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益基金会声誉机制的经济后果

2017-09-12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民间组织声誉慈善

胡 波

公益基金会声誉机制的经济后果

胡 波

近年来,为提升基金会公信力和透明度,我国基金会形成了多种来源的声誉机制。以2010—2014年我国基金会年度数据为样本,考察声誉机制能否给基金会带来更多的捐赠收入。研究发现,具有政府声誉的公募基金会在捐赠市场中更具竞争力,能够吸引更多的捐赠收入;具有民间组织声誉的基金会同样能够吸引更多的捐赠收入。而且,基金会自发形成的声誉机制,诸如规模等则在任何情况下均具有捐赠效应。

公益基金会;声誉机制;捐赠收入

一、引言

近年来,政府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为公益事业释放出大量的发展空间,公益组织活跃在政府“不能及”、“尚未及”、“无力及”的社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发生了若干起“公益丑闻”事件,慈善组织财务透明度等问题频频出现在媒体杂志,引发了社会公众的诸多责问,慈善公益事业面临着新的巨大挑战。舆论普遍认为,提升慈善组织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是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我国基金会声誉机制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规模和年限优势;二是民政部提出的基金会评估制度,即赋予基金会“等级称号”并给予制度优惠,通过评估的基金会拥有声誉收益和经济收益;三是部分民间组织自发地提出了各种信息披露评价系统,形成了区别于政府声誉的民间独立评价体系,为基金会等慈善组织的声誉机制提供了补充的评价方式和来源。那么,上述三种声誉机制能否发挥作用,能否影响到捐赠收入?这是考察声誉机制有效性的基本命题。本文旨在考察基金会不同声誉机制对捐赠收入的影响,即声誉能否通过影响捐赠收入的形式实现公益市场的资源配置,是否具有经济后果。

二、制度背景

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基金会已初具规模,在国民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日渐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进入慈善领域,在其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加快提升了组织服务能力和品牌建设。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直接登记”制度,从基金会监管体制上进行了简政放权,彰显了国家对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大力支持和肯定,同时也意味着会有更多的慈善组织和社会团体进入公益领域,公益捐赠领域的竞争也会日趋激烈。面对快速增长的公益组织,捐赠者如何做出正确的捐赠决策,不仅对于促进捐赠市场的公平竞争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捐赠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为了向外界传递自身项目的捐赠价值,可以预期的是,公益基金会一定会采取各种沟通形式,尽可能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声誉机制是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手段。不同来源的声誉机制都可以向利益相关者发出有效信息,促进捐赠决策的形成。

(一)政府提供的声誉机制

(二)基金会自发形成的声誉机制

研究发现,一些基金会具有较长的发展历程,关键管理人员拥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形成了比较广泛的社会关系,打造了一批品牌项目,深刻影响了中国慈善事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社会公众耳熟能详的基金会。例如,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儿童基金会等。这种声誉是自发形成的,声誉机制由品牌体现,而品牌的形成和维护有赖于时间。在时间、品牌以及规模这三个方面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可以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一个基金会的成立时间越长,受益对象越广泛,规模就越大。如果发生相关事件的负面影响越大,而随之而来的改进措施也比较明显。综上,规模和年限两个因素可被视为基金会自发形成的声誉机制。

(三)民间组织建立的声誉机制

为了推动我国基金会健康发展,一些民间组织和机构提出了多种慈善组织评价体系。这些评价体系具有非常具体和细化的披露标准,尽管这些标准不具有法定效力,仅仅属于信息披露结果的衡量尺度,但是在推动基金会等慈善组织信息披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基透明指数(FTI)是由多家机构发起,众多基金会组织共同参与,由基金会中心网提出的一套指标体系。该体系是通过设置综合指标、权重、信息披露渠道、完整度等参数,以排行榜单为呈现形式的基金会透明标准评价系统。按照基金会最新透明分数,排行榜每月更新一次,排名越靠前,意味着基金会透明度越高。涉及任何关于FTI指数的基金会透明度的指标和计算方法均向公众公开。在各类慈善组织中,基金会的监管制度和评价体系相对来说是最为完善和严格的。因此,本文选择中基透明指数(FTI)作为民间组织建立声誉的替代变量。

