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井空间在现代文化建筑服务空间中的应用研究

2017-09-13姜垚王涵乙��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23期

姜垚++王涵乙��

摘要:分析了传统天井的优势后,其自身的形式、功能、文化传承的特点给现代文化建筑空间的设计带来了启示。通过归纳总结天井空间与现代文化建筑服务空间结合的实例,为现代文化建筑的空间设计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使其能够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下去。

关键词:天井空间;现代文化建筑;服务空间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3.020

1天井空间概述

“天井”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古代军事名著孙子兵法中,《孙子行军篇》载:“凡地有绝涧天井、天陷、天隙,必然远之勿近也。”原指天井是四面陡峭、中间低平的作战地形。传统民居天井是由四周坡屋面的屋顶围合成一个开放式空间,形成一个漏斗型井口,汇四水归堂(塘),下底设池塘、留沟防、变路径、安石埠,立基划界“以滴水为界的天然之井”,故也取名“天井”。在明清期间,天井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式被广泛应用,早期的徽州和江西的民居都深受其影响。

2天井空间的形态、功能及文化内涵

2.1形态分析

平面形式和建筑高度是传统天井民居基本形态的主要体现。传统建筑的天井空间主要有两种平面形式,一种是“三间两搭厢”,由三面房屋一面墙组成,正屋三开间被置于中心,在正房前面两旁的房屋为厢房,最前面是高墙,并墙上开门。另一种是“对合”,四面围合的都是房屋,正房被称作上房,与正房相对,隔着天井的被称作下房,下房的中央开间是大门。

当一进式住宅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时,以上两种平面形式为基础,纵横向的伸展、变形和组合成复杂多变的平面布局。纵为主,横为次,形成了等级严谨、轴线分明、空间规则、方正、开合、多变的空间组织形式。

不同高度的天井民居的多样组合是传统天井民居形态多样化的另一重要体现。传统的天井民居一般以一层、二层为主,有少量的三层或三层以上的民居。通过天井的组织,形成了全封闭和顶部开敞空间的循环交替,展现出开合有序、丰富多变的空间形式。

2.2功能研究

2.2.1遮阳采光

天然采光是天井空间的主要功能之一。在传统建筑中,为了达到防火防盗的目的,建筑外墙高大封闭,多采用少开窗或开小窗,建筑内部采光条件差,因此,解决户内采光就成为建筑必须考虑的问题。天井在改善室内光环境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天井利用阴影使民居墙体尽可能的避免太阳直射,经过自然光线的二次折光后,满足了居民对采光和遮阳的需求。在现代建筑中,这一功能对被动式节能设计颇有启示。被动式节能是指建筑通过本身形式、空间布局和结构的设计,来收集和储存能量,使建筑物与其周边环境之间形成自然循环系统,在不依靠节能设备的帮助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到达节约传统能源的效果。在文化建筑内部通常使用人工照明,天井空间引入自然光线,不但减少了建筑能耗,而且为建筑内部提供了自然采光。

2.2.2排泄雨水

风水学说“四水归堂”中的“水”是财富的象征,有财不外流的寓意。建筑物的屋顶坡面向天井内倾斜,雨水经过屋面的收集直接进入天井之中,聚集起来,再流经明沟和暗沟引入到村落的排水系统中。这种排水系统能够调节室内微气候,同时加强空气流动,使室内温度更适合人们居住。天井空间排泄雨水的功能引入到现代文化建筑的空间设计中例子有很多,例如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在建筑围合的天井空间中,主入口处设计了一个大的室外水院,能够排泄雨水,将水景引入建筑内部,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2.2.3自然通风

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天井的比例和在民居中的相对位置影响建筑的通风,多天井民居中各个天井各自运作相互协作,实现了通风的三种形式:①风压通风,形成穿堂风。主导风作用于建筑物外正面时,风从天井进入室内,与之相对的后天井排出;②热压通风,形成拔风。建筑处于静风环境中时,天井与外部空间尺度的不同造成空间密度的变化,产生热压差;③风压通风和热压通风同时作用,风压通风优先于热压通风。在现代建筑中,天井空间的三种通风形式往往被运用大型的文化建筑空间内部,通过热压效应促进建筑通风,从而代替设备通风,调节建筑内部温度。

2.3文化内涵

2.3.1民俗心理

民俗心理是民众心理中最深层、最稳固、最隐蔽的组成部分,以民间信仰为基本核心世代相传。在中国古代一般是对鬼神的恐惧和敬仰性的迷信,并作为一种民俗信仰与生活秩序相融合。这种信仰在保持曾经原有的传承的同时,也不断的随着时代发展把新的生活意识融入进去。其中,民居天井中就有它的强大影响。在天井建筑的平面布局、结构和比例安排上,还有装饰性的雕刻以及居住文化都体现出这一点。

2.3.2天人合一

天井空間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优场所,是居民对天、地、人三者关系思考的表现,是“天人合一”思想下的产物。天井式的建筑外整体形态表面上像围合了居住环境,把人与自然分割开来,但又通天接地、负阴抱阳,加强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令居宅充满生机与活力。

3天井空间在现代文化建筑服务空间中的应用

现代文化建筑包括博物馆、美术馆、会展中心、图书馆、音乐堂、剧院、档案馆、艺术中心等,它的范围十分广泛,是一种能够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建筑,方便人们欣赏、学习、吸收和传播文化的场所。本文将重点探讨天井空间在文化建筑服务空间的运用,分别从出入口空间、休息空间以及交通空间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3.1出入口空间

入口和出口空间通常被称为出入口空间,其最基本的功能是连接并实现室内外两种不同空间之间的转换和过渡,是体现建筑特色的重要节点。室外庭院和室内中庭作为两种常见的天井空间与出入口空间的结合方式。

