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代练教学模式在视觉传达课程运用分析
2017-09-11喻计耀
喻计耀
摘要: 培养学生的实践设计能力是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是为现代设计产业培养大量的急需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检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质量的标准之一。 实践教学是大学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专业竞赛对实践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完善具有促进作用。针对现阶段处于理工科院校中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和学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将专业竞赛内容向实践教学转化的见解。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方式与内容,以及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与成果,初步总结出具有理工科背景的院校,应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由一个排名靠后的专业发展为具有一定竞争力和良好就业前景的专业的思路及措施。
关键词:视觉传达;学科竞赛;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大学专业教育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本身应该形式多样,各办学主体需要根据自身的办学传统、生源、师资及学校背景等因素精心设计,从而形成自身的特色。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些排名靠后的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大学中的艺术设计专业,学励学风以及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而积极促进专业竞赛内容向实践教学转化,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则是一条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课程内容和结构分析
笔者所在学院的办学规模、专业影响力和就业率在我校二级学院中排名靠后。在已有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中,其实践教学环节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课程调研、专业实践课、毕业设计 ( 论文 ) 等环节组成,然而专业竞赛的组织活动则属于实践教学之外的内容,教师大多是挑选一些优秀的学生对竞赛的组织进行学时以外的投稿指导,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专业竞赛对课程内容的促进与导向作用;而竞赛投稿并非学分制要求,因此学生往往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被动参与这一过程,对设计的质量产生了一定影响。针对此现象,我们总结了以往参加专业竞赛的经验,提出了强调专业竞赛内容向实践教学转化的思路,将参与竞赛课题的创作纳入学生课程作业来提交,引导学生创作竞赛课题以积累设计的实践经验,促进学生在创作竞赛课题过程中的合作交流,并由此逐步探索出将视觉传达设计由一个排名靠后的二级学院专业发展为具有一定竞争力和良好就业前景的专业的可行性方法和措施。
视觉传达专业早期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大一新生只进行设计基础教学,并不教授软件的基础知识,通过对人才方案的修订,将原本大二上学期才开设的课程《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Photoshop》调至大一下学期学习,有利于大一新生通过较早的接触到软件学习,了解软件在设计中的作用,懂得如何利用计算机平面软件进行相关的设计学习,为接下来的课程開展打下基础。
在课程安排中按学科主干课程为单元教学,为以班级为单位,按年级高低和个人能力实行阶梯搭配,并由一个在此方面具有专长的教师带队,在创作竞赛作品过程中确定学生组长,负责任务的分工与管理。此举为不同年级学生的交流合作创造了环境,有利于 二年级学生较早地积累竞赛经验,从而养成适度的紧张感,为 三 年级的竞赛创作乃至 四 年级的实训就业打下了宽厚的实践基础。
学生参加的竞赛,从这些举措的实施效果来看,专业课程、自学课程、专业打通课程与院内竞赛之间形成了较好的互补关系,而且也能有效地对学生课外活动进行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原先学生课内作业与课外生活严格分开的状况。许多学生反映实行分组之后,花在上网、打游戏等娱乐活动上的时间大大减少,学生普遍感到了紧张与压力,变得忙碌起来。
二、《海报(招贴)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过程分析
《海报(招贴)设计》课程是视觉穿传达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由于其涉及的设计领域广,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在大三上学期学生就需要进行学习,以下就《海报(招贴)设计》课程为例,探讨课程的实施过程以及结构调整后的效果。视觉传达设计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就进行了造型设计、文字设计、图形设计、“Photoshop基础”和“摄影基础”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的训练,在一年级第 2 学期的“造型设计”课程设计中,我们就有意识地引入纸雕创作、书法创作等专题训练,培养学生初步的三维立体空间意识与造型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此点以往是视传专业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它可为三年级进行海报设计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海报设计课程开设之初,让学生了解学院奖的比赛赛制已经大赛的命题策略单,然后自由选择主题并进行相应的分组,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基本概念的讲解,设计思维的导入,让学生了解海报设计的目的,具体实施方法以及步骤。对于大三的学生通过前期的软件和基础课程的学习大都懂得如何进行海报设计,但对于海报设计的创意表达的方式方法还是极为欠缺的。在课程教学中需要大量的竞赛获奖作品让学生了解海报设计的发展动态。例如在针对海报设计的创意表现进行讲解是,将历届学院奖的获奖作品进行讲解分析,课堂上学生主动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老师进行讲解,互动性较强,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第二部分,将海报设计中思维训练的方式结合大赛策略单中的关键词进行实际演练,让学生围绕着大赛主题进行思维的训练。通过草图的形式尽可能多的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课后可由专业老师单独指导;第三部分,文案的表达和板式的设计,通过课程中对海报设计板式和文案的讲解,让学生结合优秀的海报设计作品进行分析讨论,并在课堂上设计好基本的板式方案,课后进行反复修改后提交。
整个课程教学中学生能够更为主动的去思考设计的目的,从而告别以往为完成某一学科概论而做的某项特定练习。以学科竞赛为纽带的课程群教学设计,在形式上跳出了传统的单一的线性教学顺序,便于教师灵活选择、组合适当的授课内容,更便于学生展开自主性实践学习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既可以在完成一个子课程的学习任务后进入下一个子课程,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返回前一个子课程继续学习相关技能或巩固、补充专业知识。在内容上,紧扣现代设计市场需求,将社会竞赛评价体系带入课程当中,体现更加科学、准确的设计评判结果。因此,学科竞赛导向下的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群构建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建设模式,顺应了高校教学改革的要求,也反映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 唐纪群.艺术设计与创新思维[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9(2).
[2] 崔勇,杜静芬.创意思维艺术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32.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以竞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独立院校视觉传达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项目编号:2014JGA4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