三、文献回顾和假设提出

慈善市场为研究声誉机制提供了有效环境。首先,慈善市场存在着显著的信息不对称。这是声誉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其次,慈善市场并不存在类似于产品市场的监管制度。捐赠者难以直接评价慈善产品(项目)的质量高低。因此,声誉机制对于基金会吸引捐赠者是非常重要的。在社会现实中,那些声誉受损的基金会捐赠收入会受到明显的影响。Tinkelman认为,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依赖于该组织的名誉。[1]Weisbrod&Dominguez称之为“商誉累积”。[2]研究中通常用组织成立时间、组织规模(总收入、净资产等)、政府捐赠收入等作为声誉的替代变量。[3][4]由此提出假设H1:自发形成声誉的基金会能够利用其规模和年限等优势,获取更多的捐赠收入。

可以合理地预期,民政部针对基金会评估制度是一种有效的声誉机制,能够对捐赠收入产生影响。理由如下:第一,有助于消除慈善捐赠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通过授予高等级称号,能够向外界传递有效信号,从而实现政府对于捐赠市场的有效监管和资源配置的有效引导;第二,获得高等级称号的基金会能够获取更多经济利益,例如,减税、获得更多的政府采购机会等,这会促使基金会有更大的积极性争取和保持这一声誉。第三,高等级基金会如因主观原因未能遵守相关市场规则,则又可能被降低等级甚至取消等级资格。这种惩戒机制也是有效可行的。政府通过这种制度供给,辅以惩戒机制,能够保持基金会有效地进出慈善捐赠市场。第四,从制度供给的效果来看,这一机制的根本目的是期望通过人为建立声誉机制来促进捐赠市场的有效发展。由此提出假设H2:获得民政部高等级评价结果基金会能够获得更多的捐赠收入。

近年来,我国公益基金会的数量增长迅猛。在各种民间评估机构的排名和评价中,有不少基金会名列前茅。除去具有高评估等级基金会之外,一些地方基金会或者非公募基金会通常不具备官方背景,主要依靠独具特色的项目运作和高度透明的信息披露赢得关注。因此可以被视为一种在市场环境下自发形成的声誉,这与部分具有官方背景的公募基金会被授予的政府推动声誉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如果一个非公募基金会在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方面有非常高的社会知名度和信誉,从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尽管该基金会并没有面向社会组织募捐活动,但同样可能获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捐赠和资助。[5]因此,非公募基金会有可能会利用各种非政府机制作为其声誉的替代机制。民间组织自发形成的声誉机制FTI透明度指数是近年来民间组织自主构建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在促进基金会信息披露和提升透明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提出假设H3:FTI透明度指数越高的非公募基金会能够获得更多的捐赠收入。

四、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计

参考Weibrod and Domingues提出的经典捐赠模型[3],建立如下回归模型验证假设。

回归模型中各个变量的含义如表1所示。

表1 公益基金会声誉机制的经济后果模型变量表

(二)样本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2010—2014年基金会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社会组织网、中国基金会网以及基金会中心网。全部数据由手工收集整理完成。“百强所”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查询得出。社会评估等级数据根据中国社会组网“评估等级查询”获取。另外,根据基金会中心网发布的FTI透明度指数排名信息,按照净资产和捐赠收入排名,选择前100家。相关数据整理步骤如下:一是剔除相关数据值不完整的基金会;二是考虑到模型的滞后运算需要,剔除只有一个年度数据的基金会;三是针对连续变量进行1%分位数Winsorize处理,以排除异常值影响。经过上述步骤,最终得到的样本数为695家。

