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联合西药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2017-09-11杨悦榕马卫平
杨悦榕马卫平
(1.山西中医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省长治市妇幼保健院,山西 长治 046000)
温针灸联合西药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杨悦榕1马卫平2
(1.山西中医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省长治市妇幼保健院,山西 长治 046000)
目的 观察温针灸联合西药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 (NER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61例NER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温针灸联合西药和单纯西药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情况、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评分及复发率。结果 两组症状总积分均有减少,观察组改善明显;观察组总有效率83.87%,高于对照组之70.00%(P<0.05);停止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复发率12.90%,明显低于对照组之36.67%(P<0.05)。结论 温针灸联合西药可有效改善NERD患者的反酸、烧心等症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复发率小,安全无不良反应。
非糜烂性反流病 温针灸 雷贝拉唑 莫沙必利
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是指具有胃食管反流病的一般临床表现,如烧心、反酸等症状,但胃镜下未见黏膜损害。胃食管反流病 (GERD)在临床上可分为NERD、反流性食管炎(EE)和Barrett食管(BE)。综合近年来GERD的流行病学调查,NERD已占到GERD总发病率50%~85%[1]。NERD表现出来一系列症状在中医学中可归属于“吐酸”“嘈杂”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肝气犯胃、胃失和降。目前NERD的治疗主要是以抑酸剂和促胃动力药为主,部分伴有焦虑抑郁倾向的患者,还需服用黛力新,加重了患者用药负担,而且不能得到根治,停药后易复发。笔者采用温针灸联合西药治疗NERD患者,把艾灸和针刺结合起来,起到疏经通络、和胃降逆、条达气机的作用,治疗方法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修订的《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中符合GERD的诊断要点[2]。中医诊断以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3]中的肝胃不和证为标准拟定。纳入标准:符合NERD中医、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年龄18-80岁,性别不限;其烧心、反流、胸骨痛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反流性疾病问卷(RDQ)总积分≥12分[4];1周内未服用过治疗NERD的药物;无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如心脏病、癌症、传染病等。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者;合并有消化系统其他严重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无法接受胃镜检查者;畏针或体质虚弱等不宜针刺者。
1.2 临床资料 选择山西省长治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和针灸科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就诊的NERD患者61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14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7.18±10.14)岁。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5.74±11.61)岁。两组病程均为1个月至15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包括口服雷贝拉唑肠溶胶囊(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批号151108)10 mg,每日2次,饭前服用;莫沙必利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5130511)5 mg,每日3次,饭前服用,4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治疗。主穴为中脘(温针灸)、鸠尾(温针灸)、足三里、阳陵泉、合谷;脾胃虚寒加上脘(温针灸);吐酸严重加内庭;肝气不疏加太冲;气滞明显加膻中;脾虚痰阻加丰隆。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局部消毒后,取1.5寸毫针,中脘直刺1~1.5寸,鸠尾向下斜刺0.5~1寸,其余诸穴常规针刺并施以平补平泻法,针刺部位有酸、麻、胀、重等感觉为得气,每穴以得气为度;取一段2 cm清艾条,插于中脘、鸠尾两穴针柄上,距皮肤2~3 cm,从下端点燃,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燃尽为止(在穴位上放一层纸垫),留针30 min;以上治疗每日1次,每周3次,4周为1个疗程,共12次。
1.4 观察指标 症状积分:分为主要症状积分和次要症状积分,两者之和即为症状总积分。RDQ为主要症状积分依据,内容包括对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酸、反食4种主要症状作频率积分和程度积分。症状总积分=频率积分+程度积分,最高分为40分。肝胃不和证症状积分评定参照文献[5]。安全性观测: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1.5 疗效标准 依据文献[6]拟定。临床症状、阳性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状总积分减少≥90%为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状总积分减少≥70%且<90%为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状总积分减少≥30%且<70%为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症状总积分减少<30%为无效。根据痊愈和显效病例数之和计算总有效率[7]。复发率评定方法[8]:停药3个月后对痊愈和显效病例进行随访,复发为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降低≤50%,未复发为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降低>5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利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利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1。治疗4周后,两组症状总积分及各单项症状较前均有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结果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停止治疗后3个月复发率比较 见表3。