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硝唑在阴道炎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
2017-09-12姜丽
姜丽
【摘要】 目的 探讨阴道炎患者应用奥硝唑的治疗效果, 并且分析其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130例阴道炎患者, 按照随机字母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65例。对照组应用克林霉素磷酸酯栓治疗, 观察组则是采用奥硝唑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CD3+、CD4+、CD8+T、CD4+/CD8+)以及细胞因子( Th1 类细胞因子 Th2 类细胞因子) 的水平。结果 用药后, 观察组65例患者中痊愈32例, 显效15例, 有效16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6.92%;对照组65例患者中, 痊愈20例, 显效12例, 有效23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84.62%;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测定可知, 治疗后, 观察组的外周血T淋细胞亚群 CD3+、CD4+、CD8+T、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因子Th1中白细胞介素(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NF-γ)水平高于对照组, 而细胞因子Th2中的IL-4、IL-6 和 IL-10 水平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甲硝唑治疗阴道炎的临床效果好, 且对外周血T淋细胞亚群以及细胞因子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奥硝唑;阴道炎;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5.088
正常的健康女性阴道对于病原体的入侵有自然抵御的功能, 阴道酸碱度保持平衡, 当酸碱度被破坏之后病原体入侵, 阴道菌群的生态平衡被打破, 则形成妇科常见的阴道炎症。阴道炎(vaginitis)在临床上分为细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等[1, 2], 本文分析奥硝唑在阴道炎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择取2015年6月15日~2016年12月15日收治的130例阴道炎患者, 患者均为女性。按照随机字母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6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0~55岁, 平均年龄(35.54±7.98)岁;病程0.25~1.5年, 平均病程(8.74±3.14)年。观察组患者年龄19~56岁, 平均年龄(37.50±8.55)岁;病程0.27~1.48年, 平均病程(7.96±3.28)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入选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①患者均经过阴道分泌物检查、临床症状判断等确诊为阴道炎[3];②所有患者自愿参加本次医学研究, 签署知情同意书;③研究没有违反医学伦理学要求。
1. 2. 2 排除标准 ①排除妊娠患者;②排除合并其他严重性躯体疾病患者;③排除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 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4]。
1. 3 方法
1. 3. 1 对照组采用克林霉素治疗。选用昆山培力药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栓, 国药准字 H20080810, 规格:0.1 g, 按照克林霉素计算。用药方式为阴道给药, 清洁外阴后每晚置入阴道1枚克林霉素磷酸酯栓剂, 连续使用1周观察疗效。
1. 3. 2 观察组采用奥硝唑治疗。选择中国药科大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奥硝唑栓(瑞申), 国药准字H20060377, 用法亦是阴道给药, 每晚睡前置入阴道深处, 连续使用1周。所有患者用藥期间禁止性生活, 疗程结束后定期复诊。
1.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疗效评定标准:痊愈:患者用药症状消失, 检查均呈阴性;显效:症状明显改善, 阴道分泌物胺试验、阴道涂片线索细胞呈阳性, 但pH值呈阴性;有效:症状有所改善, 阴道分泌物胺试验、pH 值呈阳性, 阴道涂片线索细胞呈阴性;无效:症状无变化, 检查均呈阳性。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5]。治疗后取空腹静脉血检测T淋细胞亚群以及细胞因子水平[2]。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用药后, 观察组患者中痊愈32例, 显效15例, 有效16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6.92%;对照组患者中, 痊愈20例, 显效12例, 有效23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84.62%;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经过测定可知, 治疗后, 观察组的外周血T淋细胞亚群 CD3+、CD4+、CD8+T、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因子Th1中IL-2、TNF-α、INF-γ水平高于对照组, 而细胞因子Th2中的IL-4、IL-6 和 IL-10 水平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阴道中有正常的阴道菌群, 一旦阴道菌群之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 就会为致病菌的滋生创造条件, 从而逐渐形成阴道炎症[6, 7]。T淋巴细胞是具有免疫活性的T细胞, 它经过外周血的循环能够发挥自身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而细胞因子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质, 也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还可以促进细胞生长[8, 9]。总体来说T淋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能够反映患者自身免疫力的变化。文章分析了应用奥硝唑后的总体有效率, 以及对影响T淋细胞亚群、细胞因子作出分析。endprint
奥硝唑栓广泛应用于阴道炎的治疗, 尤其是应用于细菌性阴道炎, 它是一种抗厌氧菌的药物, 其优势有:药物起效迅速、患者吸收好、半衰期长。药物机制是抑制厌氧菌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来达到遏制其生长的目的, 有明显的杀菌作用[10, 11]。克林霉素磷酸酯在患者体内的留置时间长, 可以有效杀死多种致病菌, 维持阴道的正常酸性[12]。两种药物作用于阴道炎均有效果。临床有学者研究, 认为T 淋巴细胞亚群介导的免疫功能异常可能是阴道炎发病原因, 而Th1/ Th2 细胞因子的比例失衡与阴道炎亦有关联[13]。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用药后, 观察组患者中痊愈32例, 显效15例, 有效16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6.92%;对照组患者中, 痊愈20例, 显效12例, 有效23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84.62%;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测定可知, 治疗后, 观察组的外周血T淋细胞亚群 CD3+、CD4+、CD8+T、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因子Th1中IL-2、TNF-α、INF-γ水平高于对照组, 而细胞因子Th2中的IL-4、IL-6 和 IL-10 水平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应用甲硝唑治疗阴道炎的临床效果好, 且对外周血T淋细胞亚群以及细胞因子有一定影响。本次研究病例过少, 还需随访、大量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玉先, 罗伟文, 李水彬, 等. 脑出血患者 38例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 实用医学杂志, 2005, 21(13):1441-1442.
[2] 严健, 原永明, 张舒, 等. 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在肿瘤患者外周血中检測的临床意义. 检验医学, 2013, 28(10):901-903.
[3] 乔治, 李荣, 徐迎新, 等. Th1/Th2及Tc1/Tc2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漂移及意义.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 17(12):1238-1240.
[4] 杨庆珣, 王丽珍, 陈小波, 等. 霉菌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意义. 社区医学杂志, 2016, 14(24):33-35.
[5] 叶旭星, 何钦, 徐斌, 等. Th1/Th2平衡与胃癌前病变危险因素及病理积分相关性分析. 中国现代医生, 2016, 54(5):1-3.
[6] 张艳霞. 奥硝唑栓联合克林霉素磷酸酯栓与单纯奥硝唑栓阴道给药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外医疗, 2017, 36(5):18-20.
[7] 朱波, 余其凤. 奥硝唑栓和克林霉素磷酸酯栓联合阴道给药治疗37例细菌性阴道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医学创新, 2013(35):89-90.
[8] 谢丽芬. 奥硝唑栓和克林霉素磷酸酯栓联合阴道给药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的疗效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8):503-504.
[9] 余丽容, 罗新武. 克林霉素磷酸酯栓治疗75例细菌性阴道病的疗效评价. 医学信息, 2014(10):72-73.
[10] 陈青华, 张玲, 吕倩灵, 等. 替硝唑联合克林霉素治疗细菌性阴道炎临床疗效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 16(22):
5166-5168.
[11] 张玲, 陈红艳. 甲硝唑与克林霉素联合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的疗效研究.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 3(30):6061.
[12] 曹京敏, 郭欣娜, 韩映雪. 研究奥硝唑分散片联合保妇康栓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的疗效.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2(19):3835.
[13] 陈晓红. 霉菌性阴道炎采用制霉菌素治疗的临床价值. 中国社区医师, 2014, 30(3):52-53.
[收稿日期:2017-05-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