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解决”学与教实践研究

2017-09-12杨登明

教育 2017年35期
关键词:龙华区问题解决深圳市

杨登明

6月9日,深圳市龙华区实验学校校长、深圳市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李吉带领他的工作室团队,应长沙市雨花区教育科学研究所邀请,在雨花区新世纪实验小学举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学与教专题研讨活动。此次活动结合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与教实践研究》成果,重点展示“观—试—论—问”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这一模式突出了数学好玩、数学有趣,把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点拨及评价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赢得了出席研讨会学校的一致好评。李吉说:深圳市龙华区实验学校将数学“问题解决”学与教实践研究运用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秉承“修业修为,至善至美”办学理念,坚守“问学道、共生长、有担当”校训,逐步形成“善美”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使学校已初步彰显为富有品质的区域现代示范学校。

人物对话

《教育》:为什么说“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是一条创新之路?

李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四基”目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强调通过数学学习,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在编写与设计上,相应增加 “数学好玩”“数学实践”“问题解决”等内容,并以“问题解决”的思维应用到其他学科及整个教育教学实践中。龙华区实验学校通过“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国学经典、国际素养课程相融合,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创新之路。

《教育》:“问题解决”与“解决问题”的区别在哪里?

李吉:“问题解决”并不等同于“解决问题”,把“问题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理解为“单纯练习式的问题”,也就是可以通过单纯的模仿就能获得解决的问题,显然这类问题对学生智力与思维的发展意义并不大,因为数学能力的提高在于问题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为问题而问题”反而挤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冥思苦想给学生设计各种各样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围绕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反而忽视了本应让学生提出问题的环节。这种由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来说通常是封闭的、静态的,也是脱离生活体验的,往往会因缺乏针对性而不能真正诱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导致“问题解决”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教育》:“问题解决”学与教实践研究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李吉:针对目前教学现状,开发专项课程,基于“回归生活、重在方法”的理念,学校从“学法、教法、课程、评价”等角度进行实践与研究,解决当下小学数学教学中阻碍“问题解决”能力培養的关键问题。此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自身探索实践与总结,创新地构建出一套易操作、效能高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观—试—论—问”学习模式。这套学习模式强调教法顺应学法,淡化“教”的主体性,强化“学”的主动性,“教是为了不教”意在“以学定教”。突出教师在资源储备、过程组织、个性评价等方面的价值,减少教师在引导学生思维过程上的角色定位。

《教育》:如何将“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善美”教育相结合?

李吉:深圳市龙华区实验学校是一所新开办的学校。学校在成立之初即以“善美”为核心构建学校文化体系,并将培养“问题解决”能力贯穿于教学活动中。“问题解决”学与教实践研究是学校教学方法的重要支撑,所有教学环节和过程都具有“问题”导向特质,学校坚持将“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研究成果运用于“善美教育”实践,潜心构建“善美教育”课程体系,从而使“善美”文化润及每名学生、每个家庭、每名教师,努力打造一所具备“善美”特性、富有品质的区域现代化示范校。

“问题”引领,创新实践

深圳市龙华区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创办于2016年9月。学校地处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离深圳北站不到十分钟车程,地理位置优越,是一所年轻而充满生机的学校。学校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办学规模为60个教学班,其中小学42个班,初中18个班,共提供3000个学位。现有专任教师96人,平均年龄30.6岁,均为本科以上学历,研究生学历22人;其中深圳市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人,法国留学海归1人,英国爱丁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硕士研究生4人,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7人。学校有8位教师先后在英国、法国、意大利、泰国、韩国等国家留学或任教,学习与实践了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及方法,为学校教学带来了新的视野。

龙华区实验学校以“问题”引领,创新教学实践。校长李吉先后担任深圳市宝安区龙华街道教研中心主任,龙华新区教科研管理中心副主任,是深圳市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人民政府兼职督学。2012年5月被深圳市教育局推荐参评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师培养对象。主持的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荣获“深圳市第三届教育教学科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学术论文《群体参照与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基于深圳的实证调查》《提升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策略研究》《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失范分析》分别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教育学术月刊》、《教学与管理》。2012年,研究课题《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与教实践研究》立项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在深圳市龙华第二小学、深圳市龙华区观澜中心小学、深圳市龙华区民顺小学等学校应用推广。实践表明,“问题解决”的学与教实践研究使课题实践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升。龙华区实验学校在此基础上研发校本课程,以满足学校特色建设与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目前,学校特色课程“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已开发小学一至二年级《“问题解决”玩中学》教材4册,三至六年级《“问题解决”做中学》教材8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与教实践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参与课题实践研究的师生超过5000余人。endprint

