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人生

2017-09-11刘慧

戏剧之家 2017年14期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人生价值悲剧

刘慧

【摘 要】本文运用人本主义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探究阿瑟·米勒的经典剧作《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悲剧人生背后的深层动因,逐层揭示了“小人物”的苦难,展示了现代人为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导致对人生的迷茫和绝望。

【关键词】需要层次理论;悲剧;人生价值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4-0018-02

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享誉世界文坛的美国现实主义剧作家,一生创作了众多闻名于世的剧作。其中被称为“一部十足的美国戏剧的经典作品”[1]的《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1949),无疑是最成功的一部。该剧讲述了一位勤勉、敬业的推销员威利·洛曼,为了实现心中美好的“美国梦”,整日奔走于大街小巷,逐渐迷失在一片视金钱和物质为上帝、以牺牲他人而获取成功为最高目标的社会丛林里,最终在孤寂、迷惘、绝望中死去。如果说,残酷的社会现实是迫使威利自杀的外因,那么,内因则是他内在的需求。

马斯洛基于人类的需求,在1943年的《动机与人格》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2]该理论指出,人类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受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方面。其中生理上、安全上和情感上的需要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得到,而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它们必须通过个体的内部因素才能得到,且人类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3]基于此,本文以该理论作为指导,逐层分析威利·洛曼孤寂、迷惘、绝望和永无休止的人生困境背后的深层动因。

一、为满足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指的是满足个体生存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方面的需求,如空气、水、食物、居住环境等。它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并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只有当生理需要满足了,人们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4]

该剧一开场就展现了威利·洛曼所居住的房子外观,“可以感觉到这个家的背后和周围四面都是高耸的见棱见角的建筑。”[5]4可知,威利的家与现代化的摩天大楼相形见绌,暗含了威利与这个残酷社会的格格不入。为了还贷款,以及各种维修费用、保险费等的支出,为了能满足自身及家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威利每日为之奔命。然而,这样一种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内在动力却日渐压得威利喘不过气来,深感力不从心。由于年老体衰,威利虽每日坚持四处奔波,却没有办法把商品推销出去,“他开着汽车一跑就是七百英里,一分钱也没挣着。”[5]43

威利·洛曼就如一根紧绷的弦,绷紧他的是能满足自身及家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的驱动力。年老体衰,心弦一旦松懈,威利就开始陷入了对过往的美好回忆中,出现失控的意识流动。满足生存需求这一低层次的需要,并没有因为其他需求的出现而消失或降低对威利·洛曼行为的影响,而是伴随其到老,直至死去。

二、为满足安全需要

当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较高一级的安全需要就凸显了。个人向社会成长,渴望安全的保障,希望免于灾难和未来有保障等。[6]然而,威利是在竭力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同時,渴望满足自身的安全需要。从安全需要层面来分析,当时社会市场经济动荡,人人都处在危机当中。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利益至上的社会驱使下,威利被公司一脚踹开的时候,年老体衰的他,只能靠着可怜的佣金去苦苦支撑着生活,连每周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无法满足,这一切让威利感受到来自这个社会赤裸裸的威胁。

失业为威利带来的打击是致命的,没了工作,意味着生活没有了保障,来自生活的威胁,让威利的内心感到不安和迷茫。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导致了威利精神出现了幻觉,这也是促使他走向绝境的诱因之一。

三、为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也称为社交的需要, 我们喜欢和热爱他人,也希望他人喜欢和热爱我们,人人都有参与或隶属于某一特殊团体或数个团体的需求。[7]该剧以一曲悠扬的笛声拉开帷幕。首先,代表着自然与田园的笛声象征了威利归属乡村与田园的本质,而非充满竞争与残酷的资本主义社会。其次,剧中父亲的形象进一步暗示了威利的本质。威利选择在这钢筋水泥筑造的大都市里追逐自己的梦想,如父亲般远离家乡,可他在这里奋斗了几十年,却没能成为这里真正的一员,必然感觉不到一丝归属感和父亲的爱。加之威利选择做一名推销员,远离家人,终日四处奔波,这必然会让威利内心感到寂寞。而让他难堪的是,他唯一的朋友居然是邻居查理,而他最没想到的是,自己为之贡献了一生的公司,到头来却将自己无情抛弃。加之大儿子比夫一事无成,被他视为是儿子对自己的怨气,威利得不到儿子的理解和爱。随着年龄增大、事业陷入绝境,对和谐美好的家庭生活的渴望,加剧了威利的孤寂、无助和迷惘。这种强烈的对爱和归属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让威利陷入迷惘,失去了斗志,有了轻生的念头。

四、为满足受尊重的需要

当个体爱与被爱的需求得到适当满足以后,人就会产生追求自尊的需求。而当个人的能力和成就被他人承认与重视时,他才会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8]年轻时的威利,心怀着美好的“美国梦”,对待工作积极、勤勉、业绩显著,赢得了雇主的赏识和信任,儿子比夫在棒球上的天赋更是他引以为豪的资本。在家中,他是儿子们爱戴和尊崇的偶像,是妻子的精神支柱。可以说,在威利看来,他也曾一度满足过受尊重的需要。可这种受尊重的需要对年老时的威利来说,却变得欲加强烈而遥不可及。

