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走进课堂,语文教学魅力多
2017-09-11胡洁仪
胡洁仪
摘 要: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把国学引入了小学教育的课堂。国学经典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有机渗透,可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爱国情操,弘扬民族精神。本文就试着从国学教育的角度来谈一谈国学经典在教学中的魅力。
关键词:国学经典;渗透;小学语文;课堂;探究
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瑰丽夺目、无比璀璨的明珠,它珍奇斗艳,光芒四射。把国学经典带进语文课堂,让国学经典充溢语文课堂,使学生认识国学经典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经典传统文化的智慧,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肩上的责任,我们的使命是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光大。在语文课堂上,把国学经典文化与课文交融在一起,把圣人之训落到实处,可以让语文课堂更具魅力与活力。
一、用国学经典导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一位著名特级教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所以“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从关注学生的角度设计导语,用国学经典导课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如在六年级下册13课《周总理的一夜》中这样导入:前两天,我们学习了十二课《为人民服务》,文中毛泽东引用了西汉文学家司马迁的一句话表达了人生死的意义,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也就是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我国的第一任国家总理周恩来,少年时期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青年时期赴日留学前,他写下这样一首诗“大江哥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表达了他为了拯救灾难深重的中华,愿意献出自己一切的英雄气概,多么壮怀激烈的诗呀!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又决心“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做人民的公仆。你们看他胸前别着一枚纪念章,上面写着“为人民服务”,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夜的工作”,感受周总理用自己的实践来履行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用多种形式的国学经典指导,使学生有效地学习。
(一)讲经典故事,让语文教学更轻松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这是孩子的共性。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正确地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多成语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故事给学生以知识、以梦想、以信任、以效仿、以思索、以警觉,给学生讲故事,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故事《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三顾茅庐》《闻鸡起舞》等,在课堂中开展以成语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读、写、记、演等形式的综合性语文训练活动,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教师在课堂中可这样说这个成语故事:曾子的学生问曾子:“读书人应该怎样做人?”曾子回答:“必须刚强而且有毅力!因为读书人要励志治理天下,这任务非常重大,道路非常遥远。我们要为实现这个目标奋斗终生——正可谓任重道远!”每天利用课堂几分钟的时间,由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感到国学故事的无限精彩,对成语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从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最后,由学生合作表演成语故事,他们积极性很高,表演欲望强烈。表演的过程正是对成语的理解过程,这样不但展示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锻炼了其合作能力。
(二)运用对联,让语言更显诗意
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对联也可称得上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或蕴含哲理,或点染世情,或描摹景色,或摄取风情,极富诗意又具画境。如果能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出上联让学生对下联,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对语文学习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我出了这样的上联“大钊为革命英勇就义,令世人敬仰”。学生通过议论后,有个同学这样对的下联“亲女儿忆父亲感人肺腑,让我们感动”。对对联看似容易却艰辛,它是一门文学艺术,是一个人文化底蕴与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们在这对对联的推敲与琢磨中加强了思维与语言训练,增强了语感。
(三)用国学经典解说,让学生对文中人物更加敬仰
课文内容与经典有机的结合,用经典诠释课文中的事例,会使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样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对经典名句有了铭心的记忆,还清楚了在怎样的语言环境中恰当合理地运用。勤学动脑,细心认真,脚踏实地学,才有成绩的硕果累累。学生在这些国学经典的影响下,能严格要求自己言行,就会做得更好。
(四)绘画经典,让语文教学更开阔
国学渗透,书香相伴。画经典,给古诗配画,给宋词插图,用连环画画出名著中的故事;把诗歌按作者、内容、主题分类,办成手抄小报……这也是目前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的另一方式。根据学习的内容,通过“画”这种艺术形式,孩子们把自己对诗文的理解表达了出来,并在原文的基礎上,加上了自己的艺术联想。
三、用国学经典归纳,更具凝聚力
语文教学经常需要归纳总结,而用国学经典概括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具说服力与感染力。我们都知道课题的作用有文章线索、文眼、新颖、吸引读者、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中心等等,总之是精髓。如果在语文课堂中,有机地将课堂内容与传统经典相结合,使语文课堂处处都闪烁着永恒的经典语言,并引领学生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积累。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荀子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把那些蕴含着丰富哲理的,启发人深刻思索的,催人勤勉奋进的,好学善读深思的等等有灵性的国学经典,根植在孩子们心田,去影响着他们言行,孩子们在这样充满经典的语文课堂上,一定会受到经典传统文化的熏陶,每每想起让人回味,让人流连,让人难以忘怀。
由此可见,充满深厚国学经典文化底蕴的课堂,是鲜活生动的课堂,是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课堂,是洋溢着无穷智慧的课堂。那就让经典传统文化在我们语文课堂上熠熠生辉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