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教学:试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益的良方
2017-09-11查新平
查新平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差异教學可有效提升教学效益。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差异教学的教学概念及发展现状,并提出了运用差异教学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益的举措,从差异化的巧设提问、差异化的因材施教、差异化的巧设练习、差异化的巧妙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差异教学 小学数学 教学效益
前 言
在差异教学中,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并客观面对学生间差异化的成绩,使学生均可受到教学指导,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探析差异教学的核心理念,即是“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个学生。”
1.差异教学的教学概念及发展现状简析
关于差异教学的教学概念,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效果,以学生的差异性为依据,进行针对性的分层教学,进而提升教学成效。在差异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注意甄别相应注意事项,以规避学生由此产生自卑感。具体而言,在学生整体的划分中,应考量学生间学习成绩及效率的相似性,且学生整体的划分状态并非一成不变,若学生成绩有所提升,应做出适当调整。在学习任务层面,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制定难易适度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逐渐树立学习的兴趣及信心[1]。关于差异教学的发展现状,广大教育工作者日益重视学生的个体性学习特征,进而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革新。近年来,在小学诸多课程教学中,差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班级全体学生的进步。然而,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差异教学的实施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部分教师尚未明确差异教学的教学方式,乃至于差异教学应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由此,在小学课程教学中,差异教学并未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运用差异教学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益的举措
2.1差异化的巧设提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实行差异教学,就要全方位的了解学生,从智力水平到生活习性,从兴趣爱好到学习状况,对以上相关因素,都要进行全面的把握。具体而言,依据学生学习状况及成绩水平的高低,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层次。若将相应等级以甲、乙、丙等为代号,则以上代号即可表示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对于差异化的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学习自信,还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针对“积木堆积”问题,相应木块的长宽高分别为20cm、15cm、10cm,应将之堆积成正方体。以此为依据,教师就可对甲、乙、丙等小组学生进行提问,并注意提问的顺序及层次性。对于丙组学生,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如“要堆积成正方体,我们需要多少块积木啊?”对于乙组学生,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如“若要堆积成正方体,我们需要多少长方体啊?”对于甲组学生,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如“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道题考察的知识点是什么吗?”
2.2差异化的因材施教
在差异教学中,立足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之上,教师可对学生实行分层指导教学,并保证指导教学的针对性。在分层指导教学中,教师要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所不同,对相应教学内容的理解或为浅显,或为深入,故而教师所采取的指导教学内容也应随之转变,并安排不同的指导方略。例如,针对“追击与相遇”问题,甲车速为90km/h,而乙车速为60km/h,若乙车的出发时间提前一个小时,甲车什么时候方能追上乙车呢?在分层指导教学中,对于丙组学生,教师应明确该组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相应的指导教学内容,只需致力于辅助学生解答问题;对于乙组学生,教师应明确该组学生的学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相应的指导教学内容,应作出一定的数据改变,如“乙车的出发时间提前两小时”;对于甲组学生,教师应明确该组学生学习能力最强,教师应加大题目难度,如“在甲车出发之后,丙车速为30km/h,并从100km处驶来,那么甲丙两车何时才能相遇呢?若两车相遇,甲丙两车各自行驶了多少路程呢?”
2.3差异化的巧设练习
在课堂讲解后,为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教师应设置适量的练习内容。对于练习内容,教师应明确知识点的多变性及关联性,随之巧设细致化、系统化的练习内容。在练习内容的设置中,教师应保证练习内容的针对性,相应练习题应来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应对教材知识进行升华与创新[2]。在练习题的设置中,教师应注重练习内容的层次性,使练习题的难易程度契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练习题的价值。例如,针对“平面面积及周长”问题,对于丙组学生,教师可设置以下练习题,如“正方形边长为5cm,请问她的2面积与周长是多少?”对于乙组学生,教室可设置以下练习题,如“若用一条长20cm的绳子围成一个正方形,那么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呢?”对于甲组学生,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如“在一个正方形中,若要画一个最大的圆,那么圆的面积是正方形的几倍呢?”
2.4差异化的巧妙评价
所谓差异化的巧妙评价,就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采用不同的评价准则,乃至于对学生的学习期望也应有所不同。之所以进行差异化的巧妙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针对“四则运算”问题,对于丙组学生,教师设置一些简单的运算题,对之进行学习上的鼓舞;对于乙组学生,教师应提出该组学生在解题层面的不足与改进方向;对于甲组学生,教师应明确该组学生由于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很容易滋生学习上骄傲自满的情绪,可营造出一个互相竞争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提升该组学生的运算能力及运算速度。总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以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结 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差异教学的应用策略,以提升教学效益。经过以上分析可得,对于数学问题,教师应采用分层次的提问方式,以帮助学生获得学习自信;对于指导教学及练习内容,教师应结合数学题目难度,对相应问题的数据进行一定的改变,使之契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教学评价,教师应合理设置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准则及学习期望,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课程学习。
参考文献:
[1] 郭梦娜. 基于学习风格的小学数学差异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2] 杨萍.小学数学实施分层差异教学的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Z1):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