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气神

2017-09-13侯德泉唐亚阳

文化软实力 2017年4期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侯德泉 唐亚阳

[提 要]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内含着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气神之间的逻辑关系。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使各种文化资源内聚为精神力量,发挥其魅力,从而增强文化软实力。5000多年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自信具有厚重的历史底气;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自信具有高远的政治底气;中华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传统,广泛而理性地吸纳、融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使我们的文化自信具有壮阔的创新底气。民族精气神作为一种彰显的文化软实力,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得以凝聚。

[关键词] 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气神

[作者简介] 侯德泉: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政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唐亚阳:湖南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思想逐步展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201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他在同人大代表、政協委员共商国是时特别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

本文试分析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所内含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气神之间的逻辑关系,认为民族精气神作为一种彰显的文化软实力,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得以凝聚。

一 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前提

从世界近代以来大国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来看,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大国的崛起及其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综合国力得到快速增强,也使中国进入到一个新的战略时期,即文化软实力发展相对滞后的制约越来越凸显。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是文化软实力,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摆到“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可启发我们进一步探讨。文化成为国家软实力的可能性在于“能发挥魅力”。没有文化必然没有文化软实力,但这并非意味着文化本身就是软实力,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就必然具备相应的软实力。文化能发挥其魅力,转化为软实力,还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是文化的实质价值和人们(文化的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自觉自信。现实存在的一定文化都有其价值,都具有历史传承性和时代变革性,都可能在交流互动中借鉴、吸收他者因素而获得发展,都可能通过积极传播或借助有效载体来体现其吸引力和影响力。这些可能性都以文化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条件,而文化自信则是文化主体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前提。

从本质上说,文化自信产生于广泛的跨文化交往、交流、碰撞乃至冲突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一定的文化主体发自内心对自身文化的肯定和确信,以及对其表现出来的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信心和自豪感,即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自我认同超越了跨文化交往中自卑、束缚与自负、排斥这两个极端,是可贵的;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心理过程,其自主性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气神和洋溢的热情,又是可爱的。

自信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必须以文化自信为前提。如果人们对自己所处其中的文化缺乏认知和信心,对自身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缺乏足够的信念,这种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力必然会大为削弱,更难以持久。文化软实力重在建设、提升,必须通过坚定文化自信以增强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反过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又会增强人们对自身文化的信心。坚定文化自信与提高文化软实力互为前提,相互促进。

中国综合国力提升中国软实力与硬实力的不平衡性发展表现在两个向度上当代中国倡导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倡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我们的文化自信集中表现为对这种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充分认同,表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念,表现在坚持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对其他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的理性态度和开放胸襟。坚定这种文化自信,就可以使中华文化充分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石,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其科学性、人民性、时代性、开放性内涵特质凝聚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价值追求和思想智慧,显示出一种文化自信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夯实道路自信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行动指南,但理论自信必须有文化自信的底蕴和浸润,才能返本开新、充满活力、创新发展。任何制度都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其有效运行的根本条件在于人们对它的文化认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赖于广大人民的高度认同、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心。坚定文化自信,可以说就是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成为一种文化并使人们从内心深处信守和珍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这样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文化建构。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以充分的自信力营造出一种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为价值导向的文化生态环境,引领社会风尚,提升文化境界,以此涵养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使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获得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之源。

二 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

文化要展示出魅力、体现软实力,必须具备一定的价值品格并能得到人们的情感认同。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优秀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价值理念符合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要求,能指引人们有效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坚定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

“5000多年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使我们的文化自信具有厚重的历史底气。文化自信从何而来?诚然,我们可以从现实中发展建设的成就、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增强等多方面获得自信的底气,我们也理应为之感到自豪。事业成功带来自信,自信有助于事业成功,但作为更为深层的文化自信,从根本上来自民族文化命脉中传承而来的理想信念。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把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止于至善的的理想追求、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等文化基因注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本源。“中国历史上有王朝危机、政治危机,但从来没有发生过文明危机”。

到了近代,面对西方殖民主义的侵凌,功利主义的思维逻辑曾使人们对待自身文化因事业成败、国力盛衰而徘徊于自大与自卑之间,这是文化自信的缺失。文化自信需要“根”与“魂”,无根浮萍似的文化哪来自信?当今时代,以我国作为发展中社会主义新兴大国的国际地位为背景,中国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交织激荡中仍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某种内敛性或“守势”,但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坚持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只有将自信牢固地建立在对理想信念执着坚持的基础上,才能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愈挫愈勇,才不会因一时挫折而自暴自弃,也才不会因遇“盛世”而自大封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有着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追昔抚今,我们可以从一脉相承、世代坚守的精神追求中获取源源不断的文化自信正能量。

