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阳牡丹文化节现状及问题分析

2017-09-13仵鹏珍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20期
关键词:现状及问题洛阳

仵鹏珍

摘 要:洛阳牡丹文化节是一项集赏花旅游、文化活动、经贸会展等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性文化旅游活动。洛阳牡丹文化节为洛阳成功创造了经济效益和贡献了社会价值。但是取得成就的同时,洛阳牡丹文化节在基础设施、品牌竞争力和市民参与度等方面存在问题。通过分析洛阳牡丹文化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基础设施建设、融合信息技术和形成规模产业方面,为洛阳牡丹文化节升级发展提供应对策略。

关键词:洛阳;牡丹文化节;现状及问题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0.015

1 引言

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前身为洛阳牡丹花会,始于1983年,由国家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在2010年被正式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节会,到2016年已成功举办了34届。牡丹文化节早已成为了洛阳文化旅游产业的中流砥柱,不仅搭建了经济发展的平台,同时也是展现洛阳“国花故乡”的重要窗口。

2 洛阳牡丹文化节的现状

牡丹文化节自举办以来就全国瞩目,不仅展现了牡丹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是对外展现洛阳“十三朝古都”形象的窗口,是洛阳乃至中国形象的重要名片。2010年11月,国家文化部批准河南省洛阳牡丹花会升格为国家级节会活动,无疑为洛阳牡丹文化节的发展提供了里程碑式的机遇。

2.1 地理环境优越

洛阳市地处九州腹地,东经112°16'—112°37',北纬34°32'—34°45',位于中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交界带,欧亚大陆桥东段,东西长约179公里,南北宽约168公里。横跨黄河中游南北两岸,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

洛阳市位于暖温带地带,气候具有春季多风、气候干旱,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晴和,日照充足,冬季干冷、雨雪稀少的显著特点。全年四季分明,热量、降水量随时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点。全年日照时数为2141.6小时,各地差异不大,四季分布为夏多冬少,春秋居中。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四月清明,本就是春暖花開的季节,而洛阳的独有地脉更是孕育了洛阳牡丹的硕大鲜亮,也注定了洛阳牡丹凭借得天独厚的观赏性在牡丹花会中大放异彩。当前,洛阳已拥有9大色系的千余个牡丹品种,成了洛阳牡丹文化节最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

2.2 政府大力支持

“洛阳牡丹甲天下”,牡丹文化节自首届举办,就以洛阳牡丹自身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享誉全国。34年以来,在国家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文化惠民、产业融合,创新提升、协调发展”的指导下,洛阳市人民政府和河南省文化厅在办节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具有牡丹文化节组织特色的活动举办模式,主体活动和专项活动涵盖赏花旅游、文化活动、经贸会展等多个领域,多种相关活动层出不穷。

2.3 国内国际聚焦

2010年第28届牡丹文化节更是突破地域限制,首次走出洛阳,在上海市长宁区中山公园设置分会场,至2016年第34届,洛阳牡丹文化节,不仅设立了北京、上海、青岛、台湾花溪等国内分会场,在日本冈山、法国图尔、西雅图等地也设立了国际分会场,真正实现了“以花为媒”,成功“走出去”,并以自身的民族性、国际性和创新性,营造了举办地洛阳、甚至中国的良好国际影响力。

3 洛阳牡丹文化节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每年牡丹文化节举办期间,游客在短期内大量涌入洛阳城内,无论是行人、行车都为洛阳市区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激增的城市人数为城市的日常运转带来了难题,甚至会出现游客与本市居民抢占基础设施的情况,如酒店食宿、停车场爆满、道路交通拥堵等。对观赏园区来说,成倍增加的游客数量在带来可观收入的同时,也对园区内的基础设施设备承受能力形成了挑战。在观赏区内部会出现厕所难寻且内部环境卫生条件差、游览设施前大排长队造成景区拥堵、区内设施设备受损、接待能力瘫痪等现象。

3.2 品牌竞争力有待增强

除洛阳牡丹文化节外,山东菏泽、重庆垫江等地也曾多次举办与牡丹有关的各类文化活动。以菏泽牡丹花会为例,菏泽牡丹花会虽然起步较晚,但举办至今也已经逐渐形成规模,在经济和社会效益上几乎能与洛阳牡丹文化节齐平。为使本地活动独树一帜,就要求洛阳牡丹文化节能够以品牌“国色牡丹”独特资源为基础,结合本地特有旅游资源、物产资源和文化资源形成自有品牌,不仅发挥本地资源的巨大优势,而且专注于提升文化节期间的服务水平,从而打造区别于其他同类活动的品牌竞争力。

3.3 市民参与度有待提高

成功一场盛会,相比起需要投入的大量物质资源之外,更加不可或缺的是人力资源,志愿者支持尤甚。从文化节前期筹备过程中的活动创意征集,到文化节举办期间观赏园当中的讲解志愿者、志愿交通协管员、志愿摆渡人,各子活动临时志愿者和进行市政清理工作的志愿者,都需要洛阳市民积极配合。而牡丹文化节每年的举办时间由花期决定,一般定在4月中下旬,并没有包含在法定节假日范围内,也就形成了当前市民参与度低,大量志愿者资源被闲置、流失的现象。

4 洛阳牡丹文化节问题应对策略

4.1 完善基础设施 提升服务水平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牡丹文化节的游客接待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以2016年第34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为例,洛阳接待游客达2350.32万人次。这就要求身担牡丹文化节举办地和接待地双重身份的洛阳市,能够顶住文化节期间的巨额游客数带来的压力,在市政、交通、餐饮、住宿、景区维护和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提升自身的接待弹性和城市包容能力。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为本市居民带来便利,也事关文化节期间最大游客承载量、游客游览体验以及对洛阳的城市印象。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做好城市基础设施的实地考察,因地制宜的进行建设规划,认真落实整改,以提升观赏园区周边整体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政府也应组织相关培训提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能够在高强度的接待服务中以高标准严要求来约束自己,重压下不减质量,保持一贯的水平和风度,让游客能够宾至如归,提升来往观赏游客的参会满意度,维持并提升良好的城市口碑。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状及问题洛阳
文艺洛阳
洛阳正大剧院
洛阳战“疫” 人大在行动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新农村建设下现代观光果园现状与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