李吉带领工作室成员综合多方面研究成果,将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内涵重新定义,学生通过完整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应包含其中各个环节的能力表现,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的活动,寻找问题相关特征,尝试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并参与合作讨论解决问题,进而得出结论,并继续发现、提出新问题。所谓“问题解决”能力其实是一个过程性能力,体现在一种学习方式的全过程,不是单一技能的简单叠加,而是遵循某些学习行为过程的联动。因此,研究“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应该包含对问题的感知和理解、方案寻求及反思等,通过联动研究,创新教师的教法與学生的学法。在研究过程中,各课题实践学校通过深入推进课改,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科研兴校,以研促教。2016年,李吉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在全市29个工作室中期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工作室成员谢丽萍获评“南粤优秀教师”,教师马德芳在国家、省、市级优质课比赛中均获一等奖。

2017年6月9日,在长沙市雨花区新世纪实验小学举行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学与教专题研讨活动,李吉工作室团队成员徐莉莉、刘平分别执教了《有趣的折叠》和《优化》两节教学研讨课,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6月19日,工作室团队赴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开展学术交流。在紫金县中山实验学校,李吉以课题组研发的校本教材《“问题解决”玩中学》和《“问题解决”做中学》导入讲座,点燃了在场教师的兴趣;他们纷纷表示教材新颖,符合学生学习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与问题解决的能力。紫金县教育局温局长说:“此次研讨活动为我们带来教育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希望两地能继续加强研讨交流。”

表现性评价的应用

李吉说:从能力培养出发,淡化结果应试评价,突出过程性、表现性评价,建立表现性评价指标体系、方法体系,引领学生思维发展,将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建设成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过程就显得尤其重要。

李吉与他的工作室团队在“观—试—论—问”四个学习环节中,将每个环节又分解成可以侧重观察评价学生某一两个方面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单元。“观”(观察分析)环节着重评价学生信息提炼能力和数学学科敏感度;“试”(尝试解决)环节着重评价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实施方案的能力;“论”(论证交流)环节着重评价学生论证、优化的能力以及总结与分享的能力;“问”(反思提问)环节着重评价学生自我概括总结能力、评价他人能力以及整体优化能力,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发现新问题。

李吉说:为了方便采集与及时反馈并且易于教师课堂操作,我们组织专业团队力量共同开发了表现性评价采集APP工具。这一工具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表现性评价即时发生、采集与汇总分析的能力,也可集中解决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表现性评价持续采集与整理的问题。经过一个学期试用,该工具能很好满足教师常见的课堂点评类表现性评价采集与汇总信息的需求。

一套新评价,不仅构建了数学“问题解决”学习评价体系,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思维,对学校教育教学及各学科问题解决中都起到了指导作用。李吉认为: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与交流,能获得基本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设计有效评价标准,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与评价,其中很多都是在学习过程中以“及时语言反馈”“师生点评”“生生互评”完善的;不仅评价学生“知道什么”,更要评价学生“能做什么”“收获了什么”;即应包含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能力,完成任务采取的思维策略,表现出来的态度、信心,运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问题”导向中培养学生懂得思维、善于思维才是根本目的。

课题带动师生进步

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课题组持续开展大量的课堂观察和课例研究,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研讨交流。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教学策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据统计,课题组已先后开展课例研讨50余次。课例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结构出发,注重与教材同步,依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特征,以数学思维训练为主线,以趣味数学情景为支撑,提高学生数学意识以及对学科的兴趣,通过“问题解决”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李吉与他的工作室团队及课题实践学校注重学习过程的内在逻辑,即“学什么、怎么学、怎样评价学习效果”,丰富“问题解决”教学的内涵,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的转变,从而达到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最优化,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与教实践研究》在各课题实践学校推行以来,取得了突出成效。龙华区教科研中心刘洪翔博士指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与教实践研究提出的“观—试—论—问”四步自主学习法,构建了一个学习循环系统,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思路与方法中,加强数学创造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由此提升了学生数学思维和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教会了学生将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在自主学习模式中,“问题解决”是核心,学生围绕问题解决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每一个环节都是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龙华区民顺小学教师杨迪表示:“观—试—论—问”学习方法更加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整体设计,培养了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学生形成的“问题解决”能力,不仅可以在各类学科学习中得到迁移和运用,还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问题解决中。

