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民族舞蹈校园传承教育研究

2017-09-13吴鸿丽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民族舞蹈广西教育

吴鸿丽

【摘要】少数民族舞蹈是广西民族文化的灿烂瑰宝,是少数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凝结的艺术结晶,是少数民族得以流传不息的生命血脉和文化符号。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将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壮族铜鼓舞、瑶族长鼓舞等广西少数民族舞蹈在校园、课堂中教育传承,通过环境熏陶、课堂教学、艺人引领、教材编写、活动展示等各种措施,传递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于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著重大作用。

【关键词】广西 民族舞蹈 校园传承 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7A-0012-03

“舞蹈是艺术之母”。壮族铜鼓舞、瑶族长鼓舞等广西民族舞蹈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厚的艺术内涵,她支配着一定的人类群体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产生社会功能,是广西各民族人民命运、信仰的直接反映。我校紧紧抓住环境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等途径,把环境建设当成课程来营造,让浓郁的校园民族文化氛围成为滋润学生心田的“浸润池”;探索了广西民族舞蹈与现阶段学校音乐课程的最佳契合点,在音乐课程中将少数民族文化起源传说、民风民俗、民族服饰、民族音乐、民族道具等结合起来教学;聘请广西舞蹈家协会、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研究中心的老师来校指导,在一招一式中细致指导学生;以《菁菁校园》校本教材构建文化课程内容体系,通过校本课程传承民族非遗文化;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引领学生习得民族非遗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从而形成一种文化自觉。

一、探寻了校园传承民族舞蹈的有效途径

(一)环境建设诱发学习兴趣

灵动的民族舞蹈源于斑斓的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我校把环境建设当成课程来营造,围绕突出“聚民族之魂”的“聚和文化”主题,全面规划、精心设计校园人文景观,让校园中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处景点都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表达,滋润学生心田。学生漫步于校园,在不知不觉中了解民族文化,生发对于民族舞蹈的学习兴趣。

我校利用普通的挡土墙建造了“美丽广西”主题人文景观,以侗族风雨桥为剖面的亭廊设计,与喷水蚂拐石雕的交叉水柱形成多层次的立体画面。象征师生之“爱”的大小天鹅石雕坐凳和象征生生之“友”的心形天鹅石雕坐凳,展现了壮族对天鹅的图腾崇拜。草地的脚踏石,既有广西的版图,也有十二个世居民族的图腾,还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特点的铜鼓鼓面造型。我们利用地势,依据壮族文化瑰宝《布洛陀经诗》和花山壁画,打造了“壮哉壮族!”花山壁画微缩景观。学校操场的围墙,是师生共同构思、一起创作的“桂之欣”民族文化长廊,展示了广西少数民族灿烂的节庆文化。楼道里,陈列了有关广西各民族人文风情的精美板报。“桂之韵民族风情展厅”里,既有各少数民族精美的服饰展示,又有各民族音乐、舞蹈等图片介绍,绣球、铜鼓、壮锦等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

“门、楼、园、场、室、廊、厅、路、亭、墙”等景观组成了学校的美丽画卷,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各民族劳动人民的审美追求和智慧结晶,吸引了学生求知的目光。在浓郁的民族文化教育氛围中,学生了解了扁担舞、铜鼓舞、芦笙舞等各具特色的广西民族舞蹈,产生了学习民族舞蹈的强烈欲望。在学校展演、比赛等活动中,学生身着绚丽的民族服装展示优美的舞姿,自然融入充满民族风情的校园环境中。

(二)课堂教学展示舞蹈魅力

我们利用音乐活动课的形式,将民族舞蹈与音乐课程相互融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引领。我们依托广西壮族自治区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桂教版音乐教材开展教学,因为该教材能体现广西民族音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图文并茂,富有趣味。

1.课前兴趣引领,收集民族风俗文化

在音乐活动课前,我们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站、书籍、杂志等信息,引领学生将最具特色、印象最深刻、最想向别人介绍的民族风俗文化知识查找和收集起来,分成不同类别,做好上课介绍的知识储备。如在上《民族乐韵》这一课前,教师让学生收集壮族的资料,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以便上课时分类介绍。此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更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2.课中指导学习,分步练习基本动作

课堂上,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运用“情境法”“多媒体展示法”“讲解法”“示范法”等方法,将民族的文化起源、建筑、服饰、饮食、节日等民风民俗与音乐、舞蹈结合起来教学。在学生充分认知、表达的基础上,分解示范动作,指导学生逐步掌握基本动作和技巧。

在《瑶族长鼓舞》教学中,教师身着美丽的瑶族服饰进入课堂,给学生鲜明的第一印象。通过播放课件,介绍多姿多彩的瑶族人文风情,指导学生了解瑶族长鼓舞是瑶族人民为了庆祝丰收、恭贺新婚等即兴而作的舞蹈,其击鼓动作大多是为了表现生产、生活内容,有文打、武打之分。在瑶族舞蹈讲解环节,师生以凳为鼓,练习基本动作,让学生领会长鼓舞中由“弹”与“扭”构成的特有的动律,并掌握持鼓的方法。在分步教学瑶族长鼓舞三个空间基本动作环节,学生随着分解动作一次次练习,教师引导学生按“弹”与“扭”的动作反复击鼓,并示范鼓花动作的“圆”“贴”“矮”。即鼓花要打得“圆”,平“圆”立“圆”都要“圆”“圆”相应;击打鼓面时要“贴”身而击,才能发出响亮的鼓声;“矮”身下蹲,降低身体重心,保证身体“弹”的柔韧之美。教师示范更为复杂的侧身反手击鼓式、扭腰踢脚击鼓式等,在不断交替换位时进行不同鼓花的变化。经过分步练习指导与一次次练习,学生对于瑶族长鼓舞的基本体态、基本脚位、持鼓法、基本舞姿、常用手臂动作、常用步伐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感受到了瑶族舞蹈文化的魅力。

教学中,教师抓住细节,分步指导,活化教学内容,示范与讲解同步,激励与赞美相随,动作难度逐渐提升,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对所学舞蹈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功能,历代流传不衰的内在动力,民族精神的追求,民族历史的发展与繁荣,就在课堂这块肥沃的土壤中,在一招一式、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传承下来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舞蹈广西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
民族舞蹈的研究前沿与热点的对比分析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对民族舞蹈的学习兴趣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