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为本 指向赏识

2017-09-12黄启义

未来英才 2017年13期
关键词:数学老师课堂

黄启义

摘要:赏识教育是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在各科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从一种教育、两个转变和三种策略入手,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应用赏识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赏识教育

一、关注一种教育

《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对数学课程性质的界定中指出:数学课程能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是指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把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推向积极的一面,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自尊心、树立自信心,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有效地将赏识教育运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是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有效途径之一。教育专著《学记》指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里的“长善”,实际上就是鼓励学生,让其发扬自身的优点,并能有效激活其发展潜能。在我们熟悉的“罗森塔尔效应”中,实际上则是老师期待及赏识获得充分发挥的体现。中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生周婷婷,小时候就是在赏识教育的模式帮助下,创造了多项奇迹,被称为“聋神童”,他的父亲总结的秘诀是:“学会赏识你自己的孩子,给孩子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提升自信。”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共同关注赏识教育,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激励学生,让他们找回自信,走向成功,才是数学教学和教育的本源旨归。

二、实现两个转变

实施赏识教育模式,能帮助学生克服心中的自卑及懦弱心理,做到扬长避短并树立自信心。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给学生多一些赏识,对他们实施赏识教育,这是激活学生自身能力最好的方法,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并获得成功的有效方法。那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很好地渗透赏识教育,使学生树立信心并迈向成功呢?我认为需要在教学中实现两个转变。

1、从“研究教材”到“研究学生”。过去我们总喜欢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研究教材上,认为只要把教材吃透,什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其实,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怎么教,教什么,都要因生而异。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等,都需要教师潜下心来研究。研究学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即教育是回归人的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的过程。一个教师如果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会找出学生身上的知识、情感和态度问题,并找到教育的切入点,那么这个老师的教学也不会好到那里去。素质教育,首先就是“目中有人”的教育。

下面以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片断为例:

师:观察表中是3的倍数的这些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这些数的个位是3、6、9。(有学生笑)

师:没有什么可笑的,新知识老师没有讲,错是正常的,请你再认真观察。

后来这位学生认真仔细的分析后得到了正确的结论,老师又表扬:你们看,这就叫会学习!老师都没有教,他自己能纠正错误,了不起!

这个教育片段充分体现了老师的赏识教育,学生因受到“2、5倍数的特征”知识的影响得到了错误的结论,这是受定势思维影响,是正常的。老师没有批评,反而给予安慰,给学生一个台阶,接着他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师不仅关注了“教材”,更研究了“学生”,这是充满智慧和爱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

2、从“传授者”到“促进者”。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尤其重要且关键。根据调查得知,有16.22%的学生认为自己无法与教师进行正常层面上的情感交流,只有17.84%的学生认为与老师相处时,觉得十分愉快,老师排在“知心朋友”、“兄弟姐妹”、“父母”之后,即排在最后一位。如果老师在这样的关系下开展教育活动,其效果是事倍功半。基于此,需要对教师的角色进行调整,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者”这个角色,而是成为推进学生获得发展的“促进者”,简单来说,就是由管理者向引导者进行转变,并在这基础上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成为主人的这种育人环境获得创设,也才能树立学生的信心,迈向成功。

三、着力三种策略

“生命如水,赏识如花”。实施赏识教育模式,对激活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创造性方面非常有利,并最终达到教育目的的需要。教师要善于创造赏识的平台和积累赏识的方法,让学生爱上数学,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1、为学生搭建被赏识的舞台。课堂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平台,小学生学习知识大都在课堂上实现。为此,教师应选择从课堂方面进行入手,注重营造被赏识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如,教学相遇问题时,中等以下学生对“相向而行”、“相遇时间”等词语难以理解,造成解题困难,于是课堂上我就让这些学生上台表演当作两辆汽车,模拟相遇的情境,边说边演示,这样他们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相遇问题,并得到老师和大家的赞赏——这就是为学生搭建了被赏识的舞台。

2、赏识要有一定的艺术性。

第一,语言上要有艺术性。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如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直接的影响。当学生有一次漂亮的发言时,告诉他:“你答得非常好,比老师的答案要好很多,真棒!”或者说:“你提出的觀点太好了,真有创意,好好努力,很不错”;“你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你的方法太富有想象力了”;“这么难的题,都做得对了,太好了”等等。

第二,在行动上要有艺术性。当然,赏识学生,并非仅停留在口头层面上,还需要在行动上进行体现,让学生能有切身感受,这在激励方面的作用更为明显。把班内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内自己选组长,自己安排好分工,虚心听取孩子们对数学课学习的建议,使得他们能意识到,自己获得老师的赏识,与此同时,在课堂上经常深入到孩子们之中,参与到其中的某个小组活动中,且以学生的身份倾听和发言,这样师生互相的交流更融洽,孩子们很高兴,都乐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样有助于学生提升对自己的要求,促使其数学水平及能力均获得提高。endprint

第三,在体态语言上要有艺术性。教师的体态语言很重要。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师生之间进行语言交流不太合适,在这种时候,或许教师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就能起到相应的作用。如在课堂上,有的同学想回答问题但又因缺乏勇气而欲言又止,这个时候如果老师向他投去赞许及肯定的眼光,或者是微微点头,就能取到非常好的作用。在有些时候,师生之间的赏识可以用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相结合,例如,教学同学们不用量角器画出15度的角一个这个练习时,同学们使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用45度角减30度角的,也有用60度减45度的,这时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周荣达同学提出了他的方法:90- 45- 30=15,顿时我非常高兴,走到他的身旁紧紧的握住他的手说:“你真的很厉害,你的方法连老师都想不到!”这时,这个学生好骄傲!我想,老师的这个握手和赞赏的会成为他学习数学的强劲动力。

3、注意做到因材施“赏”。赏识教育是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尊重生命的体现。它关注的是人的生命本身,着眼于人的将来发展。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爱。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赏识。结合多元智力理论的相应观点得知,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优点,我们要善于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就要求每位老师都要深入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施赏。在对学生的素质评价时,不要只用一个标准,要多“一把尺子”去衡量,正如如果世界上的花都是一樣的,也就没有了美丽,只剩下单调。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点,都是一道非常美丽又独特的风景。对于学习成绩好但容易自负的这类学生,不能过分实施赏识,一方面对他们表示肯定,另一方面则要让他们明白山外还有山。对于学习好表现也好的学生不适合频繁表扬,要适当的冷处理,留最难的问题给他们解决,一般问题留给所谓的“后进生”。被扣上“后进生”的帽子,不意味着这些学生在能力上就非常差,事实上,他们缺少的是肯定和来自于他人的表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教师要遵循的一个教学原则是,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感受到我们的爱,都能沐浴在我们殷殷期待的目光之中。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多赞美学生,帮助后进生们慢慢提升自己,而这些孩子会在阵阵表扬声得到长足的进步。

总的来说,赏识教育方法并非单一,而是呈多样化态势,而在赏识的结果上,也是各不相同。老师要学会赏识学生,帮助学生提升自己,在快乐中实现知识的积累。为此,老师们,请多给学生一份赏识和一份爱吧,用我们爱之心雨来浇灌我们的学生,让其成长成为明天的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 山平.赏识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2):38-39.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老师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六·一放假么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