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动物城》——偏见下的乌托邦世界
2017-09-11王柳
王柳
【摘 要】第8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落下帷幕,《疯狂动物城》不出意外地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本文旨在分析《疯狂动物城》通过一系列动物形象以及事件的刻画,来揭示人类世界美好以及阴暗的一面。
【关键词】乌托邦;偏见;救赎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4-0122-01
一、偏见中的弱肉强食
作为迪士尼少有的春季档动画电影,在当下动物主题的动画电影日渐式微、难以出新之时,《疯狂动物城》出现了,它由《冰雪奇缘》的原班人马打造,因此影片质量也给人一剂强心剂。片中的动物都按照现实中的大小比例设计,既真实又有可爱萌宠的即视感。动物城有繁华的气派,细节又充满对现实生活的戏仿和对迪士尼的自嘲。
整部影片剧情节奏紧凑,结构精巧,是一部也适合成年人看的,满足他们诉求的,甚至可以超过真人电影的动画电影。影片以在小镇长大的兔子朱迪和从小被歧视的狐狸尼克之间的故事展开:兔子朱迪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成为了动物城的一名警察,也是首位食草类动物警察,但在满是食肉类动物控制的警察局内,她不受重视,甚至不被尊重。因为这种偏见,朱迪在上班的第一天过得并不如意,而同一时间段的狐狸尼克,虽然是食肉动物,但是自古以来狐狸是狡猾的偏见,也使得他在购物的时候出现一些状况,也因为这个状况,男女主角相遇。似乎有些同病相憐的惺惺相惜。即使在这个动物乌托邦内,所有的美好也似乎是一种假象,尽管影片多次强调食肉动物已经进化成了文明的物种,但是横亘在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间的鸿沟依然难以抹平。
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各种偏见:阶层的偏见,种族的偏见,职业的偏见以及历史的偏见。然而陷入偏见很简单,打破这种偏见却很难。
二、偏见中的歧视
《疯狂动物城》的中心思想很明显:在这个大乌托邦里,人人团结。创作者也企图利用兔子朱迪这个角色进行转换:让她由开始的被偏见的受害者成为后来的加害者。本片围绕大量食肉动物失踪案件这一线索展开,刻意触碰动物城这一敏感话题——偏见与歧视。在找到真相之前,几乎所有动物城的公民都相信是食肉动物的本性显露,DNA退化而造成的,也是这一错误的判断使得朱迪和尼克之间尴尬的历史关系暴露出来:尼克无法忍受他信任的朱迪偷偷拿着防狐喷雾器对他时刻戒备,而朱迪也在查明真相前,对食肉动物失望到极点。二人关系破裂。主观上极力反抗偏见,追求平等的朱迪,骨子里其实也无法完全清除偏见,在不经意间也很容易被蛊惑,而她也在接受完采访那段时间,成为了更大偏见的缔造者。影片此时也达到最低潮,似乎在牵引着观众向偏见和历史妥协。
失意的朱迪回到家乡,她对自己之前的坚持和努力产生了质疑,她一直以来信奉的努力就会成功似乎也成了一个笑话,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渺小的她根本无力改变,然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曾经的小伙伴,也是朱迪“死对头”的狐狸格雷的出现向朱迪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事情也开始向固有的偏见反击。
三、偏见的嘲弄
真相水落石出后,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罪犯居然是那个无害温顺的羊副市长,整部影片中她表现得温柔,体贴,似乎还有点懦弱,在狮子市长的打压下活着,令人同情。殊不知,她就是引起整个动物城恐慌和骚乱的始作俑者。谁能将她和毒贩子联想到一起呢,这无疑又是对偏见的一个嘲弄。
在这个背景下,朱迪和尼克联手调查食肉动物发疯事件就是在向固有偏见和历史偏见发起挑战。并且在影片结尾向观众宣告,这一挑战,他们成功了。然而笔者认为在这一挑战中,兔子朱迪更多是一种自我救赎,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真正消除横亘在她与尼克之间的芥蒂,在影片结尾夏奇羊的歌声中,用艺术与文化的力量维护和平,用对话与交流、沟通与理解实现多元共存的主题昭然若揭。
其实本片中还有很多亮点可寻:小若手掌的“大先生”;行动缓慢却名为“闪电”的树懒等。“大先生”长得很像老鼠却名为鼩鼱(qu jing)。这种动物生性凶残,甚至还会自相残杀,因此选“他”为“大先生”也便不奇怪了。树懒行动缓慢,却在每天人流量巨大的车管局担任要职。豹子天生敏捷,奔跑迅速,而在本片中,却塑造了一个贪吃笨重的憨厚形象。
与《疯狂动物城》同时期上映的还有好莱坞电影《荒野猎人》。而《荒野猎人》在中国上映以来,票房不足4亿,相比较《疯狂动物城》的15亿票房,显得逊色不少。笔者认为,许是更多人都青睐于温暖色调的缘故,《疯狂动物城》不论是灯光还是色调,都是以橘色为主的暖色调,造成一种温暖且明亮的视觉体验,而《荒野猎人》整部影片背景在落基山脉一带山区,冬天白雪茫茫,造成一种阴冷苍白的视觉感受,潜意识里也许不被太多人接受甚至欣赏。
参考文献:
[1]张永禄.《疯狂动物城》:乌托邦遗产与重启[J].探索与争鸣,2016(6).
[2]蒋文雯.《疯狂动物城》:完美的角色造型与角色塑造[J].大众文艺,201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