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行业学院的定位与展望
2017-09-12徐正兴顾永安
徐正兴?顾永安
摘 要 在产教融合发展战略背景下,行业学院是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自觉实践与可靠载体。定位上,行业学院必须明确顶层设计,厘清定性、定向和定型的根本性问题,坚守“教育共同体”“办学行业化”和“全面应用型”。从发展趋向看,行业学院还要进一步探索有效的發展路径,即加强校地合作,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模式;定向回归行业,充分发挥行业育人价值;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完善协调共享机制。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行业学院;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2-0048-05
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地方本科院校的核心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中坚力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人才作了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的分类,首次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并指出“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1]。21世纪初,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大多是建设“学术型”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则有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开始了“应用型”大学的探索,积极培养应用型人才。潘懋元认为,“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特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等。”[2] 结合国际经验,应用型人才主要由应用技术类大学培养。国外应用技术类大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合作密切,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注重应用性,培养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美国“相互作用大学”[3]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并谋求共同利益,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顺应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
显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同于学术型(研究型)和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按照国家高等教育整体结构调整及人才分类培养的主导性意见,地方本科院校必须高度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合理创新、有效实践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以顺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办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要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这类人才“同时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跨学科或行业的视野或思维、精通某一行业的专业知识并能够解决该行业的具体生产问题”[4]。“行业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不仅传承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优势,而且彰显了高等教育自觉实践“产教融合”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和功能价值。
一、地方本科院校行业学院的内涵
(一)产生渊源:基于合作教育的自觉实践
在转型发展的进程中,地方本科院校主要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学校和企业通过“订单培养”“嵌入课程”“定向冠名”等合作教育模式,共同致力于培养专业素养好、动手能力强的本科生。“十二五”以来,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在原合作教育的基础上,开启了“行业学院”的创新与实践。行业学院是学校与行业、行业中若干企业合作建设的以新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旨在为行业培养各类专门人才[5]。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该校将区域支柱产业(行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主动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或独立设置了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集成式、综合性办学机构,如光伏、国际服务、电梯、汽车、服装、旅游、金融等多家行业学院。龚放认为,常熟理工学院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特别是行业学院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在走有中国特色的“创业型大学”之路[6]。显然,常熟理工学院的“行业学院”就是该校顺应转型发展大局、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创新实践。
行业学院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自觉实践,也是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然产物。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为了又好又快地发展,从自身的办学实际出发,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建,谋求新的发展特色,行业学院就是高校在缺乏行业背景的情况下自觉强化行业特色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产教融合”发展战略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必然要深入、系统地借助“外部力量”打造新的发展空间,行业学院的创新实践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基础上的深度合作、全面合作,有利于彼此的共赢和共进。
(二)基本特征:顺应社会需求的深度变革
