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传承 创新发展
2017-09-11辛文亮
辛文亮
【摘 要】创新是戏曲艺术发展的生命线,戏曲艺术的创新就是追求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尽可能地完美统一。三十多年的演艺生涯中使我深悟到,坠子戏艺术要想发扬光大久演不衰,必须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进取、锐意创新。
【关键词】坠子戏;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4-0046-01
安徽坠子戏源远流长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属于安徽省稀有剧种,全国现在仅存一团,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坠子戏”创始人之一余华荣大师第四代传人的我,十六岁考入坠子戏剧团,师从余华荣第三代传人谢世彬老师,学习丑角表演艺术。经过两年多的刻苦学习,基本功比较扎实,老师就把我逐步推上舞台演出,如:《窦娥冤》中饰演赛卢医、《换亲》中饰演孟三元、《包公赶考》中饰演老包忠等角色,在演中练、在演中学、进步得非常快,在2003年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戏剧节饰演《窦娥冤》中赛卢医荣获演出金奖。之后我担任的角色越来越多,戏路越来越宽,小生、老生、文丑、武丑都演;古装的、现代的、悲剧、正剧喜剧等戏剧样式无不涉猎。曾参加省内外大型演出活动数十次且屡屡获奖。在2008年我团创作排演的坠子戏《打工奇缘》中,我主演朴实忠厚的老农民郝运来,在中国博兴戏剧节展演中荣获优秀剧目奖、表演一等奖;在坠子戏《故土情深》饰演主要角色权欲熏心的“王算盘”,该剧荣获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主演的大型现代戏《八张村的笑声》荣获安徽省优秀剧目奖,表演一等奖。还有不少作品在省级剧坛和全国演赛中荣获不同的奖项。此外在本地“百戏进百乡”送戏下乡活动中,我基本上是场场参与,使我在振兴坠子戏艺术的实践中茁壮成长。
作为一名坠子戏的传承人,要有责任有担当有作为。必须坚持坠子戏的优秀传统,博采众长,广泛吸纳各流派的艺术素养并不断丰富,充实坠子戏艺术的新内涵,以适应新时代戏曲艺术发展需要。
作为土生土长的宿州坠子戏,它的本土性很强,它的道白唱腔颇具淮北人民的方言音色特征,豪迈而又委婉,流畅而不失韵味;表演动作贴近当地农民日常生活与劳动的习惯行动,朴实,形象,自然,真实。坠子戏历来让黄淮区域人民听之舒服,看着亲切,深受欢迎,故有:“不打场,不犁地,也要去听坠子戏”之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娱乐多元化的冲击,老观众逐渐减少,新观众特别是广大青年观众审美诉求越来越高,传统坠子戏的市场空间也越来越小,一度形成大演大赔,小演小赔,不演不赔危临难以生计的局面。
进入新世纪以后,宿州市坠子戏剧团新的领导班子成立了。在党和政府重视支持下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帮助下,坠子剧团领导班子成员带领全体演职员工,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开拓创新,重新整合人力资源,吸纳一批新学员进行新老接替,改变了行当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使人员结构重新焕发出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新补充这些新型人才不仅能唱戏还能歌善舞演曲艺,使剧团彻底改变了单一演戏的模式。剧团坚持演戏演曲艺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从而大大拓宽了演出市场的空间。与此同时,剧团领导班子还组织和邀请一些名编剧、名作曲对坠子戏的优秀传统剧目重新整理加工,从内容和形式上赋予新内涵和新包装,对老曲调老板式在坚持基本格调不变、韵味不变的基础上重新改造,以适应新时代观众的欣赏口味。重点创作了一批适应时代需要,反映人民心声,贴近群众生活的新剧目。这些新创和排演的新剧目,不仅主题立意高,艺术上也精益求精,基本上达到了观赏性、思想性、艺术性有机统一,演出效果良好,观众反响强烈,在华东六省一市乃至全国各种展演赛事上荣获大量优秀奖项。大型新创坠子戏《故土情深》和坠子戏《歪脖子树上落凤凰》连续两届夺得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同时随着剧目内容和形式上的不断创新,广大演职员工也充分发挥内在潜质,在坚持坠子戏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深入学习,加强锻炼,创新发展,提高技艺,不断取得新成果。作为领导班子主要成员和传承人之一,理应作出表率,带头示范。我在《窦娥冤》中饰演赛卢医:这个人物是“脸上笑,心里刁,两面三刀弯弯绕”,作为演员不要演成脸谱化,要把他内在的东西演出来。所谓“内在的东西”,我的理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思想与灵魂,是要求演员把对赛卢医内心的真实体验,准确地附在人物的形体动作上,实现戏曲藝术的真实。如何把握好他的个性特征和表演分寸至关重要。太温,表现不出他的阴险狡诈;太火,又显得简单、浅薄而有夸张失实之嫌。经过熟读剧本、导演提示和自己反复地琢磨,我紧紧把握他的性格特征,运用十多种表演技巧来塑造人物。这种表演既有艺术美又有时代感,大大丰富了坠子戏的表演形式。
总之我认为深受群众喜爱的坠子戏艺术,只有发扬传统开拓进取,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才能使这棵艺术之树根深叶茂,永远常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