首先,当年迈的威利鼓起勇气,向老板霍华德提出留在办公室工作时,遭到老板无情辞退。内心懊悔不已的威利把目光转移到了儿子们的身上,责备他们碌碌无为,不思进取,同时也遭到了儿子对自己职业的质疑和嘲讽。

其次,让威利最难堪的是,在走投无路之际,向自己伸出援手的居然是从未被自己放在眼里的邻居查理。这一切让做了一辈子推销员的威利美梦幻灭,自尊心严重受伤,受尊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折磨和驱使着威利一步步朝着悲剧之路走去。endprint

威利的一生都活在自我虚构的尊严里,他认为,只要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睦友善,就能生存,就能满足受他人尊重的需求。他渴望别人的友善和儿子的争气,为自己留得最后一丝尊严,可当这样的需求都被随意践踏后,一个极端的念头在他脑海中酝酿:开车自杀!因为在威利看来,自杀可以带来双倍的回报,不仅解决了儿子创业资金的问题,更是为自己、为家人赢得了无比的尊严。

芙伦纳德·莫斯对威利自杀举动的评论是:“这不仅是为了逃避丧失尊严的耻辱,也是为了重新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和家庭威望的最后挣扎。”[9]执着追求却寻而不得的受尊重的需求,正是威利悲剧命运的深层动因之一。

五、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人对于自我发展和完成的欲求,祈盼成为自己所期望的那个样子,不断寻求一个更加充实的自我追求、更加完美的自我实现。[10]威利想要成为像辛格曼那样的成功的推销员,想要成为一位好丈夫、好父亲的需求,在活着的时候得不到满足,只能用自杀的方式去满足自我实现。

首先,威利的一生都对自己的美国梦充满了信心,并励志要成为像辛格曼那样功成名就的人,“他至死对美国之梦深信不疑。”[11]可威利为自己的“美国梦”努力了一生却仍然不得善终,主要是因为缺乏正视现实和自我的智慧与勇气,他潜意识里拒绝接受这样赤裸裸的金钱社会,而把自己隐藏在编织好的虚境中,最后毁了自己。正如米勒在他剧本集的序言中所写:“威利破坏了一条法则,这条法则规定,在社会上或事业上的失败者没有活下去的权利。”[12]

其次,威利始终在无意识中坚守真实的自我和追求永远也实现不了的“成功”, 他想通过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让家庭富足、让人喜欢的丈夫和父亲,并成为像辛格曼那样既成功又有人缘的人。可年轻时犯下的错误和不当的教育理念,使威利无法成为一个好丈夫、好父亲,时代的特殊性也使得威利无法成为像辛格曼那样独一无二的商业骄子。威利在实现自我的道路上未曾敢直面真实的自我,也未曾正视过所处的社会环境,这注定了威利的悲剧。

在实现自我的道路上充满了阻碍,正是威利无限焦虑和迷茫的根源, 是造成他精神崩溃、人格分裂、最终自我毁灭的最主要原因。阿瑟·米勒也说过:“我认为,威利·洛曼在追求一种已被文明社会剥夺了的人生欢乐。他在寻找自我,寻找他的不朽灵魂。”[13]因此,威利以生命为代价满足自我的需要,追寻心中的自我,升华自己的灵魂。

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与残酷是造成威利·洛曼悲剧人生的外在因素,而威利一生为满足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實现的需要,才是毁灭其人生的内在动因。故而,当威利的生存受到威胁、爱和归属得不到满足、自我尊严的失落,以及自我实现的迷失时,他想到的是付出自己的生命去实现自我追寻。

此剧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即环境及现实纵使再残酷,我们仍然有选择的权利。只要我们正视和了解现实,明白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懂得什么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成就,就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命运,更好立足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2] A.H.Maslow.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J].Psychological Review,1943.

[3]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马良诚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刘明录.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桂剧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文学,2012(9).

[5]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M].英若诚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6][7][8]庄耀嘉.人本心理学之父—马斯洛[M].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

[9]Miller, Arthur. Tragedy and the Common Man [A]from The Theatre Essays of Arthur Miller[C].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1978.

[10]胡家祥.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多维解读[J].哲学研究,2015(8).

[11]刘清德.阿瑟·密勒的《推销员之死》[A].冉国选.二十世纪外国戏剧概观[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12]张耘.阿瑟·米勒与《推销员之死》[J].外国文学,1994(6).

[13]Weales, Gerald. Authur Miller: Death of a Salesman, Text and Criticism [M].New York:The Viking Press,1967.endprint

猜你喜欢

推销员之死人生价值悲剧
伟大的悲剧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预设在戏剧文本《推销员之死》中的语用功能
浅论庄子的理想人格思想
加强国企女工工作的重要性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