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井底之蛙”的人生

2017-09-12

检察风云 2017年15期
关键词:办案

侦查办案

“反贪侦查经常是从一个细微的线索入手,逐渐抽丝剥茧,确定案情关键,并将可能的疑点厘清,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将贪腐分子绳之以法。”市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颜世征告诉记者。

整个过程犹如打开一个巨大的俄罗斯套娃,会涉及大量工作,包括收集和调取查明案件事实所需的各种证据材料,询问证人和讯问犯罪嫌疑人,对犯罪嫌疑人及可能隐藏犯罪证据之人的一切可疑之处进行搜查,扣押证据相关材料等,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等进行勘验和检查,依法定程序对犯罪嫌疑人采取拘传、监视居住、取保候审、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等。

可以说,每个腐败案件的侦破,都是项巨大的工程。而对反贪干警来说,每起贪腐案件不论大小,都必须办理得细致认真,于法有据。撇开所涉及的智慧谋略和庞大的工作量不说,还要Hold住那些或狡诈、或狠绝的贪官及其势力。个中艰辛,难以言表。这也造就了反贪查案必须团体作战的特性,以及反贪人不妥协的坚毅和韧劲。

身为上海市检察院反贪局侦查一处副处长,吴军敏负责全市北片区的反贪办案指导工作。32年的反贪生涯,他就像一个永不退缩的“钢铁战士”,始终行走在反贪一线,在一些大要案的查办中,总能看到他硬朗的身影,或在直接上阵办案,或在指导干警办案,将其行动轨迹归纳起来,出现于首位的关键词永远是“办案”。

体形健硕高大的吴军敏,与人交谈时显得温和谦逊,不过一旦提及自己办过的案件,他的眼神仿佛瞬间入“戏”,泛出犀利和精光。

与贪官斗,也与“本我”较劲

“说句心里话,你们何必往死里查,如果能放点水,我不至于要送命”,说话的人眼里弥漫着困惑和不甘。他不懂,为何这群反贪干警凭借一封举报信,就能顺藤摸瓜将他锁定,还死“咬”不放,如果不是他们这股狠劲,或许,他还有一线生机。

说这话的人就是桂长明,20世纪90年代初为数不多被判死刑的贪腐案件主角,一度轰动了上海。

桂长明一案由一封36字的举报信揭开序幕。反贪干警将这封信反复研读、分析、推敲,终于捕捉到了端倪,案件侦查由此展开,本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最终突破重重阻碍,将桂长明定案。不管整个过程,桂长明如何抵死不认,但在完整的证据链条面前,他无力回天。

该案的侦办人便是吴军敏。这个案子令他记忆犹新,仿如还置身于那个审讯室中,耳边响起桂长明的苦涩笑声,“你们这么卖命又有什么用?社会风气不会因此而有所好转——再卖力,社会风气也就这样。”

随着案件越办越多,案值越辦越大,吴军敏偶尔会想起桂长明的这番话。“这么卖力有什么用?”他问自己。多年后,他找到了信服的答案:有多少用我不知道,但是不去做就更不会知道。

“也许贪婪是人类的劣根性之一,但是以有没有用去决定值不值得做,这根本是个逻辑陷阱”,吴军敏对惩贪的心坚如磐石,“贪恶不制,家国不宁。社会的良好风气也不是我们反贪能以一己之力实现的,需要社会合力促成,办案只是其中一个因子。”

多年的反贪查案中,贪腐分子往往狡猾多智,反贪人对此都体会颇深,也时常会经受各种考验。这份考验既来自贪腐分子,也来自本身。“没有一股清朗正气,和甘于坚守奉献的精神,就不适合从事反贪”,吴军敏莞尔一笑,“反贪工作其实蛮挑人,不谈工作量,就说没有坚定的心志,一朝不慎就被带进‘沟里了。这样,还不如敬而远之。”

贪婪,作为人性恶之一面,不会因为你从事反贪工作,就放过你去纠缠别人。如何避免陷入某些人性陷阱,是所有反贪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或者说,在和自己较的那股劲。吴军敏对侦查一处的干警始终如此告诫。

这位反贪老将很拼

反贪办案的法律程序决定,一旦突破案件,就是24小时的连续奋战,通宵熬夜是家常便饭。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下,年轻人都未必顶得住,别说年近六旬的吴军敏了,可他从未后退一步。

他曾参与或指导办理过的大案要案不计其数,比较有知名度的包括:引发社会高度热议的闵行倒楼案;松江工技大招生腐败案;崇明体育局某领导受贿案;浦东新区海关人员受贿案;全市卫生系统药品回扣案;宝山镇政府所属管理部门串案;杨浦、宝山查办的海事局执法人员受贿窝案;金山、崇明办理的上海电力系统单位受贿串案;杨浦区通过兰燕船用辅料供货商带出的造船行业受贿窝串案等。

在中纪委、高检院交办的通用技术(集团)公司杨某某涉嫌犯罪案中,他出色地完成了此案的进京汇报和协调任务,并会同市检一分院将一名重要对象带回上海,为该案的全面突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最后交出了一份满意的侦查答卷。