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的行业学院总体运行状态良好,在顺应社会政、产、学、研、用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推进了自身的深度变革。首先,行业学院实现了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与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一脉相承。地方本科院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重点产业趋向,将推动自身发展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调配学科资源、重构专业布局。可以说,每个行业学院都是一个专业群与一条产业链的相互对接、彼此渗透。其次,行业学院实现了高等教育与地方产业的协同发展。以行业学院为办学平台,合作共建的广度与深度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地方本科院校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与政、产、学、研、用等共建顺应地方经济社会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的行业学院,初步形成了以学校“四引”(引资、引智、引产业政策、引行业标准)和地方“四获”(获经济效益、获科技文化服务、获职业培训、获后备人才)为特征的互利、互补。
总体上,行业学院实行“理事会”制度。成立初期,行业学院基本都挂靠在传统的二级学院。按照高等教育规律,日常运行由所挂靠二级学院统筹,教学管理相应的人事、财务、软硬件设施等不单独运作,学生规模也可根据市场导向调整,专任教师以原专业师资为主同时根据需要聘请校外兼职教师。但是,行业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二级学院领导班子并无决策权,必须通过校地、校企广泛参与的“理事会”商议决断。基于此,行业学院的发展速度快、运行效率高,还节约了办学成本。
(三)功能价值:实现学校、企业、家庭的共赢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智力源和生力军。地方本科院校行业学院贴近产业,所设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布局相对接,具有极佳的发展前景。endprint
通过建设行业学院,地方本科院校提升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因为参与合作的行业企业在教学管理方面的介入,行业学院的学生赴上市公司、龙头骨干企业见习、实习的比例远高于其他非行业学院学生,获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等指导的机会多。以常熟理工学院电梯工程学院为例,合作企业分四年投入400萬元用于学院建设、选派专家讲授专业课,并为学生教学实习、教师科研创新等提供便利。电梯工程专业2015届333名毕业生的年终就业率为 100%。其中,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占 79.37%,升学率为 7.51%,就业质量高。行业企业通过行业学院的平台,以较少的投入获得了优质的“回报”——应用型行业人才。行业人才是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行业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强,已基本掌握业务知识与技能,入职后,他们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期短,可以很快兑现成经济效益、甚至创造新的价值。等于说,在行业学院的学习实践成就了企业所需要的合格员工。同时,企业还可以优先获得行业学院的科技文化服务、职业技能培训等。大学生的家庭,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行业学院的建设,但却是受益者,因为那些家庭不用再担心子女的就业问题。
实践证明,地方本科院校行业学院与区域行业企业需求适销对路的运行模式正在持续发酵,作为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基本职能的新载体,行业学院不仅引领了转型发展、扩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而且促进了学校与区域的协同发展。
二、地方本科院校行业学院的定位
从发展趋势看,地方本科院校已有的行业学院正在快速发展,新的行业学院也在积极酝酿。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为了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首要任务是明确顶层设计,厘清定位问题。行业学院的顶层设计是其建设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要清晰凸显自身的性质、目标与类型,因此,行业学院定位的关键在于解决“定性、定向和定型”的根本性问题。
(一)定性:教育共同体
地方本科院校成立行业学院,一般都采用与地方行业内优质企业合作共建的模式,表现为凝聚政、产、学、研、用的优质资源,指向培养应用型行业人才。这就意味着,地方本科院校建设行业学院不仅是自己的任务,而且也是其他共建单位的需求。马克思指出:“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7] 行业学院,作为由校地、校企多方参与合作的教育机构、项目平台,必然是一个教育共同体,各方以人、财、物等不同形式支持行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谋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学院归属看,合作共建的行业学院仍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二级学院,与高校自身“公办”或“民办”的性质保持一致。从存在形态看,行业学院至少具有虚拟与实体两种。虚拟类行业学院比较常见,指挂靠在某二级学院,人、财、物也与之共享,无独立行政区域的虚拟机构;实体类行业学院相对较少,是指独立设置的办学机构,其师资、学生及硬件设施均相对独立,有固定的办学场馆。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目前实体类行业学院只有“汽车工程学院”。从办学目标看,行业学院办学必须指向有效支撑行业发展,以应用型行业人才培养为主,兼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就是说,地方本科院校行业学院要使自身与地方行业企业成为“教育共同体”,彼此支撑、合作共赢。
(二)定向:办学行业化
从大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分析,除了毕业后继续留学深造,大部分毕业生必然走向行业、进入行业,在行业内谋求进一步发展;而找到一份与专业对口的工作以及在行业的优质企业就业是大学生及其家长的普遍愿望。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建设行业学院,应该在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增添行业元素,致力于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专业能力出众且符合行业需求的本科毕业生。简言之,行业学院要为地方行业企业定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从办学路径看,一是专业与产业呼应。行业学院所设专业要与地方支柱产业相呼应,要以产业重大需求为导向调整或优化专业(方向)设置。最重要的是,行业学院要努力实现自身专业群与行业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使专业培养与产业需求相呼应,为学生“专业对口”的高质量就业打好基础。二是教学与生产融合。按照教育规律,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行业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而要真正将行业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则还要通过充分的实践教学。行业学院的实践教学应该按照实践教学的比例,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行业企业参加岗位见习、专业实习等,通过生产实训环节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三是职前与职后贯通。企业对大学生的入职要求是行业学院人才培养的显性标准和基本要求。通常,行业企业对本科生不满意的原因,主要就是达不到入职要求。为此,行业学院要打破壁垒,将职前与职后贯通,在实践环节加强同步实操式业务培训,使学生在毕业前就具备进入优质企业当“员工”的条件,有效提升适岗度和缩短试用期。