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自信具有高远的政治底气。由于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与消极性交融共生,其积极方面自身无法否定消极方面,因而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必须有强大的、先进的文化血液注入和指导。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吸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在近现代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创立的新型文化形态。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将“革命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点概括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论述了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革命文化作为革命斗争实践的文化结晶,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代表,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邓小平曾概括革命战争中发扬了五种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承续了传统基因的革命文化作为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的文化自信增添了亮丽的光彩。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倡导和建设,已形成关于文化性质及其发展方向、方针、原则、目标等完整表述。按照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规定,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解决现实问题、助推社会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长于广袤的中国大地,既全面渗入了民族文化的精华,又充分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特质,其精髓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于西方“普世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是中国历史文化、思想道德、精神追求的升华,是中国道路、中国理念、中国意志的凝练。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还有很多精彩的论述。比如,他说“从某种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營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中国共产党以对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高度自觉,在现代化进程中通过重建社会理想建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作为当代中国人民魂之所系、行之所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定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振兴和文化自觉、自信的构建上发挥积极的作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必然与人们思维习惯、能力和方式相衔接,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思想道德资源必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以时代精神激发传统活力,以传统因素深化时代内涵。

中华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传统,广泛而理性地吸纳、融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使我们的文化自信具有壮阔的创新底气。文化自信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与他者交流、对话的结果。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越是自信,就越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越能够在同外来文化的互动交流中得到丰富发展。“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具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传统。”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智慧,使中华文化生命之树长青,并对人类文明进步不断做出贡献。吸收外来文化,贵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重在实现中国化、本土化。在五千多年连绵不断地文化传承和因时因势变革创新中,中华民族积累着自信,汇聚着力量,创造着新的辉煌。

三 民族精气神: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凝聚

古人云:“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在中医学概念中,“精”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原,“精者,身之本也”(《黄帝内经》);“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动能,“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神”是生命活动的表现或精神意识活动的总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黄帝内经》)。此三者浑然一体,互相依存,互相转化,成为人之三宝。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中国共产党人把“精气神”内涵提高到更高的境界,赋予了全新的时代意义。毛泽东有一句名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邓小平也曾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强调“文化软实力事关民族精气神的凝聚,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

生而为中国人,就应该有中国人自立于天地的精气神,就应该有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意志、风格品质和精神气质。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不同社会层面、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中有着具体的历史内涵,在当代中国总体表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精神以及积极向上向善的公民道德风貌。民族精气神作为一种正能量,就是要用共同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用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用向上向善的公民道德风貌引领社会风尚。

民族精气神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集中彰显,而文化软实力又以文化自信为重要前提,提振民族精气神就必须建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的过程,文化自信只能通过文化的延续而在历史演进中得以实现。因此,我们只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坚持文化自信,才能在此基础上坚定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中国精神,使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尽显浩然之气,振奋全民族的精气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社会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汲取传统文化中诸如“天下为公”、“和而不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之精华,有助于在全社会巩固和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力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记》“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表现出来的高远追求和思想境界有口皆碑,爱国热情与忧国情结于一体,修身立命与入世报国相结合,爱国主义传统内涵丰富又可歌可泣。中华民族绵延发展数千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始终是激扬的主旋律,始终是把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进入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不断培育、积累、铸就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儒学为主要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重视“因时达变、推陈出新”,锐意变革、革故鼎新。改革创新精神作为中华民族血性中深沉的禀赋,始终是激发我们在新时代不断进取的原动力。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之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儒家重“人道”,讲求修身立德、仁爱守礼、德治民本、尊师重教;道家重“天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其思想精髓已渗入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教育涉及多方面,最重要的是教育如何做人,如:“爱子,教之以义方”(《左传》);“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其中的时代价值,激励广大人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着力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优秀传统文化自在地流淌在中华民族历史之长河,只有通过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觉、自信,才能从中充分汲取滋养。文化自信以文化自觉为起点。据费孝通先生的理解,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其特色及来龙去脉。只有通过多元文化间的对话,在了解自己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人类学的跨文化比较,才能获得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

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各方力量,提振中华民族精气神。

坚持文化自信,既要批判文化虚无主义,也要反对文化保守主义;不仅要谨防来自外部“文化帝国主义”的冲击,更要抵制内部各种文化激进主义的伤害。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其基本原则是按照时代要求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系统整理、深入挖掘、有效保护传统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增强文化传播效能,综合运用各种传媒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探究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文明的会通点,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对优秀传统文化从内涵实质到表现形式进行必要的拓展和提升,使之合乎时代进步要求,充满新的生机,焕发新的气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了七项重点任务,即深入阐发文化精髓、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融入生产生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从凝聚民族精气神的角度来看,尤其要重视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培养既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又有現代科学精神和文明风貌的一代新人。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