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戒毒社会工作》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2017-09-13郭一建
郭一建
摘要:实践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通过探索《戒毒社会工作》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以期全面提高学生实践参与力与研究创新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核心力的宗旨。
关键词:戒毒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改革;专业核心力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3.078
1课程教学目标
第一,帮助学生掌握毒品的定义、吸毒成瘾的认定、自愿戒毒的模式、社区戒毒与社区康复的基本措施、强制隔离戒毒的应用、戒毒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模式、戒毒同伴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戒毒人员的社会融入机制等相关内容,促使学生充分理解戒毒社会工作的服务目的、角色任务、服务对象及工作范围;第二,促使学生充分理解社会工作介入戒毒工作领域的专业性与可行性,分析戒毒社会工作现存的问题与改进措施,不断探索本土化的戒毒社会工作模式;第三,带领学生探索针对戒毒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例如建立与完善戒毒人员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戒毒人员的医疗救治制度、戒毒人员的社会服务救济制度等。
2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过程
《戒毒社会工作》这门课程于春季学期开课,课程共设置36课程,其中课堂教学26课时,实践教学10课时。本门课程结合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需求,重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课外自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本学期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为将2014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区戒毒人员和社区康复人员为服务对象,设计小组工作计划书,探索小组工作的方法在戒毒工作领域中的作用与意义。之所以选取小组工作方法,是因为小组工作是在专业价值观和社会工作实务伦理原则指导下,有目的地运用干预策略和小组过程,来帮助个人、小组和社会实现自己的目标。小组作为个人与他人之间建立关系的重要手段,能够促进个人及其家庭关系结构稳固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戒毒社会工作的服务目的在于:第一,帮助戒毒或康复人员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协助他们解决就业、生活方面的困难,强化戒毒效果,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第二,针对家庭、社区或学校开展心理干预与团队辅导,预防毒品滥用;第三,大力与政府部门或社会组织合作,促进政策调整和制度倾斜,使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权益得到保障。因此,探索社会工作方法介入戒毒工作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包括:
第一小组——“我们在一起”,理论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标签理论、差异交往理论、交流分析理论。服务对象:社区康复人员。服务目标:帮助组员重新树立生活目标与信心,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小组特征:支持性小组、学习性小组。小组次数:6次。
第二小组——“幸福人生,无毒无悔”,理论运用:优势视角理论、抗逆力理论。服务对象:社区康复人员。服务目标:帮助组员树立戒毒的信心,建立社区康复人员社会支持系统,促使社区康复人员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小组特征:支持性小组、发展性小组。小组次数:6次。
第三小组——“伴你同行”,理论运用:行为主义理论、条件反射理论、社会支持理论。服务对象:社区戒毒人员。服务目标:帮助社区戒毒人员尽早地完成生理脱毒,开展心理治疗,建立同伴支持网络,实现社区戒毒人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小组特征:治疗性小组、支持性小组。小组次数:6次。
第四小组——“与你我共成长”,理论运用:优势视角理论、需求层次理论、人际沟通理论。服务对象: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少女。服务目标:培养戒毒少女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帮助戒毒少女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充分发现自身潜力与优势;增进同伴之间的信任感,建立同伴之间支持网络,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小组特征:支持性小组、成长性小组。小组次数:6次。
第五小组——“快乐生活,改变自我”,理论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库利镜中我理论。服务对象:社区戒毒人员。服务目标:帮助组员掌握科学的戒毒方法,正确地认知自我,寻找重新生活的动力;学会处理负面情绪,积极转移注意力,巩固生理脱毒的效果。小组特征:治疗性小组、支持性小组。小组次数:5次。
第六小组——“携手并肩,再创新未来”,理论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差异交往理论、标签理论。服务对象:社区康复人员。服务目标:帮助组员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戒毒的信心;帮助组员努力接纳自己,正确认知自我,重新树立人生目标。小组特征:支持性小组、成长性小组。小组次数:5次。
第七小组——“天涯若比邻”,理论运用:再社会化理论、优势视角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服务对象:社区康复人员。服务目标:帮助组员重新认知自我,树立新生活信心;学习新的社会技能,帮助组员顺利融入社会生活。小组特征:学习性小组、发展性小组。小组次数:6次。
第八小组——“梦想合伙人”,理论运用:认知行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人际沟通理论。服务对象:社区康复人员及其家属。服务目标:改善组员之间的家庭关系,建立家庭支持网络;帮助组员增能,学会独立自主,重新回归社会。小组特征:互助性小组、支持性小组。小组次数:6次。
3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反思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拓宽学生专业视角。学生在对课堂基础知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服务与学习,对戒毒社会工作有着充分的认知。这种认知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把握,更多地是将理论模式运用在专业实践服务中。这一层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戒毒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思索如何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与社区工作三大专业工作方法与戒毒工作有机融合。还可以积极探讨戒毒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原则与职业操守,重新定位戒毒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与任务,明确工作范围与工作职责。
第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帮助学生思索不同领域的社会工作方法的结合,例如医务社会工作与戒毒社会工作的结合、矫治社会工作与戒毒社会工作的结合、家庭社会工作与戒毒社会工作的结合等。从预防层面、治疗层面及环境调试层面上探索多途径的介入策略。
第三,有利于学生探索本土化的戒毒工作模式,擴张学生整合资源的能力。例如在针对社区康复人员的服务小组中,推广同伴教育理念与模式,达到“自助”、“互助”与“助社会”的目标。同时,还可以积极发展同伴志愿者队伍,发挥志愿者群体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更加凸显公益性与互济性,充分达到同伴志愿服务的社会效应。尤其是整合家庭、邻里与社区资源,共建社会支持网络,一方面缓和了家庭气氛,调整了家庭关系,另一方面促使家庭成员的正向性发展以及家庭系统的正常化发展。
第四,有利于学生构建创造性思维,做到社会政策层面上的推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本质不仅仅在于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与专业技术能力,更多在于鼓励学生将服务实践的发现与探索,提升至学术研究领域或社会政策层面。例如探索针对戒毒人员的动态管理制度、戒毒人员的社会融入机制、戒毒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充分体现社会福利思想,即戒毒人员作为相对弱势的特殊群体,理应受到社会的关怀,以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1]王娜.戒毒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4.
[2]朱眉军,文军.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香港·社会服务发展研究中心.禁毒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北京: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
[4]罗纳德·W·特斯兰著,刘梦译.小组工作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