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发掘并培养孩子的特长

2017-09-13刘律廷

妇女生活 2017年9期
关键词:小旗考级教练

刘律廷

主持人语:

前一段热映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讲述一位父亲培养两个女儿成为摔跤冠军的故事,给很多中国家长不少启示。如今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孩子们要报很多兴趣班,日程排得满满的,可大多数孩子在上兴趣班的过程中浅嘗辄止,缺乏将爱好发展成为技能的毅力,最终半途而废。其实想发掘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并不难,难的是陪孩子持之以恒地走下去,达到理想的高度。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发掘特长并尽可能地在成长路上走得更远呢?

《摔跤吧!爸爸》给我的启示

(王先生,40岁,工程师)

我儿子小旗6岁开始学游泳,每天放学后和我邻居家的孩子拼车去体校,两家家长轮流开车。从学校到体校10公里,训练2小时后再面对晚高峰的拥堵,晚8点才能到家吃晚饭。周六、周日的早上7点也要准时参加训练。

这对孩子来说不容易,对家长来说也是一种考验。儿子曾哭着说太累了,我们也曾想过放弃。我自己游得不错,小区里也有游泳池,但我发现孩子跟亲人学习时容易产生依赖心理,不像在体校那么自律,那么有荣誉感。

游了一段时间后,小旗除了学校的老师、同学外,又多了一个集体:教练和队友。体校不断进行遴选和分班,他常和更强大的队友分在一起。很多时候,他好不容易游到泳池边沿时,领头的队友已经游回来了……看到更有天赋或更加刻苦的孩子,他感到很受挫,曾不止一次灰心丧气,甚至装病逃避训练。我曾问他:“咱在家门口的泳池随便游一游,行吗?”他却一口回绝:“我要坚持!我可以成为冠军!”尽管嘴上这么说,但到了实际训练中,他又不够自律,有决心而无毅力。他因偷懒而被教练训斥,动不动就喊这儿疼那儿疼。在我们纠结时,一部名叫《摔跤吧!爸爸》的印度电影上映。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三点启示——

敢于做梦,给孩子定更高、更明晰的目标。

影片中的爸爸借助制定明晰的目标来帮助孩子克服惰性,强化优势,甚至把兴趣发展成为职业。“把女儿培养成世界冠军”是影片中爸爸的信念,像一句口号响彻整部电影。当女儿将沉甸甸的金牌拿到他眼前时,他说:“你是我的骄傲。”

反思我们的家庭,我们不指望小旗成为专业运动员,没奢望过他成为冠军。我们用“玩一玩、培养兴趣、不用那么拼”的态度来看待学游泳这件事。这种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旗,他“勇争第一”的斗志没能得到我们的激励与支持。

看电影时小旗很感动,甚至看到影片中的大姐姐获得冠军时还热泪盈眶。我意识到教育是灵魂唤醒灵魂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不能缺少激情与梦想。所以,我们也用“冠军”的梦想激励小旗,给他设立目标,要求他在年底的全省儿童游泳选拔赛中取得好成绩。

尊重教练,不在孩子面前怨天尤人。

影片中的爸爸天赋过人、意志惊人,然而年轻时时运不济,与冠军失之交臂。在培养女儿的过程中,他也屡屡受挫。他曾找当地体育部门的地方官员申请一笔资金,为女儿购买专业的摔跤垫,却遭遇冷嘲热讽。他在孩子面前不抱怨,而是用床垫替代摔跤垫,用彩笔在纸上画出正规摔跤比赛场的样子给女儿看。即使孩子遇到的教练“不可理喻”,他也不归咎于环境,而是脚踏实地地改变环境。

类似的情况我们也曾遇到。有段时间,游泳队新来的教练注重体能训练,忽视呼吸训练。小旗在游泳时体力跟不上,我认为是他没在呼吸时将肺里的二氧化碳全部排出。我跟教练沟通,教练很不耐烦。所以,我曾流露出对教练的反感情绪。小旗看到我不尊重教练,也越来越骄傲自大,不服从教练的管理。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停止了抱怨,寻找新教练的优点,以同理心去思考教练这么做的原因。我跟小旗说:“新教练有很多优点。比如教学手段多样,讲授平实易懂,经验和耐心都不错。他不但有游泳的技术水平,而且有教学的水平。”

小旗受到正面影响,渐渐地不再挑剔教练,训练过程中也越来越配合。私下里我将游泳经验传授给小旗,训练小旗按“吸一拍呼五拍”的节奏在心里默念:“吸、呼、二、三、四、五。”这种方法能让他游泳时有节奏地呼吸,使呼吸动作成为下意识的习惯。他逐渐养成了不在水中憋气的习惯,加之教练的体能训练很给力,他的进步特别快。

让孩子吃点苦,给孩子持续不断的激励。

在电影中,爸爸要求孩子吃苦,不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当听到教练要求女儿从55公斤级降到51公斤级时,他当即冲到女儿身边加以阻止,甚至对校长苦苦哀求:“她们唯一的错就是有一个疯狂的父亲。”