室外庭院是利用天井空间的空间特性和景观效果,在室外通过建筑围合和景观设计组织人流,使建筑和自然景观紧密结合,让人们通过周围环境的渲染慢慢的进入文化建筑的内部。例如哈尔滨大剧院,由MAD建筑事务所设计,位于哈尔滨市松北区文化中心岛内,依水而建,与哈尔滨文化岛的定位和设计相一致,不但具备功能性,而且成为一个人文、艺术、自然与大地景观相互交融的场所。哈尔滨大剧院设有多个出入口,是一座从四面八方都可以进入的“亲切”的建筑。在地面上设计了一个较大的天井作为大剧院出入口,连接大剧院的停车场。通过天井中的坡梯到达天井的底部,形成一个建筑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缓冲平台,人们可以在此做短暂的停留。天井底部草坪的设计增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同时天井的设计给大剧院下层室内空间提供了一定的自然采光和良好的景观功能,也使出入口的空间形式变得丰富有趣(图1)。endprint

室内中庭是利用天井空间的采光作用,在出入口处设计一个采光中庭,将自然光从天顶引入建筑内部,形成一个宽敞明亮的室内环境作为过渡。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扩建工程中,大玻璃金字塔作为建筑的出入口,也是该建筑核心大厅的屋顶。三座小型的金字塔成为各个展厅的采光天井,地面上的四个体量通过天井将光线引入到了室内部分,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充满光辉的建筑。玻璃金字塔的简单的几何形式加上现代的技术手法与细致复杂的传统建筑形成了完美的结合。出入口空间在顶光的作用下,满足了空间的丰富性,明确了空间的逻辑性,同时让人们更加真实的感受自然。

3.2休息空间

在文化建筑中,休息空间的目的是缓解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产生的疲劳现象。它属于过度空间,设置在一个较为安静的场所,避免主要流线的穿越。文化建筑的休息空间分布于各个公众活动场所,公众休息方式也多种多样。天井空间与休息空间相结合的这种方式,在现代文化建筑中越来越多的被采用。天井式休息空间具有采光、通风、休闲、景观等功能,有连续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同时,它可以直接与外界空间相连接,并与外部环境发生物质交换,还为建筑物内部增加了采光效果。

英国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设计的良渚文化博物馆是对天井式休息空间的完美诠释。以“一把玉锥散落地面”为设计理念,由完全不平行的四个四方体建筑组合而成,整个建筑凸显简约、厚重、大气的特征,强调景观与自然的融合,在蓝天白云下,依山傍水、郁郁葱葱的景致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与现代、艺术与自然的和谐融合。院内穿插设计了三个天井式主题庭院作为休息空间,不同主题的展厅之间置入半开放式空间,即作为空间的停留与转折过渡之处,给游客提供休息、交流、观景的公共场所;又在天井庭院设计了与展览内容相关的意象景致或者植入绿植、水景等观賞性景观,让人们能够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空间设计手法上,该博物馆的天井式庭院不但参与了空间序列的构建,而且使封闭的建筑体量内部变得更加活跃(图2)。

3.3交通空间

交通空间是文化建筑非功能空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建筑中的动线,负责连接同一水平维度或垂直维度各功能区的建筑空间。交通空间具有一定的组织方式、逻辑结构和空间形态,成为联系各个展示空间的纽带,使整个建筑空间形成了完整、丰富的有机整体。同时它还具备通达性、导向性、公共性和舒适性的特征。人按照交通空间的序列在建筑中行走,逐步完成对建筑的认识、使用和体验这一连续完整的参观行为。天井空间与交通空间的结合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室内中庭天井空间和室外院落天井空间是本文要探讨的。

室内中庭天井空间在文化建筑交通空间中起到组织交通的作用。蚌埠博物馆就运用了天井式的中庭空间作为交通空间。博物馆的外部形态模仿层岩断面,交错折叠,与玻璃幕墙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强调雕塑感和厚重感。建筑整体运用回字形的空间布局,主入口空间与中庭空间相互连接,36m x 36m的井字桁架屋顶被斜撑支柱撑起,利用大约10m跨度的拉杆使5折的蛇形廊道从屋顶悬下,并通过斜拉杆形成超静定构造避免晃动。在天井式的中庭中,吊桥把交通、采光、通风、展览、休息等博物馆所需要的要求都被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艺术化的视觉空间,同时也对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人流起引导作用(图3)。

室外院落天井空间不仅有组织交通的作用,而且与室外环境直接相连,提高了空间环境品质。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安达路西亚纪念博物馆。该建筑由3层基座“切割”成椭圆形天井中庭后的实心体量,在内部天井庭院形成双螺解构的坡道,将三个楼层自然的连接在一起,形成舒适的观展流线,层与层的环绕也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的互视,增进了交流。整个天井院落像是一个朝向天空的“光的蓄水池”,行走在其中,远与近、明与暗、虚与实的这些变化使人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空间的时间特质。

4结语

传统民居天井空间的形成受自然因素、使用需求、社会条件、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影响。它表达着人们对空间需求的重要意义,体现着建筑中空间的重要性。在历经数千年洗礼之后的传统民居,天井无论在空间形式上还是在建筑中采光、遮阳、通风、排水等功能上,都对现代文化建筑的空间设计产生启迪作用,同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和其他相关的哲学思想。天井空间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展现了开合有序的空间变化,冲淡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建筑和城市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现代文化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改进,现代建筑的材料和技术与现代文化建筑的使用功能相结合,在总结天井在文化建筑服务空间中运用的案例发现了很多新的空间使用方式与表现形式,即满足了现代文化建筑的一系列功能,又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现代文化建筑中找到回归本土的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1]陆元鼎,杨谷生.中国民居建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3]贾斯廷·哈德森.博物馆建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