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预设和生成的平衡点初探

2017-09-13曹慧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7年16期
关键词:课堂生成平衡点小学数学

曹慧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灵活地进行课堂操作,为课堂的不可预测性而谋势.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探究中,不断地进行思考,拓展生成的空间,激活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探究和学习,实现课堂的生成和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预设;课堂生成;平衡点

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预设,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探究中,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预设是固定的,可是学生的反应却是不定的,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地引导学生借助已知的数学知识来实现对于未知知识的探究,使学生完成课堂预设、生成知识、提高能力,学生的课堂生成反映了新课改的理念,让学生可以在体验和感受中习得知识,发挥潜能,展现高效课堂.

一、教师预设为课堂生成奠定基础

(一)教师预设课堂学习情境,吸引学生兴趣

教师需要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预设学习情境,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探究中,实现知识的生成.教师的课堂情境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经验背景,呼唤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学生的思维方法,实现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例如,在学习“平均分”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入到故事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如,孙悟空一个筋斗,摘回来6个桃,要把它们与猪八戒分成2份,该怎么分?故事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到了数学的知识乐园中,产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可以在故事中分析数学知识,进行发散思维和推理判断,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教师预设问题,启迪发散思维

在课堂预设中,教师要能够创设有效的课堂问题,用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参与到课堂探究中.教师预设的课堂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唤起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经验,促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对于预设的问题的思考中,学生会进行逻辑思考,展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如,在学习“平均分”时,教师可以准备如下问题:孙悟空、猪八戒两人分好桃,还没开始吃,就听到沙师弟的声音,“大师兄、二师兄,有什么好吃的?”现在他们需要把桃子分给沙和尚一起来吃,也就是三人一起来分桃子,这回该怎样分才能是平均分呢?教师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认识平均分,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分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数学认知能力.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还可以继续提出问题:如果再给孙悟空一个桃子,你还能平均分吗?如果再给他两个桃子呢?问题会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在对问题的思考中掌握知识.

(三)教师预设学生创新思维,大胆做出猜想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用独特和创新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灵感的产生,实现把知识串联起来,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猜想,为课堂知识的生成打下基础.学习了平均分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自己带来的“小棒”来尝试着对12根小棒进行平均分,看看学生会分出怎样的结果.教师没有要求具体的分法,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来进行创新,大胆猜想,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度和创新度,在教师预设的教学环节中增长知识.

二、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实现课堂生成

(一)坦然面对疑问困惑

为了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探究中,教师要坦然地面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鼓励学生围绕着课堂问题进行思考,参与到课堂探究中,体验知识获得的乐趣和快乐,习得知识.问题会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思考中逐步提高能力.例如,在本课中,教师刚刚提出问题:孙悟空一个筋斗,摘回来6个桃,要把它们与猪八戒分成2份.学生有的说:“一份1个,一份5个”“一份2个,一份4个”“一份3个,另一份也是3个”.教师的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认识到“平均分”,也就是两个人分得的应该是同样多的.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教师预设的问题不严谨、有漏洞,这时候,教师就要及时地补充问题,使它变得严谨.教师可以补充:“为了保证公平公正,使每个人得到的桃子都一样多,该怎样分?”面对问题,这一次学生就会想到平均分才能够使他们分得的桃子一样多,从而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基础知识.

(二)直面意外沉着思考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会想到很多新奇的想法和观点,在课堂中提出来时会让教师感觉到手忙脚乱或者是不知所措.教师要直面这些意外,以沉着冷静的态度来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让学生可以顺利地进行知识的探究和问题的解决,实现知识的课堂生成.如,當学生看到把6个桃子,平均分给三个人的时候,有的学生就不知所措了,他们有的说不能分,有的感觉到很困惑.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带来的“小棒”来试着分分,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来解决问题,获得真知.

(三)善待错误纠正思维

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的,教师要借助学生的错误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实现突破,并且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实现学生对于知识的梳理和框架的建立.当教师提出把12根小棒平均分时,全体学生想到了四种不同的分法,他们都说自己是正确的,争得面红耳赤.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一起实践,动手摆一摆,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这四种不同分法都是正确的,从而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平均分”,完善认识.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课堂生成,使小学生通过探究和思考获得知识,感受知识学习的快乐,在思维模式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上发生变化.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完成课堂预设,展现课堂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静.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27):262.

[2]陈进.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小学教学参考,2011(20):33-34.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堂生成平衡点小学数学
探寻中国苹果产业的产销平衡点
电视庭审报道,如何找到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点
捕捉课堂生成,引导深度探究
赏识,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着眼课堂生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谈语文课堂的精彩谁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