学思想的跟进,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专项体育教学的认知不足,依旧将体育教学的过程看做一个集中的训练过程,忽视了体育教学中对教授对象的心理素质、思维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培养,通过强化体育场上的训练来替代课堂教学,导致许多学生的非理性因素的缺失,使学生成为体力运动的机器,对体育运动失去了兴趣。这样发展下去对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是不利的。笔者根据自己近年来体育教学的经历,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观点,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提供一点小小的帮助。

1 何谓实践哲学

这里所讲的实践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是以世界的物质性为基础,在人类社会活动的语境下进行的一种实践思考。首先,实践哲学的本体意义就是人的本质属性,其形式就是人类改造客观事件的物质性。马克思批判了之前的实践哲学思想都脱离了客观世界和人类活动的物质性,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1],马克思说旧的实践思想“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在忽视人的客观活动的基础上,旧的唯心主义哲学又将人的能动性抽象发展,使其成为一种超验的存在。其次,从实践哲学的认识论来看,实践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是在以人为主体的主观对以物为客体的一种能动改造,实践通过物质方式作用于客观世界,这就是实践的客观现实性。人类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总结经验,吸取养分,不断地为进一步的实践活动创造价值、积累经验。这就是要从人类意识的角度去指导实践,使人们具备一定的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来进行实践活动,这就是实践具有的自觉能动性。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处于一定的特定历史时期,无法退后也无法超越,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因此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再者,实践的作用力表现为物质生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精神世界的不断活动之中,同时,对于认识世界的真理性问题确定中,实践是唯一的要素。

2 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实践特征

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目的在于通过高校系统的专业教学,使大学生能够提高他们的体育运动的身体素质,熟练掌握体育运动的规则、技巧和理论知识。通过借助高校专业的体育场馆、体育运动的设施提升他们在体育运功中的竞技水平,促进高校和社会体育事业的大力发展。与社会专业体育机构和组织对体育的发展不同,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具有以下实践特征:

2.1 教学性特征

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首先依托于高校的理论教育基础,不同于专业的体育训练机构,高校的理论教学实践既注重于对体育课程的理论教授和培养,也注重于大学生思想素质、行为品德和人格意识方面的培养。其次,在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是以运动实践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为基础的,通过体育教育理论为行动指南,不断地积累体育运动经验,构建科学、合理、规范的运动实践。教学理论在训练场所的课堂中传播转化为体育运功的方法和技巧。体育课程的实践哲学手段是双重的,既需要教学理论的贯彻实施,又需要运动训练的培养和提高。

2.2 技术性特征

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是在系统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教学实践通过理论的建构、经验的积累、系统的认知传授给学生,教学实践成为了一种技术手段。体育运动的起源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的使用,如跑步、跳远等都是最基本的人类技能,但是体育运动又将这种人类的自然技能形式不断发展和完善,并形成了竞技性质体育赛事的重要内容,体育运动成为了运动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技术性不仅仅在于体育运动本身,更多的在于运动主体的心理素质、赛场经验和体育技能的运用等方面。

2.3 应用性

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首先是竞技类体育人才的培养,能够使高校的学子成为各大体育赛事的参与者和胜利者。从实践哲学的认识论角度看,理论之所以付诸于实践,是通过对事物本质的学习和认识,通过对事物方法方式的掌握,更好的进行实践而准备的,因此,检验理论是否正确,这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高校的体育课程的发展也是一样,只有在体育赛场,通过竞争才能发现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是否成功,才能检验高校体育的训练方法是不是有效果,因此,体育课程的人才能够进入到竞技体育赛事,是作为高校体育项目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3 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实践误区

3.1 体育课程的教学思想不统一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体育教学模式从原来的大体育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专项体育教学的模式,但教学模式的转变不等于教学思想的跟进,许多教师对专项体育教学的认知不足,认为大学专项体育教学只是为了培养专门的体育运动员,对体育专业的學生的其他素质能力的培养不足。实践哲学认为正确的认识能够引导实践,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过程产生不利的影响,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依旧将体育教学的过程看做一个集中的训练过程,忽视了体育教学中对教授对象的心理素质、思维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培养,过度的注重实际的体育运动训练,通过强化体育的场上训练来替代课堂教学,导致许多学生的非理性因素的缺失,使学生成为体力运动的机器,对体育运动失去了兴趣。endprint

3.2 体育课程的发展目标缺失

当前,我国的许多高校对体育课程的教学和发展,依然没有摆脱固定思维的约束,在教学过程中,过分的强调体育课程的运动项目技术性,竞争性,在学校的专业发展思路没有长远规划,都是为了争取能够在国内外各种体育赛事取得运动员资格而努力。衡量体育课程学生成绩的标准就是比赛取得成绩,这种只为了一时的荣誉和名次确立的发展目标,给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带来了误导,教学任务的唯成绩论,一些体育课程的学生因为没有得到较好的成绩而丧失信心,特别是在引导体育课程的学生就业方面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作用。

