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大众化的路径探究

2017-09-11闫慧宇

祖国 2017年15期
关键词:政治信仰大众化

摘要: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潮充斥着国民的大脑,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构建、意识形态斗争和传播媒介三个视角探究其大众化实现路径是我们党应对当前形势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政治信仰 大众化 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信仰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被学术界所关注,但不同的学者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将马克思主义信仰置于哲学体系进行探究,只有部分学者立场鲜明地站在国家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角度对其进行剖析,而对于正处于战略机遇期的中国而言,坚守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三个自信”之一的关键就在于保持全党乃至全社会成员对于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政治信仰的主观确信和认同。因而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解读基础上探究其实现路径十分必要。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体系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因而必须为无产阶级所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不同于其他信仰,它不仅具备不断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还具有现实性,不只是一种简单的信仰,更是一种对未来社会走向的主观确信,能够转化为人的一种内在动力,用正确的方法,科学的理论,指导全党乃至全社会成员克服思想上和实践中遇到的困境,朝着共产主义社会目标共同奋斗。新时期,实现“中国梦”仅仅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力量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植根于人民群众。而要凝聚人心,引导人民群众步调一致地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行,首先要找到一种足以支撑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力量。中国在建国初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旅程也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的思想武器,实践证明,是否坚守社会主义道路,保持道路自信之关键在于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政治信仰,并非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扎根中国国情基础上的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只有本土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体系才足以被全社会成员信服,成为他们的政治信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大众化的基础之上,指导人们为实现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终极目标而不懈努力。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大众化路径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在信息化时代中迅速传播,为人们价值观和信仰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这对于一种科学的信仰体系建设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因此从理论建构、传播形式两方面探索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大众化实现途径是必要之举。

(一)加强理论建构

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核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础而建构的信仰体系,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体系,它源于社会实践而又能指导社会实践,能够科学地形塑理论与现实的张力关系,因而不论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它都能够作为全党乃至全社会的政治信仰而存在。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著作中曾指出,一套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满足这个国家和人民的程度,马克思主义是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内核,必须融入更多符合中国情的思想和文化元素,形成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整体,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深入解读,同时又要与时代要求、广大人民的精神需求相结合,做到深入浅出,让广大人民群眾真正理解和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不是一个空泛的学术口号,让他们真正深入地感受到其中真、善、美的力量进而发自内心地认可它,并形成指导自己现实生活的政治信仰。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似乎对中国革命的经验比较熟知,而对于“建设”理论的理解缺乏完整的系统的认识。理论上的断层势必对政治信仰的形成和建设造成阻碍。因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致力于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所架构的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实现完美对接,向广大人民群众输送富有时代气息的、受群众喜爱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品。

(二)在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大众化传播形式上要“接地气”,多元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指出一定的内容还要通过特定的形式才得以展现。因而,理论自身的完善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固然重要,但面对新时期社会大众精神需求的变化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体系能否依旧被大众认同,就要在传播方式上下功夫。

首先,一定的内容总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呈现,而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将传统的传播媒介与现代传播媒介相结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大众化的重要条件。而当前,在政治信仰的宣传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就传播范围来看,党政机关和地方高校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读物传播较为广泛的地方,而普通大众对相关内容接触面较窄,内容大多以书本和文字材料为主,没有充分运用网络,因而造成了受众不足的现象。

其次,一种理论的宣传离不开对经典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挖掘。马克思、恩格斯以及毛泽东、邓小平等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既对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贡献,同时他们同每个正常的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他们不是遥不可及的“神”,而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中的现实的人,是有血有肉的。因而他们所建构的理论离不开他们在每一个成长阶段的人生经历。近来,一些通俗文艺作品的出现如书籍《马克思靠谱》的出版、影视作品《恰同学少年》的传播等受到了社会大众的青睐,这无疑为我们当前开展理论宣传工作,走出当前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建构中受众不足的困境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所以在宣传经典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不断发现并利用新型传播载体,要实现现代传播媒介与传统传播方式的完美对接,实现理论传播方式多元化、鲜活化。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体系的构建以及大众化进程对于形成正确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于抵御外部不良思潮的渗透以及“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闫晋虹.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13,(08).

[4]王艺.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3,(01).

(作者简介:闫慧宇,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政治信仰大众化
论政治信仰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新时代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坚定政治信仰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浅谈新闻语言的大众化
杭州市“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与分析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大学生党员政治信仰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
美育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