对比影片中印度小城镇的生活条件,我感觉中国的孩子太娇贵。生活的精致与过度的保护导致孩子的适应力和生命力脆弱。家长替代孩子做太多的决定,导致孩子缺乏心理应激能力和决策能力。其实,家长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天赋是一回事儿;以身作则地去坚持,在困境中舍得让孩子吃苦受累,指引孩子向目标不断奋斗,则是另外一回事儿。

我跟儿子沟通后与他约法三章,对装病、偷懒等情况制定惩罚措施。我鼓励他勤奋刻苦,并持续不断地激励他。

我们全市儿童游泳选拔赛前,小旗学校里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期终复习,但我们一次训练课都没落。他在比赛前夜突然发烧,几乎不可能再参赛,但我们仍然征求他的意见,他决定参加后我们就大力支持他,陪他参加了50米和100米仰泳比赛,并游完了全程。

虽然成绩差强人意,但作为一名小运动员,在关键时刻他没当逃兵。这场带病的比赛意义重大。当他在学业上遇到困难时,就会联想到自己曾带病参赛,立刻会自信满满。这种不怕吃苦的拼搏精神,对他的学业和人生都大有裨益。

自由散漫不代表“诗意和远方”

(孙女士,33岁,钢琴教师)

我的童年忙碌而紧张,在无休无止的练琴考级中度过。

升级为一个“懒妈”后,我信奉“放手让孩子玩耍”的观念,我认为随心所欲的“散养”和“放养”才能让孩子保持想象力和创造力。我的童年过得太辛苦,不想让下一代也过得跟我一样累。endprint

女儿薇恩从小喜欢音乐,我弹琴的时候她总来凑热闹,也要弹,但弹几下就跑一边玩别的去了。给她报各种早教班、兴趣班,我也都是抱着玩一玩的态度,基本上也都坚持不了多久就放弃了。薇恩5岁时要求跟我学琴,我就让她跟着几个同龄人一起学。她学了半年就不再喜欢,甚至不肯再碰琴,我也没有勉强。

小朋友们在刷题和练才艺的时候,薇恩仍在兴致勃勃地玩泥巴、逗小狗。上小学后,薇恩的学习成绩一直垫底。老师说她上课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我不想督促她“死记硬背”,又怕太差的成绩会损伤她的自信心。于是,我给她报了学校的合唱团,希望她在音乐方面找到自信心。

这时候,我惊讶地发现,当初跟薇恩一起学钢琴的孩子们已经技巧娴熟,而且对音乐兴致勃勃。一直没有“考级概念”的薇恩,反而注意力不集中,一会儿抱怨训练太枯燥,一会儿吐槽乐理太无聊。我反思,为什么我家女儿的兴趣没有在“自由放养”中得到发展,反而是那些给孩子提供系统化训练,激励孩子去实现一个个考级目标的家长们,有如此丰厚的收获呢?

一本名叫《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书给了我答案。作者贾雷德·戴蒙德描述他看到非洲新几内亚的小孩子能在森林里搭建临时居住地,他觉得他们的智商不比美国白人差,但当这些孩子来到美国后,他们的机警变成了呆滞。有人因此引申说,对孩子最好的教养方式,是由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不能一厢情愿地“散养”或“放养”。联系薇恩的实际情况,我意识到,那些功利性很强的艺术学习是错误的,逼着孩子为自己圆梦的家长是错误的,像我这样“盲目放养”的家长也是错误的。时代对孩子们的要求,应与时俱进,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必须让孩子守纪律,有约束。最重要的是,应该给孩子自由的心灵和丰富的情趣,但这并非等同于任凭他们自由散漫,还自欺欺人地说这是“诗意和远方”。

去年暑假,薇恩又对芭蕾舞产生了兴趣,央求我给她报班。这一次,我改变了从前随性草率的态度,跟薇恩好好计划暑假的安排。在补习主科所需要的固定时间之外,再排出芭蕾课的时间。我提出两点要求:第一,要跟着兴趣班的其他孩子进行考级,作为对自己的一种督促;第二,要在补习主科和做作业的时候,集中注意力,设定阶段性目标并努力达成。

此后,薇恩不再将“学习芭蕾”当作玩一玩的消遣。学了几个月后,她就在老师的帮助下考了一级证书。对她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鼓励和荣誉。在兴趣班,老师使用积攒印章兑换礼物等方式激励孩子。薇恩说:“这礼物有什么了不起,我家也有!”我引导她:“小礼物记录着你的努力与成长,是非常宝贵的!你要努力赚噢!”我将薇恩练芭蕾获得的奖品、考级证书及演出照片都放进客厅的陈设柜中,激励与纪律双管齐下,薇恩不但学芭蕾进步很快,而且文化课的成绩也有所进步。

假如今后薇恩恢复钢琴学习的话,我会如法炮制。因为我已经深刻地意识到,设定目标并不断激励孩子去实现目标的重要性。家长如果只是一味放纵,任凭孩子浅尝辄止,还希望孩子在某方面出类拔萃,那恐怕是痴人说梦。

