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最优秀,但是最好
2017-09-12小木头
◎小木头
不是最优秀,但是最好
◎小木头
有段时间常常觉得焦虑,也没有特别具体的事情,只是容易陷入一些奇怪的情绪里,觉得在做的事情没有发生明显的进展,总是觉得力有不逮,周围人都在变得更好,我却好像一无是处地原地踏步……这么说起来特别像学生时代考试后发下成绩单的心情,明明觉得已经很努力了,结果却依然不尽如人意。朋友说:“有时候你得承认你不是最优秀的那一个啊。”
这句话一下子记在我心里,可能他只是顺口说说,对我而言却是醍醐灌顶。我们总是表扬不服输的人,现在想一想,不怕输的人很伟大,不服输的人要分成两种—有一种是,不服气,再挑战,超越自我,就真的战胜了困难,获得了成功;但还有一种可能是,输了也不服,再输还不服,对问题没有客观的认知,屡败屡战,屡战屡败,最后也不过是把屡次的失败当成另一种巨大的成功,成了日后用来咀嚼的传奇。这种人更多是偏执和负气的,即便很多事情做了也于事无补,也无法成就自我。
所以,不服输未必就一定是好的,在恰当的时候,要学会认输,承认自己的局限,接受自己不是最优秀的这个事实。但这不是让你胆小怯懦,也不是退步,而是一种不对自己步步紧逼的做法。
我和很多人一样都在追求成为最优秀的那个人。上大学,我是专业成绩好的那个,每学期都拿奖学金;工作后我是积极努力的那个,几乎每年都能评优。我心里总是有个标准:我必须在最优秀的那一个梯队里。如果一直在一个小圈子里,这样的目标对于资质还不错又肯努力上进的人而言,是可以实现的。但问题在于,如果你一直抱着这样的心态,当你进入一个更大的世界,有了更大的圈子,身边是一群比你更优秀、更有天分的人时,骤然发现自己不是最强的那个,就会有巨大的落差和深深的失落。
好多东西都是相对的,也许此刻的优秀在另外一个环境里只是平庸,也许此刻的资质平平在另外一个氛围里是耀眼夺目。所谓的“最优秀”,是跟别人比较得来的。我可能永远都成不了最优秀的那个,因为永远有人比我聪明,比我有天分。但我可以跟从前的自己比较,追逐自己的梦想,达成自己的愿望,这不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吗?
如果我们能够跟自己心中的“偏执”和解,那么就可以减少很多焦虑,省去很多麻烦,同时也不会因为周围的人比自己优秀而变得郁郁寡欢甚至心急如焚。我想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宽松的环境,会允许自己慢慢来,只要比自己从前写得好就可以,只要这本书比上一本书有提升就行,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优秀就好啊!
真是豁然开朗。
跟女朋友吃饭闲聊,她说我写作应该更有规划,尤其是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文章,必须要有营销意识。我惭愧地承认,我这么自由散漫的人,好多时候写文章根本不考虑别人想看什么,而是,我现在想写什么。因为我必须写出我心中的困惑,我的所思所想,先为自己答疑解惑,疗愈内心,才有资格和立场去考虑别人。
就像《孤独的小说家》里的耕平一样—他在读了年轻的作家朋友写的小说之后,一度抑郁得很,因为他发现自己永远写不了那么好。但后来,他慢慢走出了抑郁,因为无论如何,写作是他热爱的事业,是他赖以生存的技能,所以他先写自己想写的,写给自己看,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再说,于是仍旧慢条斯理按照自己的步调修改稿子,撰写小说。
当你把目标从“最优秀的人”调整为“最好的自己”时,你会给自己时间,会允许自己慢慢来,这种感觉非常好。我们总是说:孩子你慢慢来。现在我想跟自己和你们说一句:我们也慢慢来。哪怕我们不是最优秀的那一个,我们也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而这,才是我们做任何一件事的最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