3.3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单一

高校是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基地,虽然各个专业的分工和应用形式不同,专业的教学目的非常明确,但是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来说,高校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我国部分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没将运动能力和综合素质做合理的划分,一些学校还沿袭过去高强度、长时间、大容量的训练模式,在训练中不停的做重复性动作,试图将学生培养成赛场夺金的工具,忽视了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在专业的培养中,只注重运动能力的训练,忽视了运动和健康的关系,忽视了运动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关系,忽视了学生个人技能发展和身心发展的关系。这种教学内容的单一不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也影响了学校和整个社会体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4 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实践路径

人类的实践活动,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社会性的生产活动,实践哲学认为实践的运行,需要通过实践的目的为导向,以实践的方式为手段,达到实践结果的产生,并且需要通过结果自身的实践来检验实践整个过程的合理性。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作为体育活动的一种实践过程,同样要遵循这个实践路径。

4.1 高校体育课程科研实践的引导力

现代高等学校不同于体育专业训练机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高校具有科学研究的属性,科学研究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其目的在于正确认知客观事物和本质,正确认知实践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使实践主体的对客体的对象性活动中进行思维的预演。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研究理念。体育课程的科学研究是由高校体育课程教师在通过对体育的正确认知的基础上,自主的进行科学反思和总结过程。高校要加大对体育课程的理论工作的投入力度,转变体育教学以取得成绩为目标的发展思维。其次,要使体育课程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实践哲学认为实践和认识具有相互辩证的关系,认识是对事物的客观反映,实践又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体育课程的科学理论和训练实践也是这种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科学理论研究和训练实践是脱节的,一方面一些好的训练方法,有利于体育课程发展的教学理念,往往只出现在学术论文中,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另一方面,一些訓练场上的教练员有着丰富的参赛经验和训练资源,却不知道如何能够将这些优势转化为训练内容。实践哲学认为矛盾的双方是统一和斗争的关系,因此要加强体育课程的理论发展和训练实践相结合。

4.2 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实践的基础力

理论认知来源于生产实践,人们对社会物质活动决定了认识的基础,在实践基础上的初次认识是感性的、片面的认识,需要经过再次实践的检验,才能够成为正确的认识,同时,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飞跃,才能够正确指导以后实践的过程,这就是实践哲学的实践过程和认识过程,因此,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实践,必须依托专业教学体系才能顺利的发展。

首先要树立合理的体育教学理念。教学理念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观意识的表现,这种主观意识既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思想理念,也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师的思想理念。实践过程中主体的主观意识对对象性活动中的客体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要树立正确合理的教学理念,体育课程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提供体育赛事的夺金者,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体育课程人才,提高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

其次,要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队伍。教师的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发展,在我国高校,普遍缺乏既能够具备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参与经验,又能够创新体育理论研究,还能够进行实际训练方法运用的教师,这是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要加大体育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聘请高水平的体育教练员和高校教师的交流培训机制,通过高水平教练员的经验和高校教师理论知识的良好结合,为高校体育课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保障。

4.3 高校体育赛事实践的作用力

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结果,从理论上说应当是实践中的客观对象通过某种特定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主观目的,其结果抽象为新的理论,需要通过实践反复进行检验,当实践客体符合实践主体的要求,则实践过程就是正确的,实践的认知理论有一定的真理性。无论实践结果的对或者错,对于实践本身都具有反馈的作用。衡量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成果,体育赛事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但这里需要指出,高校不同于专业的体育竞技场所,因此,高校体育课程相关的体育赛事必须要适合高校体育课程特点。因为,(一)体育赛事促进了高校体育课程运动员队伍的发展。我国体育项目的高水平运动员,大部分都来自于专业的体育运动学校,但是这些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不足,潜力发掘程度较小。处于高等教育水平的体育课程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素养,对训练技能的领悟和掌握能力较强,因此高校体育课程的人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二)高校体育赛事是人才发现和检验教学水平的最佳场所,要大力发展举办高校类型的体育赛事,体育项目的体育赛事能够检验体育课程的发展水平,也能够营造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氛围,如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大学生体育锦标赛等等,都是高校体育课程人才施展才华,获取经验的最好舞台。要充分利用体育赛事的发展理念来引导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

5 总结

总的来说,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起点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虽然没有对体育课程的发展形成系统的实践哲学的指导思想,造成了体育课程的教学理念不足,发展目标模糊,体育课程的授课和训练内容单一,但是随着对体育课程的教学科研的认识程度加深,充分运用实践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过程的提升,并且在体育赛事中不断的实践检验,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程的发展将会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建立体育人才大国的目标将会更加快速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石云龙.论高师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整体改革[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4):50-51.

[3] 林萍仙.试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1):107-110.

[4] 冯晓劲.对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现状的思考及改革设想[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 27(1):39-41.

[6] 刘琴,陈赢.体育赛事资源的界定及其构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5(3):11-12.

[6] 王守恒,叶庆辉.体育赛事的界定及分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 17(2):2-3.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育课程高校
依托民间游戏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研究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