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中转换 实践中体验

2017-09-12包海英

未来英才 2017年13期
关键词:个性发展新课程素质教育

包海英

摘要:新课程理念条件下,我们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认清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病。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发展全面素质与发展个性的关系。

关键词:新课程;素质教育;个性发展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一大批一模一样的人才,而是造就一大批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国内教育界也日益重视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因为良好个性的形成,学校教育的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新一轮的教改把发展学生个性也列为教学的任务之一。学校实行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全面发展,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完整的人所具有的品质和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还要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使之能更好地发挥个性特长,作用于社会。[1]

为此,我们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认清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病:“重教不重学,只着眼点是应付考试;重知不重能,造成高分低能现象;重灌不重趣,把学生当容器,靠外力把学习内容强制性地压给学生;重绩不重德,着眼考分,不管育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个性,没有能力,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发展全面素质与发展个性的关系。信息时代,大众传媒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信息量的扩大,使他们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新形势下,推行素质教育,教师不仅要增强素质教育意识,更要吃透素质教育的内涵。

第一是普及性(全面性)。它强调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有文化,人人能成才。這里的“全面”,不只是指共

第二是基础性(合格性)。它强调合格公民基本素质的培养,以学会做人为首要任务。提倡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关心,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和受高一级的学历教育打好基础。而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则是学生做人的最重要的基础。

第三是主体性。它强调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生动活泼的个性优化发展。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而良好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便是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具体体现。

第四是前瞻性(开放性)。它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国际社会。教育是为了培养21世纪有科学精神和献身精神的新生代。它重视人的发展后劲,即个体的潜在创造性。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素质,有利于个体潜在创造性的发挥,这就需要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第五是优化性。这种优化强调教育财力、时间、精力投入与产出的最优化,最有效。它强调师生劳逸结合有度,劳动时间集约化,为学生赢得自由支配时间,以利于学生个性优化发展。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必须十分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强化内驱力

兴趣是学生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感知事物、追求新知识、发展思维的强大内驱力。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个人兴趣是不可忽视的。在愉快教学、情境教学、尝试教学的教学实践中,以引人入胜的导入,新颖有趣的设问、生动形象的电教、变化多样的游戏、扣人心弦的表演等引发学生兴趣,效果显著。[2]

兴趣从活动实践中形成,也可以在活动实践中发生变化。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的兴趣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教师必须依据社会的需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兴趣,同时要因势利导,教育学生不能片面地强调只对某种活动有兴趣,而拒绝参加其他有益的活动;要引导学生善于强化和发展自己有益的兴趣,以化着强有力的内驱力,促使个性特长的形成和发展。

二、指导学法,确保自主性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灌输为主,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权利,因而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如何使学生从这一“苦海”中解脱出来呢?主要方法是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还学习自主权给学生。《学习的科学》一书中,强调要让学生掌握多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比如课前有计划的预习,课上有目的的自学、讨论、交流,有指导的个人复习等。在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也就有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培养能力,注重个性化

二十世纪前半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批评中国传统教育是“为办教育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脱离”,“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纵观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严重制约,科举制度的长期存在抑制着人的个性的发展,残害着人们的创造力,“填鸭教育”、“应试教育”长期占据着教育的主导地位,教育的目的被简单地认为只是传播知识。于是,课堂教学便一直是以教师单方面地传授知识给学生为目标。因此,素质教育中,必须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不具备感知能力的人,就很难获得感性知识。学生具有自主地获取知识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就能通过独立思考去理解和掌握基本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个性得以优化。

四、优化情感,发挥推动力

心理学认为,情感因素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具有动力功能、定型功能和补偿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过程、学习成绩能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对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通过教学使学生在个人品质、价值取向上有个正确的定位,正确认识自身的人生价值,明确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为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乐于奉献。这样的情感因素,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将起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既能自尊、自爱、自律、自立、自强,又能尊重、关心、爱护、同情和帮助他人。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优化情感因素,以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是一架大车,个人仿佛是轮子,个性的充分的、健康的发展是社会充分发展的前提,是生活前进之力量,是生活教育的使命,如何培养合理的个性、合理的人生,陶行知的个性发展观给我们提出十分有益的先例和借鉴,陶行知的个性发展观是富有十分重要的现代价值的。

参考文献

[1] 陈学法.语文素质教育研究[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版.

[2] 吕建国.让学生学会选择[J].大众心理学,2000(1):41-42.endprint

猜你喜欢

个性发展新课程素质教育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数学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