五、实证检验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表2显示了描述性统计结果。可见,我国基金会捐赠收入的平均值为14.823,中位数是15.13,标准差相对较高为2.371,表明我国基金会之间捐赠收入差异较大。Fti指数平均值是101.532,而标准差高达98.786,这表明我国基金会在信息披露和透明度方面存在明显差异。Star指标说明获取高等级评价结果的基金会数量不足50%。Age指标也说明基金会在存立时间方面差异较大,但基金会成立平均时间在10年左右。从衡量基金会内部效率方面的指标Pric来看,我国基金会公益支出比均值为0.794。我国基金会行政管理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较低,总体上低于政策要求的10%。从收入集中度指标Conc来看,我国基金会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捐赠收入,其他收入来源占比较低。Stab指标进一步说明了收入来源的单一性,主要依靠捐赠收入,部分基金会获取政府补助收入。我国基金会年报审计师的选聘以“非百强所”为主,“百强所”占比仅为36.5%。在样本基金会中,公募基金会占比较大。

铜在干燥的空气中不发生化学变化,但在含有CO2的潮湿空气中表面会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铜薄膜,俗称“铜绿”[2],反应见式(4)。

表2 公益基金会声誉机制的经济后果描述性统计

为了初步了解数据之间的关系,表3显示了相关性分析结果。从相关性统计结果来看,基金会捐赠收入与等级评价以及年限和规模均显著正相关,表明这些因素对于捐赠收入产生了正向显著影响。这初步证实了H1-H2。进一步的检验结果还需要回归分析。

(三)回归结果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前述假设,表4显示了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

表3 公益基金会声誉机制的经济后果相关性分析

表4回归结果表明,在全样本中,政府提供的声誉机制(评估等级)能够明显增强基金会下一年度的捐赠收入。基金会自发形成的声誉机制(以年限和规模为代表),也能够呈现出明显的捐赠效应。另外,捐赠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越高,越能够增加下一年度的捐赠收入。值得注意的是,回归结果尚未表明,民间组织形成的声誉机制(以FTI透明度指数排名为考察指标)具有捐赠效应。通过对样本进行公募和非公募基金会分类,回归结果显示,对于公募基金会来说,政府形成的声誉机制,基金会自发形成的声誉机制(年限和规模)以及经“百强所”审计后均能够影响捐赠收入。但是在非公募基金会中,仅有规模因素能够显著影响捐赠收入。把样本进一步分为“百强所”审计的基金会和“非百强所”审计的基金会,回归结果发现,当基金会的审计师是“百强所”时,政府形成的声誉机制(评估等级),民间组织自发形成的声誉机制(FTI指数)以及部分基金会自发形成的声誉机制(规模)能够显著影响捐赠收入。当基金会的审计师是“非百强所”时,仅有收入集中度指标和规模指标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他各个因素均不显著。综上所述,评估等级制度对于公募基金会捐赠收入产生了稳定影响,“百强所”审计时会影响公募基金会的捐赠收入,FTI透明指数仅在审计师是“百强所”时对捐赠收入产生显著影响。基金会自发形成的声誉机制(规模)则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显著影响捐赠收入。

表4 公益基金会声誉机制的经济后果回归结果分析

(四)原因分析

形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社会公众往往比较信赖具有官方声誉或者经过官方认可的慈善组织,由此表现为高等级的基金会更加具有竞争力。此外,公募基金会需要向社会公众公开募集善款,需要向外界传递自身值得信赖的信号,政府评价结果就成为具有价值的证明,公募基金会也乐意向外界传递自身的“政府评价结果”。为了促进基金会发展,政府也积极鼓励基金会宣传和传递等级评价结果,在基金会和政府两个方面的作用下,等级评价结果显得尤其重要,社会公众对此认可度也比较高。相比之下,民间组织自发建立的信息透明度评价体系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和障碍,例如,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推广活动,获取基金会的接受和认可,激励各种各类基金会主动参与评价过程,促进社会各界对评价体系的接受和认可等等问题。由此影响了民间组织建立声誉机制发挥作用。换句话说,民间组织建立的声誉机制还需要假以时日来发展和完善,社会公众对此的接受和认可也需要一段时间。此外,部分基金会可能为了追求排名,存在完全按照体系进行披露,因而出现信息披露“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现象。这种情况虽不多见,但也会影响到评价体系的稳定和效果。因此,尚处于发展阶段的民间组织建立的声誉机制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才能发挥作用。

