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感染39例治疗效果分析
2017-09-11王雅蓉
王雅蓉
【中图分类号】R5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8-206-02
糖尿病足感染是导致糖尿病足进行性发展、恶化的因素,也是截肢的重要因素,收集2014年7月---2017年7月期间我科收治39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资料,按wagner分级法糖尿病足均为2-3级,治疗效果作回顾性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39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1例,年龄51-73岁,职业:2例居民,3例个体小贩,24例均为农民,全部病例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病程2月至21年不等。全部病例均排除下肢血栓栓塞所致足缺血坏死后发生感染病例。感染诱因:1例烫伤、2例剪伤,2例自发性水疱,1例足趾因类风湿关节炎足趾关节畸形足趾受压溃烂感染,3例因不合适新鞋致足皮肤损伤后溃烂感染,8例足外伤,余22例感染诱因不明确。治疗时间按1月计算。
1.2 疗效判断标准:
1.2.1 痊愈:创面结痂或脱落,伴随症状消失。
1.2.2 显效:溃疡面缩小70%,伴随症状减轻。
1.2.3 有效:溃疡面缩小<70%,>30%。
1.2.4 无效:溃疡面缩小<30%或无变化。
39例患者 痊愈14例,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4例,6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
2 治疗方案
2.1 控制血糖 以胰岛素控制血糖为主要治疗方案,口服降糖药酌情选用双胍类、a-糖苷酶抑制剂等控制血糖。
2.2 改善足部循环功能 静滴前列地儿,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双嘧达莫等。
2.3 抗感染:在未知病原菌情况下选用三代头孢加抗厌氧菌药,根据感染分泌物培养结果作调整。通常抗感染治疗10-21天。合并真菌感染抗真菌治疗。
2.4 创口局部清创换药及用药:清除坏死组织、引流,换药根据创口分泌物及渗出多少予每日换药或隔日换药,选用双氧水、生理盐水清洗创面,外用选用纳米银离子敷料。
2.5 改善神经功能:选用甲钴胺、硫辛酸、B族维生素等。
2.6 支持及对症治疗:糖尿病足患者常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糖尿病肾病、高血糖高渗状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及时纠正酸中毒及高渗状态,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纠正电解质紊乱,对于感染重、合并感染中毒性休克、肾功能损害患者,加强抗感染、抗休克治疗及避免肾毒性药物的使用,予纠正肾功能不全等治疗。
总结
我国多中心调查数据证实,约有70%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合并感染。同时,这些患者往往合并三种以上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周围神经病变、下肢血管病变和肾病及营养不良[1]。糖尿病足的病变基础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和外周神经病,由于机体处于高血糖与蛋白质的非酶糖化状态,脂质代谢紊乱,血液的高凝、高粘稠状态、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使糖尿病患者的下肢容易发生血管病变;由于多元醇途径激活,微循环障碍,非酶糖化氧化应激反应以及血管活化因子的改变等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导致肢体末梢的感觉减退、丧失,足一旦受损,不易修复,感染更难以控制。目前糖尿病患病人数增长较快,糖尿病足感染发病率也逐年增加,一大部分患者对糖尿病足的危害程度认识不够,导致一部分患者在糖尿病足感染初期未正规治疗,延误了治疗时机,另普遍存在患者血糖控制差、感染重、创面大,创口深等表现,造成治疗周期长、花费较大,给后续治疗带来较大困难。糖尿病足患者需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强调糖尿病足保护,注意足部卫生和清洁,避免足部外伤。避免长时间站立工作对足部血循环影响,以免下肢缺血后更容易皮肤破损感染。避免穿不合适鞋袜,鞋子选透气舒适类型,每天检查足部,保持足干燥,如已患足癣,盡早予抗真菌软膏、口服抗真菌药物等治疗。研究发现合并趾甲真菌病的糖尿病患者出现继发感染明显高于未合并甲真菌病患者,合并足部真菌病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足坏疽和(或)溃疡的几率也明显高于无真菌感染患者[2]。应引起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 许樟荣 《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关于糖尿病足感染的诊断与处理指南》解读
[2] 未友能等 糖尿病患者足部真菌感染的诊治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