龙华区实验学校运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与教实践研究》成果,加强对“问题解决”的内涵分析,构建“问题解决”的学习模式,开发配套的校本课程,丰富数学学习内容,探索“问题解决”的学习评价研究。在学校形成 “数学源于生活、人人热爱数学”的文化氛围。学校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数学与乐高相结合的创客课程,运用“观—试—论—问”四步自主学习法及富有特色的“四点半活动”,每班、每周开设两节连堂课,拓展了学生学习空间,学习过程更高效、更有序。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创客课程中提升思维品质,增强协作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对于教师而言,该课题研究为课堂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促使教师实现角色转变,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教师自觉运用合作、探究的授课方式,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引导者。教师马德芳作为课题组成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推广课题研究成果,感悟尤深,她说:“通过对研究成果的学习与内化,自己在课堂中更加注重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再适时给予点拨提升,帮助学生进行问题拓展,同时注重对学生表现进行总结与评价,自身课堂教学能力也得到快速提升。”2016年3月,马德芳的课例《密铺》荣获全国第九届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录像课比赛一等奖;2016年4月该课例又获广东省第八届小学数学说课评比活动一等奖。endprint

龙华区实验学校作为课题研究成果实践基地学校,研究成果被广泛运用于学校数学课堂教学,同时各学科重视将研究成果与教师教学过程相结合,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2017年6月举行的龙华区小学数学说课比赛,教师何淑婉将“观—试—论—问”四步自主学习法再现于说课比赛,得到评委一致好评,荣获一等奖。

能力培养使学校走向“善美”

“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模式在龙华区实验学校实践应用以来,收获了累累硕果。2017年4月,学校通过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明传播中心评审,被选定为“中华美德立言行动项目实验基地校”;7月28日,在广东省委宣传部与省教育厅等联合举行的第五届“南粤长城杯”演讲比赛总决赛中,七年级学生郝欣怡以深圳市第一名的佳绩代表深圳出赛,荣获省二等奖;七年级学生林桦楠获深圳市“最美少年”称号;2016年12月,学校合唱队初出茅庐即获“深圳市第十四届童话节比赛”银奖, 2017年6月又代表龙华区参加深圳市合唱比赛获得第5名;一年级学生赖英姿在广东省第三届轮滑俱乐部联盟邀请赛上勇夺速度轮滑儿童女子组300米计时赛、500米争先赛两项第一名,充分展示出实验学子积极向上、善美为先的精神风貌;深圳市龙华区举行的首届班主任节“锵锵三人行”团队比赛中,教师马晓晔、张美丹、李乃林组成的“实验+”团队获二等奖,马晓晔还被评为区“名班主任”;学校教师梁柳忠参加深圳市初中语文命题大赛获一等奖;何淑婉参加龙华区小学数学说课比赛获一等奖;2017年4月,校长李吉荣获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5月,学校通过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明传播中心评审,被选定为“中华美德立言行动项目实验基地校”。

学校与深圳市教科研专家工作室、深圳市名师工作室建立联动通道,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内涵,促进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围绕特色创建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系列化、品质化特色专题教学,打造特色教育品牌。并通过运动场所、各功能室装修与设计,美化校园环境,营造充满诗意的校园氛围,陶冶师生情操,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提供丰富多样的交流空间。

学校在“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中,把立德树人与跨科学习有机融为一体,整体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载体,为“善美教育”奠定基础。创新地将综合实践主题活动 “寻找家乡的故事”“寻找他乡的故事”融入师生及学生家长的“共同课题”,鼓励学生、教师、家长利用假期去研学旅行,在发现与传承传统文化中,深度了解探索家乡或他乡的世界,结合实践学习成果,通过了解、观察家乡的革命故事、风土人情、人文史地、风景名胜等,采用文字、图片、视频、微电影等形式,将语文、地理、历史、生物、科学、信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而“寻找他乡的故事”,是根据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鼓励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条件的可到海外國家或地区研学旅行,综合实践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到当地唐人街或华人聚居地,了解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华人以及留学生创业奋斗的历程,记录他们成功或失败的故事,为学生自身修养或学业方向选择做好前期铺垫。

李吉说:培养师生的积极个性特质与幸福感,创办面向未来、品质高端的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示范学校是我们实验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办学目标,为了培养“会学习,会创造,会生活”的学生,学校正在梳理、研发“善美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善美创客课程、善美国学经典课程、善美国际素养课程、善美艺体课程。例如“善美创客”系列课程,具体包括:《“问题解决”玩中学》(一、二年级),《“问题解决”做中学》(三至六年级),《机器人设计与编程》(五至九年级),《科学与技术》(七至九年级)等。创客课程先是普及所有学生,然后兼顾特长全面发展;同时不局限于社团课、四点半活动,每班、每周开设两节连堂课,做到全覆盖,极大地提高了全体学生的综合素养。endprint

猜你喜欢

龙华区问题解决深圳市
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深圳市鑫钻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Talking about Seasons
What Are These People Doing?
An Analysis of Mobile Equipment on Merits and Demerits and Development
高中化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