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护理体会
2017-09-11徐芳芳
徐芳芳
【摘要】目的:探讨与研究鼻咽癌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护理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2016年间行根治性放疗的鼻咽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自患者出现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症状开始行相关抗炎及脱水治疗,观察组自放疗开始即行口腔护理,并在放疗7次(累计剂量达14Gy)左右时予表皮生长因子喷涂口腔黏膜处,3次/日,至放疗结束。比较两组患者发生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症的例数及严重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发生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症反应的例数明显减少,且严重程度降低,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放射治疗开始时早期、规范行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口腔黏膜不良放射性反应发生,并明显减轻患者痛苦,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保证放疗顺利实施,从而提高患者生存率,延长生存期。
【关键词】 鼻咽癌;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口腔护理;表皮生长因子
【中图分类号】R5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8-141-01
鼻咽癌是我国最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治疗上由于鼻咽位置特殊,目前主要以放射治疗为主[1],行根治性放疗后,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我院自2015年起针对行根治性放疗的鼻咽癌患者早期、规范地进行护理干预,并及时使用表皮生长因子,能够明显降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症的发生率,并且不同显著降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严重程度,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2016年间行根治性放疗的鼻咽癌患者100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32例,年龄38-76岁,中位年龄49.6岁,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及鼻咽镜活检病理证实为鼻咽鳞癌,临床TNM分期为:T2-T3,N2-N3,M0,KPS评分≥80分,无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
1.2 分级标准:
按 WHO 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评价标准将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分为5级[2],见表1:
1.3 放疗方案:
放疗采用 6MV-X 线调强放射治疗,GTVnx 为鼻咽原发肿瘤,GTVnd 和 GTVrpn 分别为颈部转移淋巴结转移及咽后转移淋巴结,CTV1为高危区域及高危淋巴引流预防照射区,CTV2 为低危淋巴引流预防照射区,PTV1 为 CTV1 的计划靶区,PTV2 为 CTV2 的计划靶区。处方剂量: GTVnx、GTVr-pn 66~72. 6Gy /30~33f,GTVnd 66~70Gy /30~33f,PTV1 60~62Gy /30~33f,PTV2 50 ~ 56Gy /28 ~ 30 次。
1.4 护理干预:
对照组:予患者生理盐水漱口,在出现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时(20Gy/10f左右)予患者抗炎及脱水等对症处理;观察组:自放疗开始即行口腔护理,使用自制漱口液,即生理盐水100ml+庆大霉素24万U+地塞米松20mg+利多卡因0.2g,漱口≥3次/日,至放疗结束。出现3-4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症反应时均禁食,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对照组中有3例因严重口腔黏膜反应无法耐受,于放疗第四周终止治疗,其余97例均完成放疗,观察组发生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结论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是鼻咽癌患者行放射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放射线引起的口腔黏膜正常细胞数量的减少是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发展的病理学基础[3],而且放疗后机体免疫力下降,唾液腺分泌功能受到放射性损伤,特别是浆液性腺泡组织为纤维组织所代替,导致唾液分泌量明显减少,口腔自洁作用显著降低,从而引起菌群改变,导致口腔炎症的发生。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在鼻咽癌患者进行放射治疗时早期、规范应用口腔护理等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明显降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及发生的严重程度,从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保证放疗计划的顺利实施,提高鼻咽癌患者的治愈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参考文献
[1] 殷蔚伯,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M].第3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 108.
[2] 韓少良,邵永孚.癌症化学治疗的毒副反应及其处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123.
[3] 孟晓燕.中西医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11,11(6):63-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