有人说,文艺青年的一生,是马不停蹄的忧伤,而吴处长的一生则是马不停蹄地办案。这话引来普遍认同。熟悉吴军敏的人都知道,他的一天不是在办案,就是在哪个区院指导办案,“这简直是劳模的工作节奏。”总有干警忍不住感叹。

“赶场子”也是吴军敏的工作日常。刚在一个区院指导办案临近傍晚,待案件尘埃落定后,他也不停歇,即刻奔赴下一个区院参与审讯突破,直至次日凌晨。每逢在区院指导办案,遇上负隅顽抗、气焰嚣张的“硬骨头”,吴军敏必定亲自上阵,参与审讯突破。

某回,青浦区院突破一起涉及1900余万元的共同贪污大案,其中一名关键女嫌疑人就是牙关紧闭。吴军敏观察了一阵后,不紧不慢地与她交谈,用至情至理的言语,令女嫌疑人最终松了口,将犯罪事实一一吐露,启动了立案进程。

甘做“井底之蛙”的人生哲学

做人做事要踏实。这是专业办案以外,他言传身教,向下属传达的人生信条。

对于耍小聪明,吴军敏始终不喜也不会。他奉行的办案思路是,寻找、固定证据务必踏踏实实。偶尔可以用点小聪明,作为某种技战术来辅助办案,但不能习惯如此。如何打开思维,踏实取证,完善证据链条,这才是办案的主轴。

他讲究提炼团体智慧,鼓励手下干警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但是一定要形成抱团作战的协同意识,“反贪查案没有孤胆英雄,每一个案件的侦破都是团体智慧的结果。配合、补位、互相借力,只有默契协作,不计得失的团队才能将案件高效地办下来,当然,也要在法律规定的程序内。”吴军敏的办案思路也透出他的人生智慧。endprint

在日渐浮躁的社会,一颗负责又淡定的平常心有多稀罕?答案可能需要每个人沉入内心去找。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吴军敏属于“老哥稳”的典范。他自认心思不够活泛,所以从不钻营,既然身在反贪岗位,便将这门事业进行到底。

不与人争的他自有一套人生哲学。“反贪干警要硬气,就必须控制自己的欲望,保持一颗平常心。打不赢自己这仗,迟早做不下去。”这样的认知令他甘心成为一只物欲上的“井底之蛙”。

多年办案中,他看到了太多惨痛的教训,有些至今历历在目。某基金管理公司总裁韩天(化名)受贿案便是一例。

韩天原本是个传奇人物。他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会计系,并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组建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后,负责运作130亿元的资产。这位“牛人”曾在3年里,创造了中国基金业的众多第一——第一批被中国证监会批准可以管理多只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第一个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第一个获准管理开放式基金、第一个与国际知名资产管理公司签署全面技术合作协议、国际权威的机构投资人俱乐部“机构投资人论壇”的第一个中国大陆会员……不幸的是,哪怕运作基金之路,韩天像开了“外挂”,但他最终还是败给了自己,被不断膨胀的物欲和饕餮之胃所吞噬。

被抓时,韩天的年收入高达1200万元,在21世纪初的中国,这已经是笔天文数字。就这身家还要贪?而且“吃相”难看,又索房产又索钱,数额也都不低……对此,吴军敏百思不得其解。

“你觉得多吗?你知道国外和我同等级别的基金公司高管的年收入是多少?我打高尔夫用的球杆,一根就要2万元。和那些国外的同类高管相比,我就像个打工的。”韩天似自嘲地说着。

那一刻起,吴军敏看到的不再是韩天这个“人”,而是一颗被贪欲拖进深渊的失衡之心。他深深地意识到,原来贪欲一旦打开,真的永无饱腹之时。我国的腐败屡禁不止,不断升级,或许正与这样的心理息息相关。

吴军敏也曾无数次地接近翻出那口“井”的机会,但最终,他选择了回到井底,偏安一隅,这和他的性格有关,也折射出他的人生态度。

“只有抱朴守拙,沉下心来,才能不失定性与静心,坚守在反贪一线。”吴军敏用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和办案理念,为自己画了一幅反贪人物像,中间没有过多的色彩点缀,也没有复杂的线条勾勒,只是用一种近乎极简的白描,绘就一名反贪战士的刚勇形象。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偶像的定义。在许多反贪人心里,这位处事清透心宽却在办案时坚韧果敢的反贪老将,就是他们的偶像,向他们不折不扣地诠释了坚守与奉献的反贪精神内核。endprint

猜你喜欢

办案
『筑墙』『架网』 确保办案安全
疫情防控与检察办案“两不误”——河北检察机关积极探索“无接触”办案
加强案件过程监控 全面提升办案质量
浅析如何加强办案人员的执法理念
抢钱的破绽
独立审判语境下合议庭办案责任制的改革与探索
基于B/S结构的文检办案管理系统的研究
干以胜:提高办案人员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