(三)定型:全面应用型
地方本科院校按照国家高校分类发展的导向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基于自身的办学实际建设产教融合式行业学院。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立足地方、面向行业,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与政、产、学、研、用开展共建,为行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支撑,使之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典范。首先,要力推行业学院模式,培养应用型行业人才[8]。当前,行业企业最迫切地需求,依然是人才的需求。行业学院要通过“四引”(引资、引智、引产业政策、引行业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行业标准和产业需求为基本导向,修订并完善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优质企业的用人需求为主要导向,增加校企合作行业类实践课程比例、优化专业见习与教学实习等基地建设,致力于培养理论素养、专业技能及应变能力兼备的“现场工程师”。其次,要发挥行业学院科学研究职能,主要是应用(对策)研究。行业学院要积极与企业对接,将企业生产实践中的难点作为科研攻关的重点,集中精力开展横向项目、软科学项目研究,有针对性地为行业企业解决一批实际问题。第三,要激发行业学院社会服务能力。行业学院的师生,要积极参与行业组织的大型活动,在行业服务、校企互动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逐步树立产教融合的应用型品牌。第四,要坚守和传承行业文化。行业学院要将行业优良传统、品牌特质、文化底蕴凝练为行业精神,以此凝聚师生、团结力量,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动力,同时也承担起传承行业精神的使命。endprint
三、地方本科院校行业学院的展望
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及高校分类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风向标。当前,作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行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效。如果地方本科院校以行业学院为平台,与地方行业企业实现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就基本具备了伯顿·克拉克所称的“创业型大学”的五个基本要素[9]。显然,地方本科院校行业学院已经显露出这种发展趋向,应在继续加强顶层设计的框架下,着力探索有效的发展路径。
(一)加强校地合作: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行业学院本身就是校地合作的产物,是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学校院所、科研机构、用人单位等一方或多方合作共建的教育平台,具有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良好基础。事实上,行业学院是在“订单培养式”“嵌入课程”“定向冠名班”等合作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按照合作方的共同意愿建立而成。为此,行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必然要建立在加强校地合作的基础上。当前,行业学院校地合作的首要任务依然是培养应用型行业人才,但是,从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看,行业学院必须将应用研究、社会服务、行业文化传承等纳入工作范畴,并且有选择、可持续地与区域内优质企业进行有效对接、深度互动。
产教融合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自我发展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10]。那么,如何推进产教融合?首先,人才培养层面的融合。地方本科院校必须从“书本课堂”扩展到“社会生活”,建立能力本位的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11]。在人才培养方面,地方本科院校行业学院要形成学校与政、产、学、研、用的融合,包括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与专业核心课程、整合专兼职师资队伍、优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模式方法等等。比如在课程教学中推行“多师同堂”,专兼职教师可以一起授课、互补互通。简言之,行业学院要发展成为专门培养与区域行业企业需求相契合、高素质应用型行业人才的人才库。其次,积极探索应用研究环节的融合。与地方行业企业共同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是行业学院师生科研的主要内容之一。行业学院要致力于为地方行业企业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难题,成为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智力库。应用研究可以“多元同研”,实行项目管理、现场验收等。此外,还必须兼顾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融合,包括共建实验室、就业创业基地,合作开展专业见习、教学实习、岗位实训,以及举办行业类技能竞赛、文化活动等,在互动中推进彼此的深度对接、相互渗透,实现互惠互利。
(二)定向回归行业:充分发挥“行业育人”价值
按照全球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学科专业交叉整合的大趋势,各个行业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对行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复杂化、多元化与综合化。可见,行业本身就具备“教育”功能,即不断鞭策行业内个体参照行业标准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发展。那么,行业学院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是实行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从“行业化”定位看,行业学院强调培养宽口径、适应性强的本科人才,应该是通才教育;而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看,其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又符合专才教育的显性特征。本科生若想拓宽自己的就业面,找到令人满意的工作,就应该使自己成为一名专、博兼备的人才[12]。显然,在回归行业的路径上,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兼有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两种教育观。
