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业环境污染的来源及防治
2017-09-13文旺德
文旺德
摘 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我国的农业环境污染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了农业环境污染的来源,并结合国外农业环境污染的治理经验,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
关键词:农业环境污染;来源;危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832017
在我国,农业环境污染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农业是我国的支柱型产业,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必须正视这一问题,把握农业环境污染的来源,寻求有效的方法对农业环境污染进行防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农业环境污染的危害
1.1 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
农业环境若遭受污染,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农业生产的内容包括农作物的种植和各种农副产品的培育,这些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料。农业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但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农业环境污染,都会对农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许多污染物甚至会残留在农产品之中,这些受到污染的农产品会销售到全国各地,一旦人们食用了这些被污染了的农产品,农产品中污染物质会在人体内积累,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
1.2 破坏生态平衡
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在正常状态下是处于平衡状态之中的,农业环境污染则会使这一平衡状态被打破。农业生产需要依靠土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然而由于一些化学肥料和药品的使用,会使土壤遭到严重破坏,土壤中存在着一些生物及微生物,如蚯蚓,当土壤遭到破坏后,这些生物和微生物会因此而死亡,它们虽然微小,但也是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些生物的死亡,会打破该农业区域内的生态平衡。
1.3 污染水源
农业生产离不开水源,农作物需要水源的灌溉,一旦发生农业环境污染,水源也会遭到污染。一些化学肥料会渗入到土壤之中,随之会运动到水流之中,这会使水源遭到污染,使水体中的养料过剩,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的问题后,藻类就会肆虐,藻类的增加会导致水体中的氧气不足,如此一来,水中的生物就会因此而死亡,也会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衡,水源遭到污染后,一旦人们使用了被污染的水源,人们的健康就会受到影响,水污染还会给人们带来一些疾病。
2 农业环境污染的来源
2.1 缺少科学规划布局导致农牧种养失衡
养殖场会根据地方政策与市场情形来决定养殖何种畜禽、畜舍结构空间、养殖规模、设施建设位点等事项,但是大多数的规模化养殖场未按照要求配套相配套的可消纳畜禽粪便的耕地,从而出现了只养不种的现象;甚至有些地区还出现了只种不养的现象,并且同一地区的耕作时间、作物品种、施肥量和施肥时期与养殖生产失衡,从而出现了农牧严重脱节的现象,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
2.2 经营管理方式简单粗放
对于畜牧业而言,饲喂直接决定了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大小,决定了畜牧业能否稳定长效发展。但是我国畜牧养殖饲料利用率比较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大部分传统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存在管理方式简单粗放、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的现象,畜禽饮水、采食、产排粪尿等空间有限。同时专门的粪水收储设备缺乏,基本上依靠手推车式与铲车的人工清粪方式,这样的处理方式会导致粪便到处散落,畜舍内养殖环境条件差,并污染了周围的环境。此外,鸡舍、猪圈、待挤间、挤奶厅等区域的冲洗水过度使用,而且缺乏有效的后续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污染的概率。
2.3 塑料地膜污染
农业种植活动一般在早春开展,早春时天气刚刚回暖,许多地区还会出现倒春寒,气温会对农业种植产生重要影响,过低的气温会导致农作物的死亡,因此,农民在种植农作物时,要保障土壤温度,地膜的出现满足了农民的需要,在播撒完种子之后,再覆盖上一层地膜,就能达到保温效果,使农作物健康生长,同时,地膜还能起到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许多地区的农民在种植农作物时都会使用到地膜。地膜属于一种塑料制品,它是很难降解的,当农作物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将地膜撤掉,但农民在处理地膜时,一般都会直接将地膜埋在地下,地膜极难降解,它甚至可以在土壤中存在200a以上,由此可见,地膜会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土壤在对地膜进行降解时,还会产生一些有毒物質,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
2.4 秸秆焚烧带来污染
在农作物成熟之后,农民会对农作物进行采摘,有些农作物在采摘过后,会遗留下秸秆,如玉米、高粱等,农民要对这些秸秆进行处理,从而再进行下一批农作物的种植,许多农民为了省事,直接在原地对秸秆进行焚烧,秸秆焚烧会产生大量的烟雾,这些烟雾之中存有大量的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会扩散到空气之中,使空气之中的颗粒物增多,对空气造成污染,秸秆焚烧时还会产生二氧化硫,酸雨的形成就是由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过高。秸秆焚烧会带来空气污染,人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入空气,因此,秸秆的焚烧间接危害了人们的健康。