结果示,停止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 别 时间 症状总积分 烧心 胸骨后疼痛 反酸 反食 嗳气 呃逆 不欲食 脘胁胀满或胀痛 情志抑郁 胃脘嘈杂 善太息观察组 治疗前(n=31) 治疗后对照组 治疗前45.74±12.51 4.07±0.45 1.29±0.84 18.23±12.34*△0.78±0.14*0.18±0.32*44.82±11.91 4.72±0.13 1.76±0.74 4.17±0.38 0.65±0.26*4.08±0.47 1.28±0.27 0.46±0.12*1.09±0.31 1.57±0.16 1.61±0.43 1.59±0.22 1.53±0.74 1.57±0.62 2.02±1.17 1.24±0.84 0.76±0.57*0.78±0.54*0.73±0.65*0.48±0.35*0.48±0.32*0.85±0.87*0.63±0.36*1.86±0.23 1.49±0.59 1.36±0.47 1.42±0.71 1.69±0.83 2.11±1.05 1.19±0.79(n=30) 治疗后20.37±13.25*1.53±0.23*0.86±0.22*1.43±0.36*0.37±0.18*0.77±0.64*0.86±0.32*1.02±0.71*0.78±0.31*0.51±0.43*1.23±0.77*0.84±0.47*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表3 两组复发率比较(n)
2.4 安全性分析 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未见有临床意义的变化。
3 讨 论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食管的高敏感性、食管收缩功能和食管动力异常有关,其临床特点是反复发作,治疗上主要以改善症状为主,但需维持治疗。首选治疗药物是PPI类,但是其疗效EE要高于NERD,而有些患者对PPI类并不敏感,使症状改善不明显,且长期服用副作用多,如促胃动力药甚至有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9]。
胃食管反流病多与饮食失节、素体阳虚和情志不畅有关。有研究发现,酸反流症状指数≥50%的证型中肝胃不和证为首位,且显著高于其他各证[10]。其病初以实证为主,多因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横逆犯胃,导致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进而痰湿内生,日久阴津亏损,痰瘀互结,伤及阳气,病机总属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治疗上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主。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北方多寒证,如在疾病中期少量配合温经散寒疗法可顾护阳气提高疗效,预防疾病传变。
温针灸是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疗法,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达到散寒通络、调和气血的作用,扩大了单纯针刺的治疗范围,且简单易行[11]。《灵枢·刺节真邪》中有“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的记载,说明针灸主要作用在于调理气机。中脘为枢机,升清降浊,理气和胃,为胃经经气汇聚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能调理脾胃气机[12]。任脉之络脉从“鸠尾散于腹”,鸠尾合任脉之运行气血之用[13]。足三里为胃经合穴,《难经》有“合主逆气而泄”,《灵枢经》有“合治内腑”,故针刺足三里可起到升清降浊,条达气机的作用。阳陵泉为胆经下合穴、合穴、八会穴之筋会,理气和中,可治嗳腐吞酸。合谷为大肠经原穴,可通降肠胃,补气行气[14]。现代研究发现,针刺局部穴位信息上传到下丘脑,经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从而发挥针刺的远期效应[15]。刘谦等研究表明,针刺局部腧穴可以增加LES的静息压力[16]。本研究选用温针灸联合西药共同治疗NERD患者,在症状改善情况、总有效率及复发率方面优于对照组,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说明联合温针灸比单纯使用西药更能有效地治疗NERD。
[1] 瞿国强,王巧民.安徽省铜陵地区胃食管反流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9,12(7):377-379.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14,34(10):649-661.
[3]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2010)[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11):1550-1552.
[4]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研究协作组.反流性疾病问卷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消化杂志,2003,11(5):651-65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66-368.
[6] 李保双,张丽颖,彭珍婷,等.通降颗粒干预非糜烂性反流病肝胃不和证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7):915-918.
[7]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J].中医杂志,2010,18(10):844-847.
[8] 徐晓阳.乌贝散结合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
[9] Pace F,Tonini M,Pallotta S,et al.Systematic review:maintenance treatment of 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with proton pumpinhibitors taken‘on-demand’[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7,26(2):195-204.
[10]庞龙,段国勋,熊天琴,等.97例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与酸反流的关系[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0,23(1):32-35.
[11]赖洪康,黄海福,范志勇.温针灸治疗癌痛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0):1579-1586.
[12]张智龙.针灸临床穴性类编精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0-61.
[13]胡玲.经络腧穴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10.
[14]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39-241.
[15]刘小曼,陈朝明.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进展及机制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12):75-78.
[16]刘谦,夏兴洲.针灸对食管运动障碍NERD患者临床症状及食管动力的影响研究[J].重庆医学,2013,42(17):1929-1931.
R246
B
1004-745X(2017)08-1441-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7.08.037
2016-08-30)