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定乡贤段兆鳌

2017-09-11黄昊

魅力中国 2017年35期
关键词:修志乡贤

摘要: 段兆鳌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贵州著名学者、诗人。作为贵定一代名贤,段兆鳌影响于当时,留名于后世。深入研究段兆鳌的活动与贡献,对于传承贵定乡贤精神,建设地方文化,仍然具有一定现实价值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段兆鳌;乡贤;修志

段兆鳌(1858—1929),原名成林,字桂山,后易名兆鳌,字甲楼。贵定县城关镇人。清末民初杰出诗人,著名学者。光绪十二年(1886年)拔贡,1887年出任遵义府军稽查文案等,此后十余年间,他先后任云南财政局科员,宁州知州。曾主讲贵定魁山书院,奉命监贵阳学古书院。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始入滇,宣统二年(1911年)任宁州(今云南晋宁)知州。作《山蚕浅要录》欲以振兴地方,被采纳。辞职返里。1917年筑畅园,次年组建莲社。1919年始与任可澄等编纂《贵州通志》,并主纂《贵定县志稿》。著述甚丰,有《畅园诗草》、《甲乙吟草》、《征余吟草》、《农林蚕工矿说略》等。

一、段兆鳌与《贵定县志》

1919年(民国八年)鉴于旧通志年久失修,又疏漏过甚,由任可澄(志清)、陈矩(衡山)、李国钊(祖峰)、杨恩元(覃生)、王敬彝(蔬农)、聂树楷(尊吾)诸先生倡议续修《贵州通志》。是年八月得政府允可,拨出专款,成立续修贵州通志局,以任可澄为总纂,陈矩、李国钊、杨恩元、王敬彝、聂树楷、柳元翘(小汀)、段兆鳌(甲楼)为分纂,擇定车家巷(今慈善巷)资善堂左厢房三间为局址,开始工作。又邀集邹国彬(质夫)、李德晖(紫光)、文宗潞(彦生)、柴巾荣`晓莲)等相助,或任编撰,或任校勘,或任采访。他们的工作首先是商定体例。以为历年既多,资料丛集,后事叙述甚易,前事补艾为难,不得不将原志打散,另起炉灶。

段兆鳌根据当时分配的任务,主持编修《贵定县志》,由于历史原因贵定县志在明代失毁后不再有县志,要编制此志,必须要重新查找资料,段兆鳌从浩瀚的史志中查找考证,认真做到一事一物有根有据。《贵定县志稿》所据史志从道光年间有史书,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嘉靖贵州通志》清《康熙贵州通志》、《乾隆贵州通志》《道光贵阳府志》中“据实考证而编纂”,确是翔实无误的县志。“无以为人,何以为文”这是段兆鳌诗文存稿中的格言。其治学严谨的文德高尚,远非胡编乱造信口开河者可比。通过三年的艰苦笔耕,编出《贵定县志稿》共四卷,约40万字,此书稿记载了贵定县民国初年塑至清道光年间的历史专著,其内容有贵定县的地理、气象、物产、庙宇、村镇、官职、田赋、保甲、风俗、学堂书院、咸同兵变、苗乱纪事、营汛驿站、乡贤名宦、诗抄艺文等,史料丰富在1986年再版重校时,省有关史志专家们亦十分称赞段兆鳌这位治学严谨的先贤。

二、段兆鳌与《山蚕浅要录》

1895年后,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段兆鳌游历安庆、北京、云南,以诗受知于云南抚军李经義,出任云南永宁任知州,回到贵定后,深入农户采访调查研究种桑养蚕问题,写出了《山蚕浅要录》一书。

《山蚕浅要录》可以说是贵州历史上较早出现的一部科技著作。这本书分十章,讲述养殖山蚕的全部养殖直到缫丝的工艺及作业程序。在“民国”时期,贵定开办桑蚕学校(县城与沿山镇)就是以《山蚕浅要录》为教材。《山蚕浅要录》是一本科学普及读物,它对放养山蚕的全过程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全书共有2691字,除自序外,共计十章。即:地宜、树宜、拣种、烘茧、下子、育蚁、收茧、秋蚕、卫蚕、缫丝。通篇字迹端庄工整,语言通俗流畅。此书于1911年完成在云南,曾呈送过云南军都督府,希望当地政府采纳推广。他在呈送都督府的文中写到:“兆鳌夙留心滇事,庚子之岁,曾上《西南边防条例》,略有裨益;近年预备立宪,振兴实业,亦有《农林蚕工矿说略》、《山蚕浅要录》以上,翼得推行,以开风气。今睹维新启始,采集众长,不揣譾陋,率献。”

这本书由于当时历史条件所限,在技术方面介绍过于简要,但是,在辛亥革命时期,注重实业的发展,经过自己反复的调查和实践,以图地方振兴,体现了作为一个民主知识分子要求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中国的强烈愿望,在当时的贵州也算是一个极有远见卓识的学者。

三、诗人段兆鳌

1918年,段兆鳌和朱友夔发起组织县人成立诗社——莲社。莲社先后以段家花园(畅园)、陈家花园(遗址在东街文昌宫)、南山寺等为雅集地,定期或不定期诗酒唱和,每年春秋胜日出城采风,端午日和重阳日组织盛大诗会。成员有段兆鳌、朱友夔、胡祖恕、朱其中、朱能溶、朱嗣元、陈德昌、王锡章等。由于段兆鳌、胡祖恕等在全省有着一定知名度,当时诗社影响颇大。1949年后人世沧桑,诗社随之不复存在。前后活动30年。迄今尚有健在晚期社员。