2.5 农业养殖带来污染
农业生产不仅指农作物的培育,还包括家禽、家畜的养殖,农业养殖也会为农业环境带来污染,主要就是指家禽、家畜粪便所带来的污染,近年来,受市场需求的影响,我国的畜禽养殖也迅速发展,但是在处理畜禽粪便的问题上,存在着很多不足,农民一般都会直接将畜禽粪便丢弃到空地,这样做是非常不合理的,许多畜禽粪便还会进入河流之中,畜禽粪便之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菌,流入河流之后,会对河水造成严重污染,一旦人接触了受污染的河水,会给人们带来疾病隐患。
3 国外治理农业环境污染的经验
国外的一些国家,早已意识到了农业环境污染的危害,在治理农业环境污染方面,有着丰富的治理经验。以德国为例,德国的畜牧业较为发达,在德国,有机农业发展迅速,所谓有机农业,指的就是绿色农业,德国对于草场的畜牧量有着明确的标准,同时,对畜牧饲料的使用有着明确的限制,保障草场生态安全,为牲畜提供优质的草料,使牲畜健康生长。endprint
4 如何对农业环境污染进行防治
4.1 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民,若想对农业环境污染进行治理,要从农民入手,只有农民认识到了农业环境污染的危害,才能在农业生产过程之中减少环境污染。因此,国家要加大宣传力度,可以派出科普小队,在各个地区开始对农民进行培训,向农民宣传农业环境污染的危害,普及绿色农业的理念,让农民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农民能够自愿响应国家号召,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4.2 对农业进行资金扶持
农民的唯一收入来源就是农业生产,因此,他们没有能力在农业种植和养殖中投入技术,也没有资金去引入高科技的手段,因此,国家要体恤民情,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对农业进行资金支持,给予农户资金补贴,对于那些愿意转变养殖方式的农户,国家要进行奖励,使其发挥出带头作用,引领更多的农户参与到治理农业环境污染的队伍之中。
4.3 对农产品严格检验
农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相关的质监部门一定要对农产品质量问题高度重视,在农产品流入市场之前,质监部门要严格把关,明确监测标准,对于那些存在污染的农产品进行遣返,保证市场中的农产品质量,如此一来,还能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有些人为了降低成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大量的化学药品,这样的农产品若流入市场,会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相关部门加强对农产品的监测力度,可以使那些黑心商户的阴谋无法得逞。
4.4 发展农业技术
发展农业技术是防止农业环境污染最有效的手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国家要大力发展农业技术,为我国农业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技术保障,比如,国家可以研制新型畜牧粪便处理技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可以将畜牧粪便的化学成分进行更改,从而提高畜牧粪便的利用率,有利于减少农业环境污染。
4.5 推广沼气
沼气对于治理农业环境污染来说,是非常有效的,农业生产中牲畜的粪便等,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而沼气池能够对牲畜粪便等进行分解,最后以气体的形式释放出来,不仅如此,这种气体还能够为人们所用,成为了一种环保能源。国家要在农村地区推广沼气,使农民能够接受这种新能源,对建设沼气池的农户进行资金补贴,沼气池的建立,能够将农业肥料充分的应用起来,变废为宝,符合可持續发展的要求,在治理农业环境污染的同时,还能为农民带来便利。
4.6 合理布局场区,科学规划产业
对于养殖规模超过环境容量、种养脱节等问题,可以根据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和国家畜牧业发展规划来对其进行合理布局,并遵循农牧结合、养分平衡的原则,构建一个“以养促种” 、“以种定养”的生产经营模式,以更好的推动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合理布局养殖场圈舍结构,并从性能提升、动物健康、疫病防御等方面来对其进行设计,对环境保护给予高度的重视。此外,还需要尽可能的节省设施设备、人工、运行维护等投入,以确保养殖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7 完善农业污染监测预警体系
完善我国畜禽养殖污染源调查与统计数据库,并建立作物种植与耕地土壤大数据库,适当强化对种养优势区域的长期环境监测,完善农业污染监测预警体系,以更好的了解和掌握重点区域农田面积、畜禽养殖规模、作物类型、污染物产生量、污染源分布、粪便收储与利用方式、污染防治设施、轮作与施肥方式等动态更新情况。借助大数据集成分析的方式来完善农业环境污染预警体系,以便对农业环境污染风险给予及时、有效的预警,从而为国家农业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提供保障。
5 小结
在当今的形式之下,我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治理迫在眉睫,农业环境污染是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又是我国的第一大产业,因此,我国要重视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最大限度上的减少农业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李延杰.浅谈对农业环境保护的认识[J].吉林农业C版,2011(7):189.
[2]石红霞.浅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科学施肥用药技术[J].新农村(黑龙江),2011(11):28-29,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