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戏《鞭打芦花》扮演闵子骞的心得体会
2017-09-11代兵
代兵
【摘 要】泗州戏艺术是安徽省地方民族戏曲之一,不但拥有着悠久的历史,还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曲艺文化。泗州戏曲艺,是这个地区文化历史的见证,它展现了我国民族区域的社会风貌、道德意识、人民疾苦、文化追求、审美情趣等。《鞭打芦花》是最具代表性的泗州戏作品之一,本文将舞台实践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关键词】泗州戏;心得体会;扮演闵子骞
中图分类号:J8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4-0043-01
在安徽省,泗州戏这朵艳丽的艺术奇葩,是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的四大优秀地方剧种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以优美的唱词,动听的旋律,响彻淮河两岸,大江南北,素有“皖北黄梅”之称。2006年,泗州戏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表明国家对地方戏曲曲种的重视和保护,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泗州戏当前发展的濒危性。
一、泗州戏《鞭打芦花》概述及主人公性格特点
《鞭打芦花》是我国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之一。故事的主人公是闵子骞,是孔子的学生,出了名的孝子。这出戏的历史背景发生在春秋末年。故事讲述闵子骞经常受到继母的欺负,继母只疼爱自己的亲生孩子,对他平日里又打又骂,横眉冷对,但是闵子骞非但不记仇还百倍孝顺继母。继母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女人,冬天到来后她给自己的亲生孩子用棉花做衣服,给闵子骞做衣服却用芦花,衣服做好后从外表看不出来但是保暖效果却很差,因此闵子骞经常冻得哆哆嗦嗦。一日父亲带领几个孩子出门游玩,正是大冬天,大雪纷飞,天气异常寒冷,闵子骞坐在木车上面冻得直哆嗦,其他兄弟一个个兴高采烈,闵子骞过了一会儿实在冷得受不了了,要求回去,父亲听到后气不打一处来,认为闵子骞故意找借口,于是就拿鞭子抽了他一下,结果鞭子把衣服打碎了,露出了里面的芦絮,父亲惊呆了,连忙一看发现其他孩子的衣服里面都是厚厚的棉絮,他明白了这一切。父亲回到家后,狠狠地责骂了闵子骞的继母,并且打算把她赶出家门,继母觉得十分羞愧,哭哭啼啼一言不发。闵子骞见状,跪在父亲面前哀求,他说如果母亲走了,三个儿子都要失去母亲了,如果母亲还在,那么只有一个孩子会孤单。父亲听完之后深深地感动了,他觉得闵子骞非常识大体,懂事情,心里暗暗称奇,于是就留下了继母。继母也被闵子骞的言语所感动,从此将其视如己出,一家五口人和睦地生活在一起。
闵子骞的故事体现了中国的孝道精神,后来,孔子知道了,夸赞道:“孝哉闵子骞!”(闵家居住的乡村,即今宿州市埇桥区闵贤乡)
二、泗州戏《鞭打芦花》的文化价值
首先,这部戏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孝的精神。儒家文化的集中精神就是孝,孝是一切社会的根基,也是文化的中心维系点,如果没有孝,就没有繁荣的封建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孝是维系社会和家庭之间的纽带,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这出戏的主题正是为了反映文化传统的精髓。
其次,它反映了以德报怨的伦理价值观。我国的伦理属于规范伦理学的范畴。在规范伦理学当中,有两个根本命题,以德报怨和恩将仇报。显然,闵子骞的做法是符合以德报怨的,他在受尽欺负的情况下仍然想到其他亲人的处境,为他们设身处地地着想,可见他人格的高尚和品德的可贵。
三、泗州戏《鞭打芦花》的舞台扮演心得
舞台表演主要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和内在精神形象。这部戏主要是为了传达闵子骞道德性格和内在精神品质。他的性格善良,因此在舞台表演当中,从动作、语言等方面要注意和人物性格相符,不偏不倚,沉着冷静,从容大气,要把握好分寸,将一个天真诚挚的孩童形象展示给观众。另外,闵子骞的内在精神形象无疑是高尚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因此扮演的时候要从内心揣摩闵子骞,真正把握好人物的内在形象,从内而外地散发出精气神,不能过于肤浅,把握人物的精神形象,尤其在最后恳求父亲的表演当中,做到神形兼备。
四、结语
鲜明的区域特色是我国戏曲艺术得以被认同的艺术基础,但长期依靠口头传唱造成地方戏曲音乐在音乐文化传播领域中的缺失。泗州戏文化内涵丰富多彩,但由于艺术形式的局限性致使泗州戏艺术长期以来传播并不广泛。我最近通过扮演闵子骞这个人物,对泗州戏历史文化的认识更加的立体、全面、丰富起来,我明白了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一定要深入探索其民族性格,才能发现历史的真正规律所在。古语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我觉得历史不光是一面镜子,更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能够开启我们的心智,启迪我们的智慧,最终让我们抵达幸福的彼岸,迈向美好的未來。
参考文献:
[1]陈建宪.文化创新与母题重构——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功能整合[J].民间文化论坛,2006,(4):14-20.
[2]王艳伟.论中国戏曲音乐的传承和发展[J].东方艺术,2011,(1):30-31.
[3]江明淳.中国民族音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72.
[4]戴岚岚.泗州戏传统音乐唱腔艺术魅力浅析[J].滁州学院学报,2012,(4):52-53.
[5]时白林.谈戏曲音乐中的几个具体问题[M].时白林自选文集[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