《畅园诗草》是段兆鳌先生的使诗作代表,它是先生历年诗作的集成,共辑诗二百八十首,贵阳司毓芝先生为诗草作了点勘工作,普定任可澄及独山万大章先生为之作序,安顺杨恩元先生及贵阳李独清先生曾为诗集题诗,万大章在诗的序中写道:(贵定段兆鳌先生诗)大都思亲念故,感事忧时,肫实写心之作,而雄轶奇气一寓于冲淡中,与世之艰辛自文,务为绮?者迥异。窃深嗜焉,因以付印饷后请,先生未之许也。今年夏,先生来省应通志纂修之聘,予复请,且呈粗疏之什,再三申意。先生不忍拂,乃并诸篇,删存为《畅园诗草》二卷,以示曰:“古人谓‘诗言志,又谓‘诗者心之声。当年操觚,有触则发,本非有意为诗,必欲留鸿迹,俟质证。勉以此应。子顾犹患其多也,盍为我更汰之。”乌乎!以大章不学,于寻常竿牍之词,尚不克举职是惧,乃冀于前辈述作有所献替,何先生许之过也?①《畅园诗草》1938年由贵阳文通书局铅印出版。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以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大兴洋务,甲午之战,北洋海军全军覆灭,日本长驱直入到京畿重地,段兆鳌先生感念与实施,作了《虬须客歌》:英雄奇迹已千秋,临风怀古心夷犹,安得再遇虬须客,与之握手定新谋,海疆今日正多故,五岛蛮夷都负固,髯公义旆指重洋,出奇制胜东瀛惧。如何庸碌千万群,辜负须眉未建勋。采兹世上浓髯者,若个英雄清试论。诗中抒发了作者希望能够再遇虬须客,能够出奇制胜,打败东瀛,重振国威的愿景,同时也批判了当朝的诸多大臣们,碌碌无为,没有尽职尽责保卫国家,辜负了人们的期望,表现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慨。endprint

感时②

讳兵终竟酿兵灾,致令殷忧系圣杯。

作战似闻军政驰,议和立建衅端开。

时艰谁挽冲兴局,谋浅终非上将才。

听说至尊唱减膳,诸公岂不愧盐梅。

这首诗感怀于人们深受战争之苦,寄希望于清政府不要轻易与帝国主义谈判议和,妥协投降,而是期盼清政府能采取维新策略,改弦易辙,不断振兴自己的实力,已达到自强。

《游翠微寺记》写于1893年,记述地点是龙里县的翠微寺,作者对寺庙的巍峨壮观,诸如寺的层次,供佛、建造年月、四方景物“光绪癸已冬,予将入都应试,至岳家踵辞。值日色睛明,偕内兄森甫熊君往游翠微寺……前有匾一方,书‘惟德动天四字,为吾乡前辈邓石庵孝廉所献。石庵公因避乱,侨居课读于此,以是年领乡荐。”③

游记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抒发了对兵患民不聊生的感慨,希望防患于未然,使民能过上重礼仪:“予因仁山之言而有感矣!且夫,观世不由乱而治,无以知耕凿之安,大异于兵焚之危也;处世不由难而易,无以知饱暖之适,大异于饥馑之迫也。今者,羔羊介寿,民庆丰亨,麟凤炳文,士欣腾达,其服光畴而食旧德者,不将安而忘危欢。然果能弭患于未然,其上减赋其平徭,其民慕礼而好义,浇风悉化,默契天心,永敦娴睦之俗,隐杜争夺之渐,无使斯寺为锋镝之区也,岂不幸甚!”④

诗人不仅感怀于实事,同时也寄情于山水的美好之间,段兆螫浪迹天涯,凡旅途山水名胜,游踪几遍。诸如浩荡雄奇之江河,风光旖旎的农村,鸟鱼花树,所见辄发为诗,借以抒发自己对祖国山河之热爱,关切人民生活的苦乐。读其涛,风流蕴藉,溢光泛彩,意境天然,真感诗中有画在。他为舞阳河所写的诗,清新温婉。

?江即景⑤

水际云烟都如画,舟边鸥鸟自依人,

一林绿竹通幽径,几处丹枫夹去津。

丹枫绿树野梅花,何似上春三月景。

点缀清江送客槎,一林娇鸟乱啼花。

段兆鰲作为一个生在清朝末年的知识分子,作为贵定的乡贤,他的一生在兴学、从政、修志、写诗中完成了对国家和地方的责任,他时刻不忘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对人们饱受战乱的同情,希望国家富强,人们康乐。

贵定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是贵定城镇化进程和旅游发展的“魂”所在,明朝至今,五六百年来,贵定涌现出来的在中国历史上留有深刻印记的乡贤很多。这体现了贵州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其中,邱禾实、邱禾嘉、汪柱元、段兆鳌、戴戡等,是贵定名震天下的代表。这些乡贤,就是贵定的“文化峰丛”,就是贵定的“人文脊梁”。据此,本文对段兆鳌先生的一些成就进行梳理,为贵定的乡贤文化研究提供一些基本的资料挖掘。

注释:

①《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七。

②黔南州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黔南文史资料选辑 总第6辑 人物专辑,1987年12月,第65页。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龙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龙里文史资料选辑 第一辑,1986.12,第250-251页。

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龙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龙里文史资料选辑 第一辑,1986.12,第250-251页。

⑤刘秀鸾选注:贵州旅游诗选,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12,第77页。

作者简介:黄昊,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endprint

猜你喜欢

修志乡贤
新乡贤是乡村振兴重要力量
“我和乡贤有个约会”征文启事
“支部+”乡贤护航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中乡贤文化建设调查研究
乡村振兴中乡贤文化建设调查研究
靠大多数,还是靠“乡贤”
别让“乡贤”成“乡党”
河东区地方志第二轮编修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河北区第二轮修志工作中期推动会召开
浅谈在第二轮修志过程中的实践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