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发展研究
2017-09-13何瑞芳
何瑞芳
摘要:“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本质上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实现在线化、数据化。作为信息生产力,“互联网+”在与农业发展的融合过程中,逐渐成为现代化新型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首先分析了互联网与农业融合的背景与涵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未来农业发展的三个关键环节:农资供应服务平台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市场推广。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发展;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4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3.023
1“互联网+农业”的涵义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阶段,也就是所谓的“新常态”,制约农业发展的诸多挑战日趋严峻:農产品产能过剩、农业生产成本日益高涨、农产品价格遭遇价格“天花板”、耕地和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系统受损严重、环境承载力逼临极限、农产品有效供给压力激增、农村老龄化问题突出等。当前,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效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是我国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互联网+”利用互联网中的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工具,以信息生产力为发展引擎,以创新驱动为发展方向,带动传统产业发展方式深刻变革。“互联网+农业”是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中的重点领域。“互联网+农业”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全面融合应用的过程,即“信息化+农业”,具体表现为对农业生产、流通、经营与销售等各环节的优化重构。随着信息技术爆炸性的发展模式,信息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超过了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结合催生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引擎,打造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与新业态。
2“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发展的三个关键环节
“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使得传统农业呈现出规模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新市场特征,这些特征又集中体现在产业链发展的三个关键环节:农资供应服务平台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市场推广。
2.1农资供应服务平台化
在农业产业链发展的上游,农资是农业生产的起点,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投入和基础,将互联网思维导入农业产业链条的农资供应环节,实现农资供应的平台化,无疑为保障农资供应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
随着我国正在经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农业生产对农资投入的消费在不断升级,对农资供应环节的服务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这些现实需求迫使农资供应商必须转变服务理念,吸收互联网的理念和技术手段,由传统的纯粹生产制造商或者销售商向以平台为中心的综合服务商转变。就种子、农业机械与零件、肥料、农膜、农药、兽药等农资产品而言,产品准化程度较高,可通过构建网络平台实现农资供应的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新型业态。在这一背景下,2015年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田田圈、云农场、农商1号等电商企业纷纷以平台为抓手,探索农资供应服务的新模式。农资企业通过平台一体化服务的构建,努力实现农资生产商、供应商与农户之间的“去中介化”。而农资产品的需求者也可以借助电脑终端、手机移动设备终端,通过操作农资供应软件应用与农资供应商实现直接对接。
2.2农业标准化生产
从产业链中游来看,以往传统农业中,农产品生产规模小与分散化制约了农产品的标准化;农产品分类、分级、包装材料和包装方法等缺少统一标准;标准化的编码技术应用范围太窄,农产品在加工、存储和运输环节成本居高;农产品生产环境、农药残留等质量标准亟待提高。而“互联网+”切入农业生产领域环节,将极大推动智慧农业发展进程,在更高的技术层面来解决农业生产规模、生产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产品价值实现等问题。互联网在农业生产标准化过程中的作用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2.2.1农业智能化生产
伴随“互联网+”行动中,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必然是智能化,在农业生产的育种育苗、生产环境管理、农作物栽种和农业科技设施等环节,表现为操作程序化、软件数据参与化和智能化,实现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管理技术的标准化。利用传感器实时记录和采集农作物生长环境数据(如:农田土壤的温湿度、pH值、空气的湿度和光照强度等)和农作物本身生长数据(如:农作物高度、间距、营养元素含量等),根据不同农作物的最佳生产环境需求,组建专家数据库设置农作物生产指导参数值,如最佳土壤湿度、最佳灌溉周期、最佳除虫时间点、最佳收获时间等。借助人、农作物和工具三者构建的物联网智能系统设备进行精确定位处理,真正实现“智能化农业生产”。
例如2017年在广西科技会展周南宁会展中心展示的一款“种田神器”,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精准结合,可以将布置在农业种植区的各种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传至云端,生产者再借助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获取数据进行远程决策,这一技术系统已经应用到我国40多万亩种植基地。此外,如奥科美公司推出的“义田农场云”构建了全国最大的农场管理网络系统,覆盖3000多家农场,分布在32个省、近1000多个县的2000多亩经济作物区的统一管理,通过使用先进的农场云技术管理、生产、采收和销售,打造新型有机农业生产。
2.2.2绿色、生态和安全的农产品生产
近年来, 随着“瘦肉精”、“塑化剂”、“地沟油” 等食品安全事件不断曝光,举国民众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而“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的现代农业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生产绿色、有机、安全的农产品。借助移动通信、智能终端等互联网平台优势技术,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识别、归类、分析实现预警提示,构建“农产品安全监测信息管理平台”和“农产品安全应急联动机制”。
2.2.3农产品流通模式升级endprint
农产品传统流通渠道从种植户到终端农产品消费者,流通链条太长。这会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流通成本居高不下;二是信息传导速度过慢,产品品质难以保证,农产品安全风险较高。成本方面,农产品的生产者是市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但是生产者的收益却远不及中间流通环节利润,这一点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格。农产品安全方面,产销分散性的特点使得流通环节难以有效监管和产品追溯。要实现真正高效的产销对接,突破标准化农业发展的枷锁,必须建立智能型的产业物流配送系统。在“互联网+农业”行动框架下,农产品流通新模式体现为:以网络为平台,将流通环节各主体汇聚平台上,如批零平台联盟、外延农产品种植基地平台和标准化菜市场平台等;以网络为链条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产品追溯系统,从标准化农业种植、养殖企业经由专业化配送环节、专业批发市场到标准化菜市场和标准化超市构建食品安全体系。这些新型流通模式的出现彻底实现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升级转换。
3農产品市场推广
从农业产业链下游来看,农业市场传统营销模式存在营销渠道过度单一、市场信息不透明、交易效率低等问题,随着“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的稳步推进,互联网带动的农产品市场推广从多个角度深入改变农产品营销渠道,增强消费者的用户体验,实现放心消费和个性化消费主导的生产与消费的一体化。互联网在农业市场推广过程中作用体现。
3.1打通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通道,改变信息不对称现象
传统农业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问题显著,一方面,用户需求的变动不能及时有效传递至农户终端。另一方面,农户信息闭塞,对市场反应迟钝,农产品滞销。互联网信息技术集中农业产品供求信息资源同时带动信息透明化,将极大增强农产品供应决策的有效性。而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需求也发生的极大的变化,单纯的产品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体验需求。互联网背景下,围绕终端农产品的体验营销是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需求的必然之路。信息技术功能则在满足用户个性化体验需求打通用户和农户之间的信息道路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消费者的需求痕迹遗留在消费者的移动终端接入农产品市场平台的行为和数据中,借助互联网工具的大数据分析功能可以精确地锁定消费者的需求习惯和偏好,提升交易效率。
3.2开拓全网覆盖的销售渠道模式,实现精准营销
传统农产品营销渠道存在规模小、碎片化和层次多的特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农户对单一营销渠道依赖过重。互联网+行动下的农产品营销模式可以通过跟踪用户的消费习惯数据,细分农产品市场,有针对性的构建网络营销渠道。像时下流行的微博营销、网红营销、O2O平台营销、搜索引擎营销、体验营销等多样化营销模式。这些多样化营销渠道的推出在开拓交易空间和提升品牌效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结论
“互联网+”背景下各种信息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在农业产业链条的各环节,终将助力新型农业发展进入“高铁快车道”。
参考文献
[1]刘丽伟, 高中理. “互联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基于农业产业链视角[J]. 世界农业, 2015,(12):18-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