培养特长“走出舒适区”很重要

(黄教授,儿童心理学家)

越来越多的家长看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愿意为此投入时间与金钱。但我们常会看到两种极端:一种是过于功利,看重演出、考试、比赛、考级的成绩;另一种是过于散漫,任凭孩子自由选择、浅尝辄止。

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聪明的父母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让孩子锲而不舍、奋斗拼搏,在某方面有所成就;又让孩子保持自由的心灵和健康的身体,享受兴趣爱好所带来的幸福感。所以,教育学家们提出了“儿童的兴趣爱好需走出舒适区”的观点。

首先,依照舒适区理论,我们可以将孩子发展兴趣爱好的过程分为舒适区、挑战区和恐惧区三个等级。

在舒适区,儿童完全依从内心的渴望去学习,没有太多的纪律和约束,虽处于心理舒适的状态,但进步缓慢;在挑战区,儿童感到学习有一定难度,虽有某种程度的不适,但跳一跳还能够得着;到了恐惧区,过高的目标和过重的负担让孩子感到严重不适,力不从心。

可以说,儿童的理性生活状态,是更多地待在舒适区。但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其理想状态是待在挑战区,偶尔回到舒适区。第一个案例中的小旗,就是在舒适区和挑战区之间徘徊,而他的父亲则睿智地选择把他推向挑战区,激励他获得更大的进步。第二个案例中的薇恩则待在舒适区不肯出来,一旦被家长或老师推到挑战区,就想要逃避,甚至丧失兴趣。

所以说,父母要对孩子的天赋、爱好和兴趣进行积极的观察、培养和评估。家长们给儿童安排各种环境,让他们既能在舒适区里让兴趣爱好得以充分发挥,又能经常进入挑战区。家长们要牢记,没有挑战区的培养是无效的培养。随着孩子特长的发展,昔日的挑战区可能变为舒适区,昨天的恐惧区也可能成为今天的挑战区。与时俱进、不断评估,才能给孩子量身打造合理的目标,提供最佳的资源。

其次,孩子要跳出家庭局限,借助各种资源,从外界汲取养分。

在原始社会,部落里的成年男性们经常聚集起来教授男童们捕猎技能;在西方社会有一句箴言说:“要举全村之力,养好一个孩子。”这种理念对于以独生子女居多的中国家庭而言,特别值得借鉴。一个家庭的视野难免狭隘,资源难免有限,更多的家庭进行合作,就容易突破限制,取得多贏。

案例中的王先生很会游泳,然而他发现孩子跟亲人学习时容易产生依赖心理,不像在集体中那样能激发出自律性与荣誉感。所以,他宁可付出更多的时间接送孩子去游泳队训练。当他与教练出现分歧时,他愿意尊重并服从教练,始终信赖集体对孩子的培养。

在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中,孩子们从小就有学习的同伴。事实证明,越是年幼的孩子,学习上越需要同伴之间彼此激励。“协作育儿”和“组团上兴趣班”的理念如今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彼此熟识的家长为孩子量身定制课程,聘请私教的现象也越来越常见。

兴趣都是培养出来的,家长要培养孩子多方面的爱好与特长,不要过早地设定“举重世界冠军”“绘画大师”等过于具体的目标。相反,我们要培养孩子成为博闻强记、有趣有料的人。

再次,父母要持续不断地设置目标,激励并帮助孩子完成目标。

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对来自600多所学校的4000多名孩子进行了长达7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受到家长和老师悉心指导、持续鼓励的孩子中,有74%的人16岁以后仍在继续接受教育,而没有受到鼓励的孩子中,这一比例只达到66%。其中,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对中等成绩的孩子影响尤为显著。他们当中受到鼓励后有64%的人获得A等成绩,而没有受到鼓励的只有52%的人获得A等成绩。

特长的培养应该不断攻坚克难,不断去挑战孩子的能力。帮助孩子经常经历那种“跳一下才能够得着”的成功,是家长的责任。只有不断被激励,孩子的适应力与理解力才能不断得到提升。在这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家长也要不断调整,超越已有的经验,不一味追求认同与享受,陪孩子去经历挫败并吃苦,孩子才可能获得最好的成长。

〔编辑:冯士军〕

脑筋急转弯答案

1. 热胀冷缩

2. 不坐车

3. 躺在手术台上的人

4. 先有男人,因为男人叫先生

5. 被火葬时

6. 他是化妆品推销员

7. 电脑死机

8. 铁轨

9. 水

10. 弹药运输车上

11. 他是乐队指挥

12. 答的是判断题

13. 玩石头、剪刀、布的时候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旗考级教练
和王安石一起过年
全国美术书法考级辅导教材编纂研讨会在褚遂良书画院顺利举行
犀利的机器人教练
睡着了
抄作业大王
加油
邋遢博士的奇妙发明.美妙时光床
你是如何面对失败的
Just for 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