(五)稳健性检验

1.稳健性检验

为了考察政府形成的声誉机制,基金会自发形成的声誉机制以及民间组织形成的声誉机制的检验结果,本文进行下列稳健性检验:一是考虑到收入集中度和收入稳定性为0或者小于0的样本指标可能会受到操纵,因此,在稳健性检验时将收入集中度和收入稳定性指标等于0或者小于0的指标删去;二是将Effi指标,即行政办公和工作人员工资薪金支出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的样本删去;三是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可能会对声誉机制和捐助收入产生影响,因此将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样本全部删去。从稳健性检验的结果来看,各个声誉机制的替代变量的指标系数与前述回归结果基本一致,没有显著变化。

2.自选择

基金会捐赠收入模型可能存在自选择问题,为此使用Heckman方法检验回归模型。在回归模型中增加了代表潜在选择性误差的变量Lambda。将“百强所”和“非百强所”分别作为因变量,结合陈丽红等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因素计算出Lambda值,并分别带入回归模型之中。

表5 公益基金会声誉机制的经济后果自选择分析

在考虑自选择影响之后,表5模型回归结果表明,IMR(Lambda)值分别是 -2.224—2.124,标准误差分别是-3.15和-2.91,结果并不显著。这说明模型中并不存在明显的自选择误差。

六、研究结论

捐赠收入是基金会等慈善组织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社会公众爱心汇聚的最终体现,是政府监管部门关注的重要项目。为了在慈善捐赠市场上获取更多的捐赠收入,基金会需要获取和建立一定的声誉机制,以保证足够的捐赠收入能够流向自身。目前主要存在三种声誉机制,一是民政部的等级评价制度,这是政府认可的声誉机制;二是基金会自身在发展过程中,通过自身特点,例如规模大、成立时间长等形成了声誉优势;三是慈善领域的一些有识之士和先行者自发组织机构,建立具体和细化的披露评价标准。就以上这三个方面的声誉形成机制来说,政府部门的声誉和基金会自发形成声誉具有稳定的效应,民间组织建立的声誉机制尚处于发展过程中,仅在外部审计监督机制发生作用时,才具有捐赠效应。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一定局限性。由于我国基金会信息披露存在不全面、不完善的现象,部分基金会相关数据难以获取,本文样本量相对较小,从而影响了研究结论。另外,本文数据选取主要根据基金会中心网2010—2014年的相关数据,对于大量无效和无法获取的数据进行了筛选,而无法涵盖所有基金会的情况,因此,本课题研究结论并不适用于我国全部基金会组织。

[1]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1991,(50).

[2]WeisbrodBA.Dominguez ND..Demand for Collective Goods in Private Nonprofit Markets:Can Fundraising Expenditures help overcome free-rider behavior?[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86,(30).

[3]陶传进,刘忠祥.基金会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4]陈丽红,等.会计信息会影响捐赠者的决策吗?——来自中国慈善基金会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5,(2).

[5]Tinkelman D..Factors Affec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Donations to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An Efficiency Ratio[J].Research in Government and Nonprofit Accounting,1999,(10).

责任编辑:贾 春

On Economic Consequence of Reputation Mechanism of China’s Foundations

HUBo

In recent years,in order to enhance the foundation’s credibility and transparency,China’s foundation formed a reputation mechanism of a variety of sources.The paper used 2010-2014 annual data of China’s foundations to test the effects of reputation mechanism.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public foundation with the government’s reputation will be more competitive in the market and attract more donations.With external audit of high quality,the reputation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can absorb more donations.The reputation mechanism foundation formed spontaneouslyhas impact on donations in anycase.The paper’s conclusion deep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reputation mechanism,and provides evidence for the government’s reputation management,which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the gradingevaluation..

foundation;reputation mechanism;donation revenues

10.13277/j.cnki.jcwu.2017.04.017

2016-11-01

F234.3

A

1007-3698(2017)04-0118-07

胡 波,女,中华女子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审计理论与实务、非营利组织管理。100101

本文系2016年度中华女子学院校级重大课题“中国慈善组织审计质量现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KY2016-01002。

猜你喜欢

民间组织声誉慈善
短期与长期声誉风险的不同应对
Top 5 World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株洲市民间组织参与精准扶贫问题及对策分析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考虑声誉的企业投资决策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