行业学院必然使学校与行业形成连接紧密的发展共同体,也将有力地促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个体系的深度融合[13]。直面专业教育口径、社会适应能力之争,地方本科院校行业学院应该定向回归行业,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树立高于通才教育又包括专才教育的行业育人观念。一是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的结合。行业的专业知识是专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本科人才在行业内的立身之本;通识教育中的文史哲、数理化等基础知识也必不可少,是人才长远发展的基础。同时,也要加强彼此渗透,在专业教育中加强基础性、普及性,并提高基础教育的专业性、针对性。二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行业育人不仅要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行业前沿知识的精神,而且要培养其理性的价值判断力,使他们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创新思维与守正思维的融通。行业的进步,离不开相关理论或技术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在实际问题面前必要大胆思考、勇于探索;同时,坚守行业的优良传统也至关重要,行业文化所包括的行业精神、行业经典案例本身就是宝贵的育人资源,切不可拋弃积淀、肆意变革。
(三)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完善“协调共享”机制
与传统的行业特色型大学不同,地方本科院校行业学院是政、产、学、研、用合作共建而成的教育共同体。按成立缘由分类划分,主要有:政府主导型,即地方政府以政策优惠、资源倾斜等方式,促成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学校自发型,即地方本科院校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行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主动整合资源筹建;企业需求型,即行业企业基于缓解压力、谋求发展或支持高等教育等原因,自主与地方本科院校共建。显然,无论哪种类型的行业学院,都是地方本科院校开放办学的平台或载体。今后,地方本科院校的行业学院还将依靠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融入,在建设新行业学院、发展已有行业学院的进程中,坚持开放式合作办学。
在保障和推进行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方面,参与共建的各方要着力完善“协调共享”机制。一是全面实行理事会制度。行业学院理事会作为提供决策咨询、评议学院工作和筹措发展基金或提供其他服务的机构,理应成为协调各方关系、促进合作共赢的桥梁和纽带。工作中,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全面遵循《理事会章程》,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各方指派专人作为理事会成员,按照各项制度负责日常事务工作。二是系统完善跟进式举措。行业学院要想在人才培养、应用研究、社会服务、行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推动“产教融合”格局的全面形成,必须超越简单的“反应式解决问题的模式”[14],系统构建完善的、有效的跟进举措。以应用研究为例,从签约立项、开展研究到验收结项,要实行项目管理的办法,各个环节都要责任到人、协调有序。三是扎实开展过程化督查。在行业学院运行过程中,政、产、学、研、用的资源共享,都有一定的条件,是各方在理事会制度框架下所达成决议的反映。显然,共享的前提是维护决议,这直接关系到行业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因此,过程化的督查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参与共建行业学院的各方,有义务阶段性地监督、核查理事会重要问题决议、具体跟进举措的落实情况。endprint
参 考 文 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010-07-29)[2016-05-11].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潘懋元. 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 高等教育研究, 2009(5): 35-38.
[3]曾蔚阳. 从“威斯康星思想”到“相互作用大学”: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战略发展启示[J]. 教育评论, 2015(6): 162-164.
[4]李玉静. 应用型本科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J]. 职业技术教育, 2013(25): 1.
[5]朱林生, 孙金娟. 行业学院模式: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探索[J]. 大学: 学术版, 2012(12): 18-23.
[6]朱士中.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模式创新——以常熟理工学院行业学院探索为例[J]. 江苏高教, 2016(5): 10-13.
[7]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84.
[8]徐正兴. 地方本科院校改革的思路创新与路径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6(2): 66-68.
[9]伯顿·克拉克. 建立创业型大学: 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 王承绪,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180.
[10]柳友荣, 项桂娥, 王剑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5(5): 64-68.
[11]陈裕先, 谢禾生, 宋乃庆. 走产教融合之路 培养应用型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 2015(Z2): 41-43.
[12]德雷克·博克. 回归大学之道(第二版): 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 侯定凯, 等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94.
[13]顾永安.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192.
[14]彼得·圣吉.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 张成林, 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9: X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